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灌注桩基础8.1.1本章适用于钻、挖孔灌注桩施工。8.1.2灌注桩施工应具备工程地质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水、水泥、砂、石、钢筋等原材料及制品的质量检验报告。8.1.3灌注桩施工时,应按有关规定制定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等措施。8.1.4灌注桩施工应有完善的施工记录。8.1.5特殊地区灌注桩施工应注意以下事项:1在山坡上施工时,要清除坡面危石浮土。若坡面有裂缝或坍塌迹象者,应设必要的防护。2在岩溶地区或采空区不宜采用挖孔桩施工。不得不采用时,必须做好防止坍塌、埋钻的有效措施。3在砂性土及粉砂性土层较厚的地区必须采取防止地层液化、缩孔、孔壁坍塌的有效措施。4在软土地区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桩孔缩径、坍孔等。5冻土地区灌注桩施工应选择减少施工扰动的合适钻机成孔,应采用低温或负温早强耐久性混凝土,以确保多年冻土地区桩基础的质量。8.3钻孔灌注桩8.3.1场地、平台及护简1施工平台1)场地为浅水时,宜采用筑岛法施工。筑岛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11章沉井基础施工的有关规定。筑岛面积应按钻孔方法、机具大小等要求决定,高度应高于最高施工水位0.5~1.0m。2)场地为深水时,可采用钢管桩施工平台、双壁钢围堰平台等固定式平台,也可采用浮式施工平台。平台须牢靠稳定,能承受工作时所有静、动荷载。平台的设计与施工可按本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1)钢管桩施工平台施工质量要求:○1钢管桩倾斜率在1%以内。○2位置偏差在300mm以内。○3平台必须平整,各联接处要牢固,钢管桩周围需要抛砂包,并定期测量钢管桩周围河床面标高,检查冲刷是否超过允许程度。○4严禁船只碰撞,夜间开启平台首尾示警灯,设置救生圈以保证人身安全。(2)双壁钢围堰平台,应符合本规范14.2的规定。2护筒设置1)护筒内径宜比桩径大200~400mm。2)护筒中心竖直线应与桩中心线重合,除设计另有规定外,平面允许误差为50mm,竖直线倾斜不大于l%,干处可实测定位,水域可依靠导向架定位。3)旱地、筑岛处护筒可采用挖坑埋设法,护筒底部和四周所填粘质土必须分层夯实。4)水域护筒设置,应严格注意平面位置、竖向倾斜、倾斜角(指斜桩)和两节护筒的连接质量均需符合上述要求。沉入时可采用压重、振动、锤击并辅以筒内除土的办法。5)护筒高度宜高出地面0.3m或水面1.0~2.0m。当钻孔内有承压水时,应高于稳定后的承压水位2.0m以上。若承压水位不稳定或稳定后承压水位高出地下水位很多,应先做试桩,鉴定在此类地区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的可行性。当处于潮水影响地区时,应高出最高施工水位1.5~2.0m,并应采取稳定护筒内水头的措施。6)护筒埋置深度应根据设计要求或桩位的水文地质情况确定,一般情况埋置深度宜为2~4m,特殊情况应加深以保证钻孔和灌注混凝土的顺利进行。有冲刷影响的河床,应沉入局部冲刷线以下不小于1.0~1.5m。7)护筒连接处要求筒内无突出物,应耐拉、压,不漏水。8.3.2泥浆的调制和使用技术要求1钻孔泥浆一般由水、粘土(或膨润土)和添加剂按适当配合比配制而成,其性能指标可参照表8.3.2选用。2对大直径或超长钻孔灌注桩,泥浆的选择应根据钻孔的工程地质情况、孔位、钻机性能、泥浆材料条件等确定。在地质复杂,覆盖层较厚,护筒下沉不到岩层的情况下,宜使用丙烯酰胺即PHP泥浆。8.3.3钻孔施工1一般要求1)钻机就位前,应对钻孔各项准备工作进行检查。2)钻孔时,应按设计资料绘制的地质剖面图,选用适当的钻机和泥浆。3)钻机安装后的底座和顶端应平稳,在钻进中不应产生位移或沉陷,否则应及时处理。4)钻孔作业应分班连续进行,填写钻孔施工记录,交接班时应交待钻进情况及下一班应注意事项。应经常对钻孔泥浆进行检测和试验,不合要求时,应随时改正。应经常注意地层变化,在地层变化处均应捞取渣样,判明后记入记录表中并与地质剖面图核对。5)钻头的直径要求:对于回旋钻,钻头不宜小于设计桩径;对于冲击钻,冲锤直径小于设计桩径20mm为宜。2钻孔灌注桩钻进的注意事项1)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钻孔,开孔的孔位必须准确。开钻时均应慢速钻进,待导向部位或钻头全部进入地层后,方可加速钻进。2)采用正、反循环钻孔(含潜水钻)均应采用减压钻进,即钻机的主吊钩始终要承受部分钻具的重力,而孔底承受的钻压不超过钻具重力之和(扣除浮力)的80%。3)用全护筒法钻进时,为使钻机安装平正,压进的首节护简必须竖直。