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直线与平面的平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习了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以后,进一步研究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行关系是本章的重要内容,线面平行是平行关系的初步,也是面面平行判定的基础,而且还映射着线面垂直的有关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学习,初步理解了空间中点、线、面及位置关系,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有待提高.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理解及其应用.(通过分组讨论、设计练习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重点)难点:从生活经验归纳发现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通过直观类比、探究发现来突出难点)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已知平面内找到已知直线的平行线.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把线面平行关系(空间问题)转化为线线关系(平面问题),体会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的运用,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②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认真、仔细、严谨的学习态度.建立“观察——猜想——证明”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二、教法与学法:1.教法指导:根据本节内容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的特点,本节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辅以观察法、发现法、练习法、讲解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只能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及一定的练习才能掌握本节知识.2.学法指导:通过对直观教具的观察,教会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论证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过程: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1、问题引入根据问题教学法的教育理念,通过问题1:“直线与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既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又为本节课做好铺垫.又通过问题2:“如何判定直线和平面的平行呢?”提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想到定义: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由于直线无限延伸,平面无限延展,如何判定无公共点,却非常困难.2、创设情境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创设了3个情境.前2个情境,从生活中的实例门扇、书的封面边缘与所在桌面的位置关系开始,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线面关系存在于实际生活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创设了情境3,让学生自己去猜想满足什么条件下直线与平面平行?3、探究结论(1)动手实践让学生根据情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2)直观感知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和点拨,相信学生能够直观感知直线与平面平行,并且猜想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条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3)操作确认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操作确认.(4)归纳结论经历了直观感知和操作确认,让学生自己总结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至此,本节内容的难点得以突破.4、教学运用为了进一步突破难点,巩固所学的新知识,我设计了两道例题,一是基础知识的运用例1,一是能力的提升例2.例1想一想: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说明理由:(1)如果一条直线不在平面内,则这条直线就与平面平行.()(2)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无数个平面与这条直线平行.()(3)一直线上有二个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条直线与平面平行.()(4)若直线a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平行,则//a.()设计意图:设计这组问题目的是强调定理中三个条件的重要性,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更广阔些.例2求证:空间四边形相邻两边中点的连线平行于经过另外两边所在的平面.设计意图:通过例2的教学,首先让学生能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其次让学生把握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基本思想,即将线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最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规范书写步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两道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体现了数学的巩固性原则,又兼顾了因材施教的原则.5、回顾反思为了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感悟立体几何的思想方法,让学生进行如下回顾与反思:回顾线面平行判定的形成过程,即本节课的难点;反思探究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的应用.6、作业布置作业的安排是为巩固课堂内容的,拓展思维空间的,设计了必做题、选做题和探究题.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四、教学反思:1.这节课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本为主线”的原则进行设计.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心设计,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引导学生步入问题情境,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共同推进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接受新知识.2、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发言,使得学生参加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得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活动,同时给于肯定及鼓励.3、在讲解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时,教师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要逐步深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