1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知识点1、化学(这是重点)详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例如:生活中常见的水,化学要研究水是由什么成分组成的,它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它有哪些性质。我们已知水是液体,加热会变成气体,水从液体到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它有什么用途,以及有什么变化规律等都是化学研究的内容。在人类生存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界中已有的物质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生存与生活的需要,必须研究和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警示:(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不是物体。(2)化学是一门学科,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化学所研究的。知识点2、化学发展的历史详解:人类认识化学并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了漫长的过程。(1)化学的表象阶段:火—孔雀石—铜—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等。(2)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内容: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3)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4)现在,化学家们已能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大量新物质的研制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警示:(1)物质并不是全部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有些是由离子构成的。(2)原子只是在化学变化中重新组合,并不破裂。易错点:化学工艺和四大发明易错点导析: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制青铜器等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我国的四大发明是指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其中指南针、印刷术不是化学工艺。化学工艺和化工产品也不同,工艺是指一种技术,而产品是指一种物质。2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知识点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这是重点)详解:物质发生变化时,往往有两种情况,如冰变为液态的水,液态的水受热沸腾变为水蒸气,在这个变化中水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状态变了,是物理变化。再如,生活中的液化石油气(或天然气、煤气)燃烧时放出热量,气体燃烧时,生成了不能再燃烧的物质,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由此可见变化有两种:一是物理变化,二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质本身不改变,只是状态、形状发生变化。化学变化:物质本身发生变化,同时会有放热、发光、放出气体、生成沉淀、颜色变化等现象产生。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二者的关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有化学变化。警示: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依据。有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知识点2: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这是难点)详解: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利用物质的颜色来区别物质:如铁和铜,铁是银白色,铜是红色。还可以利用物质的味道来区别,如白糖和食盐,白糖有甜味,食盐有咸味。也可以利用物质的气味,如酒精和水,酒精有香味,水无气味。如颜色、气味、味道……可以利用人的感觉器官直接获得,故而这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可利用感官感知,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可表现出来。生产中还见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如酒精能否燃烧,铁是否生锈等这些问题,单凭感官是观察不出的,只有其发生变化才能知道。点燃酒精才能知道它是否燃烧,将铁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才能确定铁是否生锈。点燃酒精,酒精燃烧,由些得出酒精能燃烧.....,观察放置在空气中的铁,得出铁能生锈....,这就是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警示: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3易错点1:把现象当作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易错点导析:易错点是把现象当作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化学变化中伴有一些明显的现象如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或沉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是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生成了新物质,有气体生成、发光、放热的并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碘升华产生了碘蒸气,但是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再如,电灯通电放热发光,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可见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易错点2:区分物质的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易错点导析:在描述某一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性质时,叙述的语言很相似,因此在判断时易将二者混为一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化学变化是一个正在(或已经)发生的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过程;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汽油能燃烧,表述了汽油的化学性质——可燃性;汽油燃烧,表述了化学变化——燃烧。化学性质的语言描述是在化学变化描述的基础上加一些表示能力的字眼,如“能”、“会”、“可以”、“容易”等。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点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是重点)详解:(1)普通蜡烛的外观为圆柱形固体,乳白色(或黄白色),手感滑腻,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2)蜡烛被点燃时,其燃烧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温度最高。因此,当把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首先变黑。(3)蜡烛燃烧时,用一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取下烧杯,倒转后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4)蜡烛刚熄灭时,烛心会冒出由石蜡蒸气形成的白烟,点燃白烟,可以燃烧并再次点燃蜡烛。警示: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最主要方法,观察实验的基本要领就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知识点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这是重、难点)详解:实验方法:(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再准备两个空集气瓶收集两瓶空气。