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简史第五讲(现当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方翻译简史第五讲现、当代代翻译进入20C以来,大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划线。战前将近半世纪称现代,战后称当代。第一节现代翻译概貌•这一时间翻译特色概述:1)在古典作品的翻译方面,翻译家们不再强调原作的风格高雅,而把译文必须朴素通顺、准确当做衡量译作的标准。2)翻译的重点,很明显地突出对近代、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北欧各国作品的译介。•康斯坦斯·加尼特ConstanceGarnett: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女翻译家,为数不多的以翻译作品获得文学家地位的人物之一。第一个把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译成英语的人,译俄国作品数量最多的翻译家。•莫德夫妇—路易斯·莫德和艾尔默·莫德LouiseandAylmerMaude:以研究托尔斯泰作品著称。•所译《战争与和平》被视为标准英译本,奠定了作为托尔斯泰权威英译者的地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原籍俄国,1945年入美国籍。在英语世界里不仅获得“20C重要小说家”地位,且称得上20C的优秀翻译家之一。3)开始较多的翻译中国作品,出现汉学热潮。•13C忽必烈之遥,罗马教廷派宣教士来华传道,由官方打开了东西方文化直接交流之门。•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克·波罗MarcoPolo在元朝任职17年。《马可·波罗游记》—西方第一部以第一手材料介绍中国的著作,西方较大范围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从这个时候开始了。•16C末,中国作品译成西方文字介绍给欧洲读者。现存最早中国书西译本是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MichaelRuggieri译成西班牙语的《明心宝鉴》。•英国,名震西方汉学界的理雅各JamesLegge是19C英国最负盛名的汉学研究翻译大师。•20C英国阿瑟·韦利ArthurWaley:特别是东方文化上的译介方面占显著地位。在翻译理论上并没有多大建树。•他所遵循翻译原则有三:A.译文必须立足于忠实原作,准确再现原作风格。无韵自由体B.译文必须通顺流畅,特别是译诗,必须给人以自然而优美的感受。C.不同的内容必须采用不同的译法。•弗兰茨·库恩FranzKuhn:德国汉学家,1909年来中国担任德国驻华使馆的翻译。译作数量多且质量高(共译出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40多部),引文保持原作风貌,文字相当优美。通过它的译作,德国人对中国人和文化有较深印象,对中国古典及现代小说产生更大兴趣。4)苏联的翻译独树一帜。•十月革命,俄罗斯民族进入伟大的苏维埃时代,从此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出现泾渭分明的分界线:•一是西欧、北美国家的翻译,另一是苏联(二次大战后则是以苏联为代表东欧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翻译•在社会主义的苏联,翻译工作几个明显特点:A.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了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指南。B.外国文学的翻译出版了有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C.严格按原作的思想、艺术和知识价值确定翻译选题。D.苏联国内各民族语言之间的互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E.翻译中普遍遵循的原则是:忠实、准确、不逐词死译。第二节当代翻译概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对和平,翻译范围广形式多,规模大,成果丰。20C为“翻译时代”。因为这一时期的西方翻译扩大到各个领域,具有五个特点:1.商业、外交、科技等专业和事务性翻译规模空前。2.翻译教学普遍展开。3.翻译工作者组织成立并创办翻译研究刊物。4.机器翻译问世。5.翻译理论著作层出不穷。1946年,安德鲁·布思AndrewBooth和华伦·韦弗WarrenWeaver首次提出把计算机用于机译系统。以现代电子计算技术为推动力的机器翻译及研究正式拉开帷幕。•韦弗关于机器翻译的备忘录的四个基本点:•1)一词多义的问题可以通过语境Context来解决;•2)语言中存在着逻辑基础;•3)语言应用中存在基本的概率;•4)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共同成分。•西方机器翻译的五个发展阶段:–初创期(1946—1954)布思和韦恩1946提出计算机对自然语言进行翻译的设想开始,到1954年第一个机译系统的诞生为止。–高潮期(1954—1966)世界第一个机译系统即美国Georgetown-IBM系统成功演示,标志翻译第一个发展高潮的出现。持续了12年–低落期(1966—1975)–复苏期(1975—1989)70年代中期,随着有关自然语言理解的理论和时间的不断深化,机器自动翻译研究又重新提上了日程。–蓬勃发展时期(1989—)从20C80年代末期开始,一些新发展使整个机器翻译发展事业发生了改变,标志着机器翻译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第三节现代翻译理论•克罗齐BenedettoCroce:1866-1952意大利美学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原理》Estetica:1)翻译不可能完美地再现原作面貌。2)翻译必须靠再创造。3)文学翻译不可过分自由,专业性翻译不可过分拘谨。克罗齐从美学角度谈论翻译,他强调言语行为之不可重复性,文学作品不能完全移植,文学翻译只能是艺术的再创作。实质上是对但丁“文学不可译”论的继承和发展。他的有关翻译言论深深影响了20C初期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倾向。•德国本世纪上半叶在翻译研究上最有建树、影响最大的散文作家、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哲学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1923《翻译的课题》—文章阐述道理较深奥,带有明显“灵知”即神秘主义色彩。他的观点新颖,自成一家,在西方翻译史上稳占一席:1)原文的可译和不可译,取决于原文本身有无翻译的价值。2)翻译不是译意思,而是译形式。翻译不以原文意思为根据,而应当详细地再现原作意思的表现形式。译者只需跟原作者打交道,丝毫不比考虑读者的要求。译出的作品应当存在一个共同的延续体中,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独立体。即译文应透明,不会遮盖原文,挡住原文光泽,而是通过翻译手段的加强使原文更加闪光。3)最理想的翻译法,是逐行对照式翻译及逐词对译。•反映本雅明集成了荷尔德林和洪堡的唯心主义语言观。