钻孔开始后应随时检测护筒水平位置和竖直线,如发现偏移,应将护简拔出,调整后重新压入钻进。4)在钻孔排渣、提钻头除土或因故停钻时,应保持孔内具有规定的水位及要求的泥浆相对密度和粘度。处理孔内事故或因故停钻,必须将钻头提出孔外。5)变截面桩的施工全断面一次成孔或再分级扩孔钻进,分级扩孔时变截面桩开始用大直径钻头,钻到变截面处换小直径钻头钻进,达到设计高程后,再换钻头扩孔到没计直径,依次作业2~3次直到完成符合设计要求的变截面桩。钻孔时为保持孔壁稳定,覆盖层进尺不能过快,宜采用减压吊钻钻进。6)旋挖钻孔的技术要求:(1)场地处理:旋挖钻机底座的施工场地应平整、夯实处理,避免钻进过程中钻机产生沉陷。采用平台施工时,必须对平台的承载力进行计算,满足旋挖钻机的承载力要求方能施工。(2)泥浆调制:旋挖钻机在粉砂土层、夹砂土层、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进行钻孔施工时,应采用性能良好的泥浆,以抑制地下水、悬浮钻渣、稳定孔壁,防止坍孔。(3)泥浆性能指标:相对密度1.02~1.10,粘度18~22s,砂率≤4%,泥皮厚度<2mm,PH值>7。也可根据现场地质条件,经试验确定泥浆指标。(4)钻机施工过程中应保证泥浆面始终不得低于护筒底部,以保证孔壁的稳定。(5)旋挖钻机施工初期,提升钻斗时,避免因筒斗下部产生较大的负压力作用产生“吸钻”现象而造成孔壁缩颈,须对筒式钻斗的筒壁对称加焊护壁钢板(或增设导流槽)进行改进,以减少钻孔缩颈现象的发生。(6)钻进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一次钻进速度,避免进尺过快造成塌孔埋钻事故。(7)钻斗升降速度过快时,易造成孔壁缩颈、坍塌事故。钻斗升降速度宜控制在0.75~0.80m/s,在粉砂层或亚砂土层时,钻斗升降速度应更加缓慢。(8)泥浆初次注入时,应垂直向桩孔中间进行入浆,避免泥浆沿护筒壁冲刷孔壁使其底部孔壁松散坍塌;钢筋骨架和检探孔器应使用吊机垂直、平稳放入孔内,避免破坏孔壁,造成废桩事故。(9)采用全护筒跟进成孔时,可不用泥浆护壁。3二次成孔的使用条件1)当钻孔桩桩径较大,或钻孔机械的能力不能满足一次成孔的要求时,可采用二次成孔的方式进行钻孔施工。2)对于溶洞发育较为发达的地区,为了保证施工安全,可用地质CT法探测桩位处地下溶洞的分布情况,并用小钻头先试钻,探明溶洞分布情况后,再进行二次成孔。3)对于大直径的回旋钻成孔,一次成孔的钻头阻力较大时,可先用小钻头成孔,再二次扩孔至设计桩径。8.3.4清孔1清孔要求1)钻孔深度达到没计标高后,应对孔深、孔径进行检查,符合本规范表8.7.3的要求后方可清孔。2)清孔方法应根据设计要求、钻孔方法、机具设备条件和地层情况决定。3)在吊入钢筋骨架后,灌注水下混凝土之前,应再次检查孔内泥浆性能指标和孔底沉淀厚度,如超过规定,应进行第二次清孔,符合要求后方可灌注水下混凝土。2清孔时应注意的事项1)清孔方法有换浆、抽浆、掏渣、空压机喷射、砂浆置换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2)不论采用何种清孔方法,在清孔排渣时,必须注意保持孔内水头,防止坍孔。3)不论采用何种方法清孔,清孔后应从孔底提出泥浆试样,进行性能指标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表8.7.3的规定。灌注水下混凝土前,孔底沉淀土厚度应符合表8.7.3的规定。4)不得用加深钻孔深度的方式代替清孔。8.3.5灌注水下混凝土1钢筋骨架的制作、运输及吊装就位的技术要求1)钢筋骨架的制作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本规范第4章的有关规定。2)长桩骨架宜分段制作,分段长度应根据吊装条件确定,应确保不变形,接头应错开。3)应在骨架外侧设置控制保护层厚度的垫块,其间距竖向为2m,横向圆周不得少于4处。骨架顶端应设置吊环。4)骨架入孔一般用吊机,无吊机时,可采用钻机钻架、灌注塔架。起吊应按骨架长度的编号入孔。5)钢筋骨架的制作和吊放的允许偏差为:主筋间距±10mm、箍筋间距±20mm、骨架外径±10mm、骨架倾斜度±0.5%、骨架保护层厚度±20mm、骨架中心平面位置20mm、骨架顶端高箱±20mm,骨架底面高程±50mm。6)变截面桩钢筋骨架吊放按设计要求施工。2灌注水下混凝土时应配备的主要设备及备用设备1)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搅拌机能力,应能满足桩孔在规定时间内灌注完毕。灌注时间不得长于首批混凝土初凝时间。若估计灌注时间长于首批混凝土初凝时间,则应掺入缓凝剂。2)水下灌注混凝土的泵送机具宜采用混凝土泵,距离稍远的宜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采用普通汽车运输时,运输容器应严密坚实,不漏浆、不吸水,便于装卸,混凝土不应离析。