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简史第一讲•Theearlycomplexsocieties,3500-500B.C.E.•Theformationofclassicalsocieties,500B.C.E.-500C.E.•Thepostclassicalera,500-1000C.E.•Anageofcross-culturalinteraction,1000-1500C.E.•Theoriginofglobalinterdependence,1500-1800C.E.•Anageofrevolution,industry,andempire,1750-1914C.E.•Contemporaryglobalrealignments,1914--c西方翻译史的开端——公元前三世纪•广义上讲——公元前三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讲——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史诗《奥德赛》西方翻译的六次高潮•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第二阶段——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第三阶段——中世纪中期(即11至12世纪之间)•第四阶段——文艺复兴运动时期(14至16世纪)•第五阶段——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第六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肇始阶段•罗马帝国大规模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其它希腊戏剧作品•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后世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第二阶段——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宗教性质•出现了《圣经》形形色色的译本•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有的《圣经》译本甚至成为有关民族语言的第一批文字资料第三阶段——中世纪中期(即11至12世纪之间)•西班牙托莱多•翻译家们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于巴格达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第四阶段——文艺复兴运动时期(14至16世纪)•翻译活动得到前所未见的大发展•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的语言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先后用了17年(1542-1559)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传》,成为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翻译史上一部不朽的文学译著在英国,名译者、名译著更是多不胜数,如诺思1579年译的《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洛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等;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被誉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的地位终于得到巩固,同时也表明翻译对民族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形成所起的巨大作用第五阶段——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第六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翻译事业繁荣兴旺具备了物质基础•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以往:翻译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翻译的作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代表性译论•古代★西塞罗的“直译”和“意译”两分法★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有关语言符号的理论•中世纪★波尹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主动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论★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多雷的“翻译五原则”(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词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17至19世纪★巴特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德莱顿的“词译”、“释译”、“拟译”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泰特勒的优秀译作标准和“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的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阿诺德的“评判译作的优劣要看专家的反应”★纽曼“评判标准在于一般读者而非学者”的观点•20世纪★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来研究”、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的观点★雅各布森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的三类别★加切奇拉泽的“翻译永远是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文艺翻译史一种艺术创作”的文学翻译理论★弗斯、卡特福德的翻译在于“语境对等”的语言学理论★奈达的“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和“读者反应对等”论★霍姆斯的“翻译研究学科论”★勒弗维尔、巴斯内特的“翻译受制于社会文化因素”的观点★斯内尔霍恩比“翻译研究即跨学科研究”★塞莱丝科维奇、勒代雷把翻译视为一种解释过程的释意观★图里的“翻译规范”与“翻译描写”观★韦努狄的“译者在译文中必须有形可见”的“异化翻译”主张★哈蒂姆“翻译必须注重话语、语篇分析”的观点★赫曼斯的“文本由译者操纵”★鲁宾逊“轮到译者‘主事’的译者中心论西方翻译理论体系的两条主线•文艺学翻译理论线•语言学翻译理论线文艺学翻译理论线•最古老•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文学再创作•主要讨论忠实与不忠实、逐词译与自由译、直译与意译的利弊,对翻译的目的和效果尤其重视,从宏观上强调译品的艺术效果•不足之处在于不甚研究翻译的实际过程和语言的操作技巧,不甚关心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