把神秘的直觉论和美学、哲学观点一并融入翻译理论中,把上帝的不可知性变为语言的特性,从而引出某种不可译论和翻译研究中的神秘主义,与现代翻译理论发展背道而驰。违背翻译的客观规律,但本雅明的理论毕竟代表翻译研究中发展的一个思潮。•法国瓦莱里PaulValery:用诗人眼光看待翻译,强调译者必须冲破原文形式,特别是原文句法约束,使译文同原文一样,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文学感。•法国20C上半叶翻译理论值得一书的理论家马鲁佐J.Marouzeau,巴黎大学教授,《论拉丁语翻译》:•翻译首先是一门技巧。•翻译不可不讲究译文清晰、生动、易懂,以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但译者的最根本任务乃是像语言学家、教育者和注释者一样,向读者揭示原作的内容而不是它的外壳。•使用词典的目的,不是为了翻译,而是为了理解。•翻译不可凭猜测。•翻译必须采用活的语言。•20C上半叶主要包括英美在内的英语国家理论著作数量上超出其他西方语种。•1901年美国教授赫伯特·托尔曼HerbertCushingTolman编撰《翻译的艺术》,对当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如原文的理解问题,译文的表达问题,译者的职责问题,译作的风格问题,句子的结构问题,词序的安排问题,词的选择和搭配问题等,一一作了细致的阐述:1)必须以正确的方法理解原文。正确方法是从原作者观点出发,正确理解原文就是在原文语言中把原文思想和精神吃透,方可谈论正确传译的问题。2)必须如实反映原文的思想和风格。在风格问题上,他无疑继承了德莱顿等人的观点。认为对于原作的忠实必须落实到作品风格的每一个细节上。总之,原作是什么风格,译作也应是什么风格。•波斯盖特J.P.Postgate:英国文学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理论家。《译论和译作》中:1)翻译分两类:“后瞻式翻译”retrospectivetranslation和“前瞻式翻译”prospectivetranslation,后瞻着眼于原作者,因为翻译的目的是传授原文知识,而不是“向前观看”,考虑译作的读者。在方法上,译者总是被动,从不指望创新,只要依样画葫芦即可;前瞻式译者心中始终装着读者,采用自由的方法,使用常见的表达形式,到处修补,以保证读者原有思想不受到冲击及其预测不受干扰。重点在于译文而不是原文。在后瞻式翻译中,译者采取步骤是先理解,后表达;在前瞻式翻译中,理解是先决条件,译者的全部力量都集中在表达上。•翻译古籍和文学名著,一般采取后瞻式翻译,把中心转向原作,帮助读者了解原作的伟大。要求译者做到:A.理解原文中的每一个词;B.选用最切近原文的译语对等词。C.巧妙安排这些对等词,使译文在整体上是原文的准确的对等形式。2)译文效果应由学者判断。3)忠实性是衡量翻译成败的最高标准。4)词汇分四类:完全相同的词;不同的词;部分相等的词,数量较多;假同义词。5)译作的生命在于更新。要使译本尽可能地充满活力,译者就应该排除所处时代精神的影响。•菲利莫尔J.S.Phillimore:《略论翻译和译者》:翻译之前,应对两种语言的关系有所研究;表达要得当,必须具备丰富词汇;而有了丰富的词汇,又必须根据原文意味加以得体的使用。•斯图尔特·贝茨E.StuartBates:20C上半叶著名的英语翻译理论家,古文学家,古典作品翻译家。专著《现代翻译》(ModernTranslation)•必须消除对语言知识的片面看法。(“懂得”翻译所涉及的两种语言)•必须正确理解翻译的忠实性问题。(翻译和婚事)•译作可像原作一样经久不衰。•翻译最好采用对照本。•翻译古典作品,可以体现其古味。•英译外(指各种欧洲文字)应特别防止两种失误。一种失误是由于跟原文语序太紧,另一是采用词源相同而实际含义不同的词语。•译作的成败取决于读者和译者的共同努力。•苏联翻译理论发展特点比较显著,明显的表现出文艺学倾向。•科尔涅伊·丘科夫斯基:《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1919年出版—苏联第一部翻译理论专集。•苏联文艺学翻译理论流派的主要创始人,其理论见解最早见于《论散文的翻译》,他的论点:•翻译是一门崇高的艺术。•翻译的成败不能用偶然的差错来衡量。•从原文角度理解原文是正确翻译的重要条件。•翻译必须克服外国腔。•译者必须掌握较大的词汇量。•斯米尔诺夫:《文学翻译的方法》作为《翻译》的词条发表在苏联《文学百科全书》。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方法论运用于翻译研究,首次提出“等同翻译”的概念。•伊凡·卡什金:按他的观点,现实主义翻译的基本任务是—忠于原作,忠于读者,忠于现实。•翻译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但翻译不等于创作。译者的创造个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选择作者和作品。2)制定处理原作的基本方针。3)寻找把译者享有的权利即创造自由同应尽的义务及应受的限制加以有机结合的途径。第四节当代翻译理论•当代翻译理论发展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被纳入语言学的范畴,受到现代语言学和信息理论的影响。2)打破了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互不交流的局面。(一)当代中欧翻译理论•中欧的布拉格学派:指以捷克首都布拉格为研究基地的语言学流派。创始人马西休斯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S.Trubetskoy和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主要论点:•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各布森•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原居俄国,后旅居捷克,二战后,加入美国国籍。《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对翻译理论问题的论述:1)翻译分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gualtranslation:同一语言中用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改变说法”;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用一种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两种语言间翻译,这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严格意义上的翻译;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translation:即跨类翻译transmutation,通过非语言的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2)对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3)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4)所有语言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