其途中运输与灌注混凝土温度有关时,可参照本规范第6、25章的有关规定执行。3)水下混凝土一般用钢导管灌注,导管内径为200~350mm,视桩径大小而定。导管使用前应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严禁用压气试压。进行水密试验的水压不应小于孔内水深1.3倍的压力,也不应小于导管壁和焊缝可能承受灌注混凝土时最大内压力p的1.3倍,p可按式(8.3.5-2)计算:4)导管应自下而上顺序编号,单节导管作好标示尺度,导管吊装设备能力应充分满足施工要求。5)导管应定时进行水密试验,以确保桩基施工质量。3水下混凝土配制1)可采用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使用矿渣水泥时应采取防离析措施。水泥的初凝时问不宜早于2.5h,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32.5。2)粗集料宜优先选用卵石,如采用碎石宜适当增加混凝土配合比的含砂率。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导管内径的1/6~1/8和钢筋最小净距的1/4,同时不应大于40mm。3)细集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4)混凝土配合比的含砂率宜采用0.4~0.5,水灰比宜采用0.5~0.6。有试验依据时含砂率和水灰比可酌情增大或减小。5)混凝土拌和物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在运输和灌注过程中应无显著离析、泌水现象。灌注时应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其坍落度一般情况下宜为180~220mm,特殊情况时宜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拌和物中宜掺用外加剂、粉煤灰等材料,其技术条件及掺用量可参照本规范第6章有关规定办理。6)每立方米水下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宜小于350kg,当掺有适宜数量的减水缓凝剂或粉煤灰时,可不少于300kg。混凝土拌和物的配合比,可在保证水下混凝土顺利灌注的条件下,按照本规范第6章有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计算确定。7)对沿海地区(包括有盐碱腐蚀性地下水地区)应配制防腐蚀混凝土。4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技术要求1)首批灌注混凝土的数量应能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1.0m)和填充导管底部的需要,所需混凝土数量可参考公式(8.3.5-4)计算:2)混凝土拌和物运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坍落度等,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第二次拌和,二次拌和后仍不符合要求时,不得使用。3)首批混凝土拌和物下落后,混凝土应连续灌注。4)在灌注过程中,特别是潮汐地区和有承压力地下水地区,应注意保持孔内水头。5)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6)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测探井孔内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时地调整导管埋深。7)为防止钢筋骨架上浮,当灌注的混凝土顶面距钢筋骨架底部lm左右时,应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当混凝土拌和物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即可恢复正常灌注速度。8)灌注的桩顶标高应比设计高出一定高度,一般为0.5~1.0m,以保证混凝土强度,多余部分接桩前必须凿除,桩头应无松散层。在灌注将近结束时,应核对混凝土的灌入数量,以确定所测混凝土的灌注高度是否正确。9)变截面桩灌注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对变截面桩,应从最小截面的桩孔底部开始灌注,其技术要求与等截面桩相同。灌注至扩大截面处时,导管应提升至扩大截面下约2m,应稍加大混凝土灌注速度和混凝土的坍落度;当混凝土面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