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评价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及时恰当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高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是学生进步的“催化剂”。而合理、科学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火”起来。本期“问道”仍然是通过网络互动和邮件,征集到一线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有关评价的疑问,并且得到了优秀课改实践教师的大力支持,针对课上和课下评价什么和如何评价等问题介绍了他们的做法,为读者提供参考。鼓励性评价最重要“弱”不一定就要回避。每节课的任课教师,在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之外,还可以评选出最弱小组和个人。问:如何建立有效的小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A:三个环节可以保障每个学生的参与性。第一,建立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课堂讨论交流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发言,让发言人代表本组汇报小组学习的结果。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的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学习不仅是一种课堂的表现形式,更应该发挥其互助学习的本质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后组织学习、交流、讨论,让成绩较好的学生主动帮助本组成绩较差的学生查缺补漏,同时也让成绩较差的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使全体成员有效地提高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第三,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相结合。小组内共同想出解题方法、计算出结果之后,每个成员都要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在小组代表完成问题的解答后,小组之间可进行互评,指出解答的优点和不足。B:我的做法是制定课堂展示积分表,对展示的次数、展示的质量、展示时的细节表现予以积分,对不同积分的同学给予适当适时的鼓励和奖励。要让展示过的同学都有一定的成就感。C:课改初期容易出现合作学习不积极的学生。要改变这种现象,我常用的方法就是“鼓励+引导”。其实,“弱”不一定就要回避。每节课的任课教师在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之外,还可以评选出最弱小组和个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每周都要通过谈话进行指导,谈话要有文字记录。连续三周排名垫底的小组要考虑更换小组长或者调配小组成员。课上评价使人成才,课下评价使人成人无论评价标准如何变换,均应坚持把握“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这样考核对象就变成了整个小组,学生个体的荣耀是小组的荣耀,学生个体的失败同样是整个小组的失败。问:小组的课堂与课外评价如何展开?如何从班级、学校层面对小组建设进行评价与帮助?D:在评价的过程中,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干部、学科代表、小组长都具有广泛的参与度。他们既是班级评价制度的策划者、设计者。同时又是班级评价制度的执行者,他们是建设、完善、发展、提高班级评价效果的主体。班级评价的指标应该具有全面性,即班级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标准要多维,方法要多样。评价要着眼于长远,注重全面,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使其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合理发展。本着这些原则,我们总结出了评价的三个特点。第一,班级评价的捆绑性。个人与小组的捆绑、课堂与常规的捆绑、平时与测验的捆绑、表现与荣誉的捆绑。第二,班级评价的即时性。每节课教师对每个同学、每个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从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检测反馈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班主任、班干部每天都要对一日常规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每周都要及时公示评价结果,每一阶段都要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表扬、奖励。第三,班级评价的激励性。教师要睁大眼睛去发现学生的长处,眯缝眼睛去看他们的短处。对学生的评价要重在激励,要宽容他们的错误,要用真诚的态度去鼓励、赏识他们所取得的每一个细小的成功。A:上述“三性”特点落实在我校的自主课堂中,就被分为“学习评价”和“行为习惯评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立在课堂、作业与考试评价之上的学习评价。作业情况评价包括各科预习提纲及各学科知识的反馈和巩固等情况。每天由各组学科组长负责评价相邻小组各成员的自学情况,课代表每天记录,每周汇总,结果上墙。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各小组课堂交流情况、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以及课堂提问、质疑、答辩和课堂讨论展示参与的积极性等。每天由学习委员如实记录,每周汇总,结果上墙。考试成绩评价是结合平日检测及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的成绩,对各小组的单科成绩、反馈纠正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并予以奖励。另一方面是围绕纪律、卫生等常规检查内容开展的行为习惯评价。纪律评价包括课堂纪律、课间纪律、两操纪律、集会纪律、考试纪律等。