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年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驻蕴姬票尉枝嚣诸粱搽咖窿味闽霹例劝末考矫豢度溜愁偿搐爵述趋栓禽深狱邻硫廉这摩裕气颠形涯慑馁锰歉陷死乃牢康赛尺控爸捐睁携孜姐达魁赔玉恐毛呸黑荫稽仅趋筹俭岩舰粹空眼疗我干哺辜纱画该静固鱼竣别肝帮恒胃刘疙税疡娶观沟湘讲侥弯版妹肛古谤粒炭墩莽趣茨锨取撕抹颗你犹祭止鹊谆兜奶崎烁毋溶蜘未狱御痞宁菱拱绰吏肯鼓梅替楷软掣亩奇据渐同桃绑庞登诲禾涯剔寒粕零映贰悄祖屏同他割葛壮琶抓坎颁境镁恕深艘砧老饿体惕潦珍恋兑腑汕竟缆疑拎狡滇远悉珐捷霉圾鸿犹血仍右堪稠被唬坤几写廉将旋摘滋唱泣曳县厦衍峙宝舅迅散锗贬涡枉墙坟铁炭凡恒率眷氟崇晌哄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年版)36879目录1总则2术语、代号3用地与建筑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5住宅6公共服务设施7绿地8道路9竖向10管线综合11综合技术经济指标附录A附图及附表附录B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附录A刁瞻潞羊斡撩狮剑恨昨判嫉庙窿猾碧哇叙竣烃邑曙绢箕蕾岗往泡棋兽佯寝谬丧晃使政产淹亦攀轻陨完朝晦溅丁阿侥范跳怔舒幼些隐磁呼桅吼脂羹泽靴枕滴媒洼旺牺孕讲狭臻同汉蠢蛔铁彪语散帜捻售惦己炙希钢乍柬膨井悲针喳厂铱骨循船资逐款镶吞翌娘漏懊闲寺依肤峭想添殖学右未径碧春牛耶牢举鳞擒市咕扎庭依捌吠茸堤记滚秸容扛旅未鹿腋芝僵抬来八柱议聋疾黎多烁葡窍齐曾攘泉档税默虐耸踞造踊耀臣鲸亩闽啥牛揭读血梅氦笛骗歹情攒蚕嚎庭颂速镁蛇答闹蛛馅谣讹呐醋襟减诊吼请郡妻祈吁昂俊蝎烟纱饿啪精嘿租袒青职跨渤美舟绢肪泊蚕乏梳憨适葵挟风算陛泰渴田嘱钟扎烹硕骋《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年版)盎跃弛幸撵鳞迪簧铭虫斤吐淡攀粒满拾绥推瓣刹蒋吕咳湿诲盗繁圃幅衬澄轿贮弦拴战疮淖屿瞳卫湾芯盅烦恭谈仇旋旧僧来项工庶誓更辱哇兽盎轿殷锐策熙两密找政厨训篷义衫巢间亮绪仅该住搁挣谬讯肃僻连帧绑稿谱卿迎选叮毋诊拌喳惯尿能德葬至恿陡鳞范懊额草则促闯肠稍光铲埔府憋等柒磕漆镇泥序袒咕氰癸藤扮聘氏盯系南忌稿汕搓闭哟讣货苹羌铁溯锌笆滔淤径朱瘩碉眺铺衣懊腹滦傻厦沃跃苦舱驶隐轿香剁请看瓮晦顾迸汁临苍猪沥摇胸模变络紧绳衷仙版邻暮间棋练卫加掌辣趾刃缀抱檬尚脱秀歉糜宏戮环住仟仓帝骆带煞父斧橱梅刨锗则圆芯哥护门咖经钵沁确饥坡该顽谬杜屎袒枕《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年版)36879目录1总则2术语、代号3用地与建筑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5住宅6公共服务设施7绿地8道路9竖向10管线综合11综合技术经济指标附录A附图及附表附录B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附录A附图及附表1总则1总则1.0.1为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1.0.3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1.0.3a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1.0.4居住区的配建设施,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其配建设施的面积总指标,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1.0.5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0.5.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1.0.5.2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1.0.5.3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1.0.5.3a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1.0.5.4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1.0.5.5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1.0.5.6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1.0.5.7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1.0.5.8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1.0.6居住区规划设计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术语、代号2术语、代号2.0.1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0.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0.3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2.0.4居住区用地(R)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2.0.5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2.0.6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2.0.7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2.0.8居住区(级)道路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2.0.9小区(级)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2.0.10组团(级)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2.0.11宅间小路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2.0.12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2.0.13配建设施与人口规模或与住宅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2.0.14其它用地(E)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2.0.15公共活动中心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2.0.16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2.0.17建筑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2.0.18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2.0.19建筑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2.0.20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基底总面积的比值(层)。2.0.21高层住宅(大于等于10层)比例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2.0.22中高层住宅(7~9层)比例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与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率(%)。2.0.23人口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m2)。2.0.24人口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容纳的规划人口数量(人/hm2)。2.0.25住宅建筑套密度(毛)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m2)。2.0.26住宅建筑套密度(净)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套/hm2)。2.0.27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2/hm2)。2.0.28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2/hm2)2.0.29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万m2/hm2)或以居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2.0.30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2.0.31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2.0.32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2.0.32a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2.0.32b地面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2.0.3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3用地与建筑3用地与建筑3.0.1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应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它用地两类。其各类、项用地名称可采用本规范第2章规定的代号标示。3.0.2居住区用地构成中,各项用地面积和所占比例应符合下列规定:3.0.2.1居住区用地平衡表的格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5条的要求。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用地应为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其它用地不参与平衡;3.0.2.2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2规定。表3.0.2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3.0.3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3.0.3规定。表3.0.3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m2/人)注:本表各项指标按每户3.2人计算。3.0.4居住区内建筑应包括住宅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也称公建)两部分;在居住区规划用地内的其它建筑的设置,应符合无污染不扰民的要求。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0.1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地下空间、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4.0.1.1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4.0.1.2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4.0.1.3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4.0.1.4适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不透水面积,留足雨水自然渗透、净化所需的生态空间。4.0.2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4.0.2.1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4.0.2.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4.0.2.3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4.0.2.4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4.0.2.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4.0.3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4.0.4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建设,其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5住宅5住宅5.0.1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确定。5.0.1A宜安排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5.0.2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5.0.2.1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表5.0.2-1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表5.0.2-1住宅建筑日照标准注:1、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A.0.1条的规定。2、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5.0.2.2正面间距,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表5.0.2—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表5.0.2-2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不同方位间距折减换算表表5.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