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一、中国人的起源二、原始物质文化三、原始观念文化四、原始社会组织一、中国人的起源元谋猿人(170万)、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1.8万)根据人类学分类,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的特征。—﹥资阳人(7000)进入新石器时代(农牧业得到发展)山顶洞人元谋人宇宙150亿年地球46亿年生命40亿年人科动物500万年人类150万年现代人2万年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中国境內的猿人(直立人)名称发现地点距今年份巫山人四川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洞坡约204-201万年元谋人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约170万年蓝田人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主岭约80-65万年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69万年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复原图蓝田人复原图二、原始物质文化旧石器时代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三、原始观念文化原始宗教崇拜(1)自然崇拜(2)生殖—祖先崇拜。(3)图腾崇拜原始观念文化艺术形式:原始彩陶、陶绘、原始雕刻,原始岩画。将军崖岩画四、原始社会组织婚姻关系血亲杂交:没有血亲禁忌血缘群婚:两性关系受到一定范围血缘关系的限制。《吕氏春秋·恃君》: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庄子·盗蹠》: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氏族关系:母系氏族: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其中后代称谓的三皇,即地皇神农氏、人皇伏羲氏、天皇燧人氏,即生活于这一时期。父系氏族: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父系氏族社会大约产生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传说中的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就生活在这一时期。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一、殷商神本文化二、周人的文化维新•至商,已有5000多个单字。历法也很进步,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天文现象的记载。青铜器和古都建筑都较成熟。•商朝的文化观念,“尊神重巫”,表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国家大事都要由巫师占卜决定,常常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表示对鬼神的敬意。还有用活人祭祀的现象。一、殷商神本文化埋少劳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商周分界公元前1046年,周朝存世约800年,共传30代37王。(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2)确立了礼制。亲亲,尊尊。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或“礼制文化”,即创制于西周。周朝的典制,渗透着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团体。”周人提出的“天命靡常,唯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的最根本的源薮。二、周人的文化维新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二、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从周平王迁都(公元前722年)到秦始皇统一中原(公元前221年)500多年间,习惯上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公元前476年以前为春秋时期,这段时期同孔子所编的鲁国史书《春秋》的时间大体上差不多。公元前475年到秦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第一,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第二,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第三,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第四,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第五,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庄子孔子“礼崩乐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激烈的战争为文化重组带来契机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二、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1)“仁”一曰“仁者,人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道(治理)千乘之国”的基本原则,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儒家文化:孔子二、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儒家文化:孔子2)“礼”“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3)“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允执其中”(《尧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4)“教”与“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又问:“礼后乎?”孔子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儒道两家学说的异同第一,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第二,儒家讲求文饰,道家向往自然。第三,儒家主张有为,道家倡导无为。第四,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社会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二道家文化:老子和庄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恃崇尚自然无为而不为自由无待的精神世界二道家文化:老子和庄子(1)“道”是万物之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2)“有”与“无”的辩证统一(3)“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1.老子的思想:2、庄子的思想第一是忘。忘掉世俗的成见,忘掉人世的伦理道德,忘掉名利和外物,忘掉父母和亲人,忘掉自我,最后连本身也忘掉。第二是守。即要守己之说,守己之意,守己之神,不予外泄。第三是游。这是指心灵不受任何俗务和俗世规则的约束,使之处于一种不负责、不拘泥和绝对豁达、绝对自由的状态三法家法(政令)、术(策略)、势(权势)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刑峻罚法家及韩非(前280年—前233年)(1)论法•法就是法令,成文法,是“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公布于百姓者也。”一国的君臣上下,都以之为判断是非、指导行为的标准。•实现法治必须有几个原则:第一,不仅是公布的成文法,使人人遵守,而且法要统一,在地域上统一,在时间上统一,不能前后彼此矛盾。第二,“法不阿贵”,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用人唯亲,赏罚要得当、公正,以体现法治的公平性。第三、法要严峻。他所谓法治,实际上也就是刑治。他主张厚赏重罚。重刑的目的,在于扩大影响,使民有所畏惧。(2)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之替御群臣者也。”•第一,君主要把自己打扮的高深莫测,使臣僚对自己可望而不可及。君主对谁都不要表露其真实情感,也不要让人知道自己的好恶。君主还要喜怒无常,做到“其行赏也,暖乎如时雨,百姓利其泽;其行罚也,畏乎如雷霆,神圣不可解也。”•第二,君主要行无为之道,凡事藏而不露。•第三,君主要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独尊地位,要设法堵塞大臣和大臣、大臣和人民之间的通道,以维护自己的地位。(3)论势•势就是位,指国君的威势,即政权。•立法的目的是维护君主集权,执法要靠君主,大权一定要牢牢掌握在君主手中。•第一,权势为人主独揽,不能与臣下共权。•第二,君主为了保持君权,要利用一切手段防止臣民,控制臣民,组织情报网,了解危害君权的行为。第三,法、术、势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这是巩固君主专制的手段。法是公布出来让百姓遵守的,术是由君主秘密掌握,以保证法的贯彻执行,势是贯彻法和术的先决条件。四墨家文化与墨子墨子十大主张(1)尚贤。就是尊重贤人,他以为凡是做官的都是贤人,他主张打破世袭制,不要父传子,而要贤传贤。(2)尚同。把天下的人组织起来,全国都层层向上同。同时,对君主无须进贡。(3)兼爱。他设想如果诸侯相爱,兼爱各国之人,就不会打仗了。(4)非攻。他反对不义之战。(5)明鬼。墨子信鬼神。四墨家文化与墨子(6)天志。墨子信天神,以为天是有意志的、最高的神。(7)非命。不要相信命运,只要做个好人。一切就会好起来;(8)非乐。认为音乐和艺术都没有用,是浪费。(9)节用。他认为如果贵族减少无用的浪费,财富就会增加。(10)节葬。他认为厚葬是极大的浪费。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一、宏阔的文化精神1、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长城、阿房宫、秦陵、长安、昆明湖、史记2、注重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张骞、班超二、思想文化的统一秦: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一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谐守慰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鲸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李斯列传》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董仲舒“独尊儒术”西汉五经,东汉七经,“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四、昌盛的秦汉文化科技2、医学3、史学4、文学和艺术5、体育蹴鞠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一、玄学崛起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一种哲学思潮。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称为“三玄”。所以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按玄者玄远。宅心玄远,则重神理而遗形骸。神形分殊本玄学之立足点。……魏晋名士之人生观,既在得意忘形骸,……夫如是则身虽在朝堂之上,心无异于在山林之中。——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魏晋玄学有三个主要的流派:(1)以玄学创始人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贵无派。主张“以无为本”,“凡有皆始于无”,代表作有何晏的《道德论》、王弼注释的《老

1 / 6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