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贾丽民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学习和掌握世界历史理论,确立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对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各种重大关系,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内容要点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世界历史”不是一个历史编撰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哲学历史观的概念,它揭示的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全面的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时代,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世界性系统整体的历史事实。它既是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整体特点的反映,也是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方法论原则。(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近代工业化和国际贸易引发的。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之前各个民族彼此隔绝缓慢发展近代以来,生产力发展突破了民族局限。最初的突破主要是西方对世界的征服伴随着政治壁垒的破除,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互动。(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仅仍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了世界性,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在世界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吸收先进国家成果,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但由于处于国际分工的下游,资金、经验和管理人才的缺乏,又受到发达国家的剥削、限制和干涉,影响自己的合理发展。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世界性交往,扩大人们的交往范围,提升个人的能力,使个人世界化,但在世界市场的支配下,个人逐渐同一化。在世界历史条件下,通过扩张,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得到缓解,但也形成世界性反对力量。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世界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以英国为首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中心对其他文明中心的侵蚀、扩张以及英国霸权地位和单一中心的确立。第二,资本主义中心由英国向美国转移。第三,两极对立的冷战格局结束,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形成了参与全球发展进程的活动主体多极化的局面。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日不落帝国——英国当时,全世界大约4~5亿人——也就是当时全球人口的约四分之一——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则有约3,0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从英伦三岛蔓延到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香港、新加坡、缅甸、印度、乌干达、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马耳他以及无数岛屿,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英国霸权领导下的国际秩序被称为“不列颠治下的和平”。英国出版的大英帝国全球地图,通常用红色把帝国的领土标出,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在1865年曾这样描述: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和波罗地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和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和中国是我们的茶叶种植园,东印度群岛是我们的甘蔗,咖啡,香料种植园,美国南部是我们的棉花种植园。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美国经济霸主地位是在二战结束之后,两次世界大战,美国都因地缘上的两洋优势而未受到战火的打击,反而趁机大做军火生意,大发战争横财,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确立了超级经济大国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人口和土地面积仅占世界6%,而工业产量、外贸出口和黄金储备分别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2/3、1/3、3/4,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商品出口、金融和资本输出国家。美国近500个军事基地分布图二战后,美国的军事存在几乎遍及全球,它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军事基地曾达5000多个(其中近半数在海外)。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军事战略的调整以及驻在国人民的反对,美军事基地的数量大大减少。目前美海外军事基地374个,分布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军30万人;本土基地871个,其中海军基地242个,空军基地384个。世界多极化趋势60~70年代:日本、德国崛起70~至今:中国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第三世界崛起80年代:东欧剧变90年代:苏联解体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广大发展中国家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包括资金、人员、商品、信息等全球性流动和经济活动国际合作的全球性展开。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市场贸易活动的主体,依附于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而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则对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特点之一:经济发展的整体相关性。特点之二:经济发展的多极主体性。特点之三:地区性组织和世界性组织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新的形式和新的变化。三大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分四类:发达成员、发展中成员、转轨经济体成员和最不发达成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世界银行,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五个成员机构组成。世界贸易组织(WTO)1、世贸组织的基本含义是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2、世贸组织目标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3、世贸组织的作用(1)较大幅度降低了关税,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规定了各项基本原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有秩序进行(3)实施了一些有利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他们的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4、基本原则:①、非歧视原则②、市场开放原则③、公平贸易原则④、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原则最重要的原则---非歧视原则。包括或(体现):最惠国待遇:(见者有份)——指在货物贸易的关税、费用等方面,一成员给予其他任一成员的优惠和好处,都须立即无条件地给予所有成员。国民待遇原则:(不分内外)——强调的是外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享有权利的平等性,可使外国产品与本国产品在同等条件下竞争和取得利益5、世贸组织的现状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成立于19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1月1日起临时生效。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有“经济联合国”之称。世贸组织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目前世贸组织共有153个会员国,其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9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Worldbank)(1)二者都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金融组织(7)凡是参加世界银行的国家必须首先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2)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3)都成立于1945年12月27日(注:世界银行是1946年6月开始营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1947年3月1日开始办理业务)(4)总部都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5)二者的最高权利机构均为理事会(8)目前共有184个会员国(6)每年秋季召开一次联合年会世界主要区域经济集团欧盟(EU),现有27个成员国,人口5亿GDP16.106万亿美元。亚太经合作组织(APEC),21个国家,总人口达2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40%;国内生产总值之和超过19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56%;贸易额约占世界总量48%。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成立之初,它就拥有3.6亿消费者,其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其一,国际性剥削造成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其二,信息鸿沟日益加深。其三,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各自利益,利用金融、意识形态和其他手段,插手甚至直接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计划了这些国家的内部矛盾以及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其四,“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其五,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交互作用,环节总多、规模巨大,产生了全球性的经济不确定性和巨大风险。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对世界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发展局面,减少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全球化在一些方面加强了民族凝聚力;超地域性的扩张激起了某些方面人士更坚定的保持民族认同的决心,对这些人来说,距离和边界越四分五裂,民族差异似乎就越珍贵。·有利于非地域群体的团结和发展。·在思想意识形态有利于世界主义的某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弊端: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使贫富差距拉大。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加强,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波动3、现行的全球经济运行规则不尽合理,大多有利于发达国家。4、经济全球化还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利益受到冲击,所付代价巨大。6、经济全球化必然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上四分之三的生产力,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影响着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社会风潮增多。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一)以世界眼光关照当代社会发展(二)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三)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一)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全球化积极方面巨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其消极方面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问题。客观事实是,人类已经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我们必须以世界性眼光、开放性心态思考自身方方面面的问题。(二)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全球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以及这些国家内部都存在。我们需要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与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经验结合起来,立足国情,创造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文明。把全球化、现代化等同于西方文明是不对的,将全球化、现代化与民族化割裂或对立也是错误的。(三)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首先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统一性与其在不同民族国家那里表现形式多样性的关系,不能将二者割裂和对立起来。其次是世界性交往中交往原则和规范的统一性与各自利益诉求之间的差异性的关系。再次是人类发展方向的统一性和各民族国家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发生,是世界历史时代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结果。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长期共存、相互竞争、相互较量,表现了世界历史过程的极端复杂性。社会主义作为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事业,共产主义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形态,其发展道路必然是曲折多样的,其前景必然是光明灿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