4(2)向一瓶呼出的气体和一瓶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观察到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3)向一瓶呼出的气体和一瓶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同时插入相同情况的燃着的木条,发现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熄灭,由此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少。(4)向玻璃片上呼出,发现有水雾出现,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水蒸气多。引申: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自身也不燃烧,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气体。易错点:观察现象时往往抓不住本质易错点导析:实验的关键是观察出实验现象,然而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往往抓不住本质。在观察物质的变化时,应从(1)光、烟、焰、雾;(2)热量;(3)气泡;(4)沉淀;(5)物质颜色变化等方面去观察。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知识点1:药品的取用(这是重点)详解:药品的取用。(1)原则:①“三不”,即不用手接触药品,不直接闻药品气味,不尝药品味。②严格药品用量。若未说明用量,则取最少量:液体取1mL~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③“三不一要”,即用剩的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中。(2)方法:①固体药品取用:取用粉末、颗粒状药品应用药匙或纸槽。其要领是“一斜二送三直立”,要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再将试管缓缓直立。取用块状药品或较大的金属颗粒应用镊子夹取,要领:“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将试管(或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试管(或容器)口以后,再将试管(或容器)慢慢竖立起来。②液体药品取用:滴管吸取法。取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如图甲所示。取用较多量时,可用倾倒法,步骤为,先拿下瓶塞倒放桌上,再使标签朝手心,瓶口挨管口,将液体缓缓倒入。如图乙所示。取用定量药品:取用一定质量固体药品时用托盘天平称量;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时可用量筒量取,如图丙所示。量液时,量筒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图丁所示。5警示:取用固体一般用药匙或镊子,取用一定量的液体,用量筒或胶头滴管。使用药品时应注意三不原则:(1)不用手直接接触药品。(2)不得用鼻孔直接去闻化学药品的气味。(3)不得尝化学药品的味道。取用时应注意:若无量的说明,固体取盖满试管底的量,液体取1mL~2mL。用剩的药品:(1)不得放入原瓶。(2)不得任意丢弃。(3)更不准带出实验室。知识点2:物质的加热详解:①给液体加热可以用试管、烧杯、锥形瓶、蒸发皿,给固体加热应使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②用试管加热时须使用试管夹或铁夹夹持;用烧杯、锥形瓶加热时须垫上石棉网。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试管夹夹在距管口1/3处(中上部);液体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与桌面成45°角;管口不得对着自己或别人;加热前先将试管的外壁擦干,加热时应先在酒精灯的外焰上来回移动试管(预热),再用外焰加热试管底部。引申: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只有试管,其他玻璃仪器需垫石棉网。若用试管盛放药品加热时,要注意试管口的朝向和药品的用量。知识点3:洗涤仪器详解:玻璃仪器的洗涤。(1)普通洗涤:若容器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可向容器中加炎,选择合适的毛刷,配合去污粉、洗涤剂反复洗涤,然后用水冲洗几次。(2)难溶物的洗涤:①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可洗去油脂,然后再用水冲洗;②碱性氧化物或碳酸盐等用稀盐酸洗后再用水冲洗。(3)洗净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警示:生活中洗涤一些容器时,判断是否干净的标准也是看附着的水是否是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6易错点:药品的取用方法易错点导析:取用固体药品时,一定要注意将试管横放,将药品送入试管内底部或入口处,再将试管慢慢直立。取用液体时,两口要紧挨,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取用固体时用镊子或药匙,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时用量筒。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知识点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是重点)详解:可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测定:其操作为: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P),用酒精灯点燃后,立即插入盛少量水且瓶内剩余体积被分为五等份的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红磷与瓶中的氧气(O2)反应,生成细小的五氧化二磷(P2O5)固体(白烟)。这一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4P+5O22P2O5。拓展:可以用来验证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的药品并非只有红磷一种,只要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只能与氧气反应,并且不生成新的气体杂质的物质都可以。警示:实验成功的关键是(1)红磷要足量;(2)装置气密性要好;(3)要待集气瓶完全冷却,白烟消失时再打开止水夹。知识点2:空气的组成详解: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氮气约占4/5。通过进一步实验探究会发现占空气4/5的氮气不是纯的氮气,还含有其他气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稀有气体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他气体和杂质为0.03%。拓展:空气的成分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若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过了空气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污染。7知识点3:混合物和纯净物详解: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可以用专门的符号(化学式)表示,如氮气(N2)、氧气(O2)、二氧化碳(CO2)、红磷(P)五氧化二磷(P2O5)等。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如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组成的混合物,其中的氧气、氮气等都保持着各自的性质。警示:(1)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而混合物不能用化学符号表示;(2)混合物只是成分的混合,各成分的化学性质保持不变,各成分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知识点4: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详解:(1)氧气可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人呼吸、潜水、医疗急救、炼钢、以及化工生产等都离不开氧气。(2)氮气用途广泛:①是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②用作保护气;③液氮可用来冷冻麻醉;④可以使超导材料显示超导性;⑤食品包装时充氮气以防腐。(3)稀有气体:①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在空气中含量少;②稀有气体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③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可作保护气及多种用途的电光源。警示:氮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