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从《资本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一、马克思的《资本论》与科学构想(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与实践探索(列宁斯大林的实践)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与理论创新(邓小平的理论创新)从《资本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一、马克思的《资本论》与科学构想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与实践探索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与理论创新一、马克思的《资本论》与科学构想1、《资本论》的背景资料和主要内容2、《资本论》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指路明灯1、《资本论》的背景资料和主要内容(1)《资本论》的背景资料。(1)《资本论》的背景资料《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三部经济学经典著作: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凯恩斯的《通论》。《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的科学研究成果。1843—1883年。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恩格斯用了10年(1884—1894年)整理出版了第二卷和第三卷。1954—1961年前苏联重新整理第四卷。《资本论》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性,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2)《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全书共4卷,6大本,122章,300多万字,4500多页,其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即理论部分和史论部分。理论部分:史论部分: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一册第四卷,第二册剩余价值学说发展的历史第三册《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剩余价值的生产。共有七篇,25章,分为三大理论。劳动价值论,第一篇,第1—3章。剩余价值论,第二——六篇,第4—20章。资本积累论,第七篇,第21—25章。《资本论》的第一卷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内容商品劳动价值规律形式价值————抽象劳动作用衡量创造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方法规律财富积累——基本矛盾尖锐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灭亡贫困积累——主要矛盾激化《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剩余价值的实现。共有三篇,21章,分为三大理论。资本循环论,第一篇,第1—6章。资本周转论,第二篇,第7—17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论,第三篇,第18—21章。《资本论》第二卷资本循环(购产销)资本周转(反复循环)两种构成(宏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两个补偿两种类型单个资本再生产(微观)两个补偿两个补偿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价值补偿实物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的价值,通过交换收回相等的价值。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买回来,得到替换。《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剩余价值的分配。共有七篇,52章,分为五大理论。产业利润论,第一——三篇,第1—15章。商业利润论,第四篇,第16—20章。利息论,第五篇,第21——36章。地租论,第六篇,第37——47章。总论,第七篇,第48——52章。《资本论》第三卷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产业利润论各种收入职能资本家及其源泉商业利润论总论利息论生产关系地租论与分配关系利息论中有关信用理论股份经济:生产力:筹集资本的重要途径和杠杆。生产关系:提高了资本社会化的程度。管理:有利于管理的科学化、社会化。虚拟资本: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定期给它的所有者带来收入。虚拟资本是实际资本的“纸制复本”。它们的运动往往不一致,产生“泡沫经济”。2、《资本论》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指路明灯(1)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科学构想。(2)《资本论》奠定了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1)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科学构想①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②是批判旧世界,不是建设新世界。③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无政府将被有计划所取代私有制将被公有制所代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自由人联合体”(2)《资本论》奠定了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一是关于人类社会生产的普遍经济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普遍适用性。二是关于社会化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大现实意义。三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经济特征和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具有直接指导意义。一是关于人类社会生产的普遍经济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普遍适用性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凡要进行生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必须结合。④人类社会生产要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⑤人类的任何生产活动都要求分工协作的理论。⑥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规律。二是关于社会化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重大的现实意义。①社会化商品经济的共性和规律。②价值增殖和资本积累的原理。③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搞好资本运营。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中的两个补偿的实现。⑤产业利润论中的市场机制原理。⑥商业资本理论,指导流通体制的改革。⑦利息论中有关股份经济和虚拟资本的论述。⑧地租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三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经济特征和规律,对社会主义经济具有直接指导作用。①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②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③社会主义仍然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④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了的人的需要。⑤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⑥公有制经济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二、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与实践探索1、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首次尝试。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寻求。1、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首次尝试(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①实行余粮征集制。②实现工业国有化。③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④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⑤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①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③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④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论粮食税》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①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③进行农业合作化。④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⑤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在一切都在实践……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2)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1936年,创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①所有制高度国有化。②用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③经济管理上高度集中化。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农业集体化1951年发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承认消费品是商品,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承认价值规律对商品流通起作用,不承认它对商品生产起调节作用;承认不同所有制之间交换是商品交换,不承认同一所有制内部的交换是商品交换。“不能把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生产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苏联模式的缺陷①离开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的提高。②过分强调计划经济,忽视发展商品经济。③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忽视农业的发展。④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列宁和斯大林的实践,把理论变成了现实。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寻求①《论十大关系》中对中国改革道路的探索。②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探索。③对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探索。(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矛盾境地:一方面,限制市场是他的理想;另一方面,实践中又要求他承认市场。曲折的道路,艰难的寻求。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与理论创新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及意义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及意义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又提出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计划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十四大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描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找到了正确的道路。邓小平发挥了关键作用1979年,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80年代、90年代共十次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从实践来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找到了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从理论上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把社会主义经济学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和新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主要内容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出发点。②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必须坚持改革和开放。③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④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⑤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⑥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二者要结合好。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方法上基本相似,但也有不同,主要是所有制基础不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一个科学的体系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全面、系统地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