结构特征上是否对等的问题,也忽略非文艺作品的翻译和文艺作品翻译中的非创造功能语言学翻译理论线•自古罗马后期奥古斯丁等传统语言学或语文学派人物开始•关注的核心始终是语言•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功能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和语言的操作技巧上论述翻译问题,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产生与原文对等的译语文本,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各个语言层面去产生这种对等文本•缺陷是,不甚注意作品的美学功能,忽视文艺作品的艺术再现,把主要关注点放在文本的语言结构上,忽略文本主题结构,以及文本的话语和语篇结构这一更广阔的内容,忽略更大范围的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目标文本的生成和接受所产生的影响西方翻译理论发展的最高峰——20世纪中期、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两大“质”的飞跃(翻译研究的性质)★第一个“质”的飞跃•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从科学的、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的视角来探讨翻译问题•标志是是奈达于1947年发表的著作《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理论界普遍认定,翻译研究属于语言学范畴,是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义学的一个分支,与社会语言学、社会语义学、符号学、逻辑学、哲学等学科有着密切关系★第二个“质”的飞跃•20世纪6、70年代,西方翻译学术界逐步认识到,不应当满足于把翻译研究当作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而是应当把它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标志性人物是美籍荷兰翻译理论家霍姆斯,于1972年在一次国际应用语言学会议上发表题为《翻译研究的名称与性质》的论文,提出把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构想•自80年代到21世纪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译学思想或流派古代翻译公元前三世纪之前的翻译简介•亚述帝国•古巴比伦国•《旧约·以斯帖记》•《旧约·尼希米记》公元前2500-前605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译作——希腊语翻译《圣经·旧约》•据《阿里斯狄亚书简》(LetterofAristeas)记载•公元前三世纪,耶路撒冷的主教埃里扎尔应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费拉德尔弗斯的请求,派译员去亚历山大城承担《旧约》的翻译工作•公元前285至249年间,72名犹太学者云集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从事这项翻译,译成《七十子文本》或《七十贤士译本》,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七十子希腊文本》的翻译两大特点:一是开创翻译史上集体合作的先河;二是译者不是希腊人,影响了译文的质量•该译作被教徒们奉为经典译本与西方文化有关的最著名的古代译作之一——罗塞塔石碑(Rosettastone)•刻于公元前二世纪,1799年被拿破仑占领军在埃及亚历山大城附近发现,现存于大英博物馆•载有为托勒密国王五世歌功颂德的碑文,由三种文字写成,即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通俗文字以及古希腊文•考古学家以此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石碑上的原文和译文,打开了翻译注释古埃及象形文字,揭示古埃及文化奥秘的大门第一位著名的西方翻译家——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历史背景——罗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取代了希腊在地中海的统治地位,成为强大的帝国,罗马人开始把希腊文化移植本土,形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安德罗尼柯•罗马史诗和戏剧的创始人,最早的翻译家•原籍希腊,被罗马人俘获,成为奴隶•成为自由人之后,在罗马以教授拉丁语和希腊语为生•大约在公元前250年,选择荷马史诗《奥德赛》•翻译中所采用的意大利的粗俗的撒图尼乌斯诗体(Saturniusnumerus)•译文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却是第一首拉丁诗,也是第一篇译成拉丁语的文学作品•该译作的一大特点在于,在翻译希腊神学的名字史,译者不采用音译,而是用类似的罗马神的名字取代原名•这种译法是一种“文化移植”,在当时促进了罗马神同希腊神的融合•他受托把一部希腊悲剧和一部喜剧翻译并改编成拉丁语,供“罗马赛会”演出使用,促成了罗马的舞台表演艺术的诞生•一生翻译改编悲剧九部,喜剧三部•贡献在于第一个把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介绍给罗马社会并使希腊的诗体、韵律适合于拉丁语言涅维乌斯•古罗马历史剧作家•创作和翻译过六部悲剧和三十部喜剧•在喜剧方面,不限于对希腊典籍的单纯模仿,而使用了把两部希腊剧合成一出罗马剧的手法,创作出新型的“混合喜剧”•译作风格言简意赅恩尼乌斯•古代最有影响的拉丁诗人,被誉为罗马文学之父•通晓三种语言:奥斯康语、希腊语、拉丁语•通过翻译,把希腊的六步韵律法移植到罗马,对拉丁语诗的创作法作了重大改革,为罗马诗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一位理论家——西塞罗•古罗马著名翻译家、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翻译过荷马的《奥德赛》、柏拉图的《蒂迈欧篇》和《普罗塔哥拉斯》等希腊名作•对翻译理论的阐述,主要见于《论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对“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进行区分,成为西方翻译理论起源的标志性语言•翻译理论大致有以下要点★译者在翻译中应像演说家,使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翻译也是文学创作★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有相通之处•主张活译,反对直译•给罗马乃至整个欧洲引入不少哲学词汇对翻译的主要贡献:•自他开始,翻译被看作是文艺创作,翻译中原作译作、形式与内容、译者的权限和职责等问题为后世积极讨论。特别是他所提出的“直译”与“意译”两种基本的译法,确定了后世探讨翻译的方向——翻译的标准和技巧贺拉斯•罗马帝国初期著名诗人和批评家•对翻译理论的论述主要见于《诗艺》•对翻译问题的看法主要有两点★翻译必须坚持活译,摈弃直译★本族语可通过译借外来词加以丰富昆体良•演说家、修辞学家•中心思想是罗马人在一切翻译、写作中,都必须与希腊人比高低•翻译也是创作,这种创作必须与原作媲美,译作应力争超过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