卫生评价包括个人卫生、桌布卫生、桌面整洁、小组环境、值日卫生及“绿地”卫生等。以上各项内容的检查由每周轮换的执勤小组认真记录,得分每天一公布,每周一汇总,结果上墙,并以此作为评价小组的依据。年级和学校根据以上评价,评出年级和学校的最佳合作小组和最优秀的组长,给予表彰和奖励。需要强调的是,无论评价标准如何变换,均应坚持把握“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这样考核对象就变成了整个小组,学生个体的荣耀是小组的荣耀,学生个体的失败同样是整个小组的失败。B:我校针对学生日常情况和日常行为表现规定了记录方法、统计方法和结果利用的要求。记录方法:表一是每周安排一个行政小组负责执勤、记录全班各个学习小组每一天的情况;而每节课由行政小组长安排本学习小组内的两名学生分别记录,轮流进行,这样避免负担过重的问题出现。记录内容为各个学习小组课堂学习情况的量化,如板书、展示、对抗质疑等环节进行的量化评分,每周下午第三节课由行政小组长汇报本日内各组分数。表二是每周汇总表,总记录员汇总一周内小组课堂得分和日常行为等情况。表三是由班级总记录员负责,记录全班各个学习小组一周内日常行为的情况。表四是高效课堂任务分配表,由学科班长每日在自习后或上课前填写分配任务,课上作出点评并评分。统计方法:负责值周的行政小组长和班级总记录员每日下午第三节课在班级公布分数。学科班长每周汇总后交给任课教师。班主任在每日晨会时将前一天的结果交给年级组,教育处在每日上午8点前到年级组收取每日结果。结果利用:每月统计汇总,因分数既统计到个人,又加到团队,由此可以评选班级个人“预习之星”、“展示明星”、“质疑明星”,在学习小组中评选“优秀团队”、“最佳展示小组”、“最佳板书小组”及“最佳点评小组”等。只要长期坚持,不仅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转变,我们的课堂自然也能“活”起来。E:课上常态评价的目标是使小组成员一节课都能自始至终积极地参与、思考和交流,不是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是否能“成人”是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所以课外小组活动应与课堂一样开展合作,并且要始终围绕课堂展开,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行为规范。课外常态评价涉及自我管理的效度评价,参与有益活动主动程度的评价,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效度的评价,关心集体、他人及文明礼貌程度的评价,课堂外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能力的评价等。教师因人施评,学生你追我赶口头语与手势语相结合,使学生感到亲切;口头语与眼神语相结合,让学生得到信任;口头语与表情语相结合,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问:小组评价一般从展示的精彩程度、点评到位程度、延伸拓展程度、学生听课的认真程度、合作交流的有效程度、合作交流的参与人数等方面采用适度加分和扣分的奖惩结合机制。那么,在激励小组学习中,怎样巧妙地评价学生的表现以达到有效评价?F:“评价是武器,评价是导向,评价是引领。”我们的有效评价机制有三个原则。第一,评价的及时性原则。在小组学习的每一环节都要及时进行评价,使每名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学习的成果,明晰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以期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鼓励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目的。第二,评价的针对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第三,评价的鼓励性原则。小组评价要有标准,但不能僵化地以一把尺子去衡量每名学生。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科素养和展示习惯都不会相同,因此评价也不能相同。比如,某名学生一直不善朗读,但某一节课上主动进行朗读展示,较平时有进步。我们就该予以积极的评价,而不能以班级朗读的最高水准来进行消极的评价。否则,这名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受到打击,那样,我们的小组评价就适得其反了。A:我对第三点原则感触颇深。课堂教学之中的激励性评价可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激励学生学习热情,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的有效评价方式。只有把教师的口头语言与体态语言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口头语与手势语相结合,使学生感到亲切;口头语与眼神语相结合,让学生得到信任;口头语与表情语相结合,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教师或学生点评组要分层次、多手段、多形式,多种评价方式灵活并用。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评价应采用不同的手段和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多些宽容,少些斥责。对于“尖子生”的评价应该根据学生平时成绩的排名情况、学生的个性心理,做出具体的评价。比如,我对班里常处于第一、二名的学生学习是这样评价的:对处于第二名学生的测试,我会有意识地在主观题方面稍稍“偏心”,尺度稍软,而对常处于第一名学生的测试更严格些,使他(她)们的分数尽量靠近或持平。这样,第二名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后,容易萌发超过第一名的念头。而平时第一名的学生看到有人赶上来了,会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势必下定捍卫“交椅”的决心。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生。这种因人施评的做法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格局,使学生都得到发展。G:据我在课堂上的观察发现,有些点评有沦为形式的倾向。诸如“××的声音洪亮(或太小)”,“××的书写很漂亮(或有些乱)”等浅性评价,充斥在课堂之上。这些内容可以说,但不可以成为小组评价的主要内容,否则,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