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调动与运用知识的技能非选择题的设问与材料,对于调动和运用的重要性,就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单纯的设问信息或材料信息都不能保证我们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必须把设问信息和材料信息结合起来,根据设问中的行为主体、知识范围、解答方向等限定性信息和材料中体现出的有关主体、指向等信息,确定好一个知识调动和运用的“根据地’’,以此出发,准确有效地调动知识、运用知识。如果只抓住其中一个方面,就可能扩大了调动知识的范围,就可调动和运用了无效知识;就可能偏离运用知识的大方向,严重偏离题意、文不对题。一、设问与材料相结合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所答题目的答案经常出现材料与观点“两张皮’’的现象,不能将材料和观点有机结合起来。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在提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提炼出其在教材中对应的知识点,并以这个知识点为原点,结合知识的内在联系,搜索其上位、同位、下位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然后利用这个知识结构去回答具体问题,组织答案要点。1、依据关系词语,直接调用知识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语句或关键词语,为解题提供了信息,可直接调用。学习时应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如哲学中“依据本地实际就可直接体现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则直接体现了主要矛盾。•例12011年8月1日,美欧航天机构宣布,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利用欧洲航天局“赫歇尔’’望远镜,发现并首次确认了太空中存在氧分子,长期困扰天文学家的一个天文学之谜终于得以破解,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可以确定地’’宣布太空氧分子的存在。这一重大发现说明()A.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但可以不断地被人类所认识B.意识能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最重要的表现C.事物自身的属性取决于人的认识和科技的发展D.科学实验可以创造出新的客观规律•【解析】A解答本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发现并首次确认’’,这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的体现。氧分子本来就在太空中存在,只是人们才首次“可以确定地宣布其存在,因此体现了A。B与题意不符合,题中并没有涉及改造世界。C、D两项本身错误。•【点评】设问中的关键词尤其重要,如,根本、重点、直接、影响、联系等,把握了关键词语对我们解题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哲学选择题中更为重要。2、概括具体信息,归纳调用知识材料中有些信息比较具体,与学科理论不能直接对应,需要先归纳再调用。有时要注意由“怎么办向“为什么’’转换,有时要注意“普遍性’’向“特殊性’’转换,有时还得注意“为什么”向“怎么办’’转换。例2。2011年6月13日,中国政府网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河北调研时强调,要抓住机遇、统筹规划、明确方向、重点推进,把加强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结合起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谈谈应该如何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答案】①坚持联系的观点。要运用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和多样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财政、人才等方面的支撑。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抓住机遇,实现质的飞跃和发展。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因此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重点推进,提高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④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中,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把加强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结合起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解析】解题本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具体信息,根据信息确定所要运用的知识。“抓住机遇’’说明要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重点推进’’、“核心作用”说明要抓主要矛盾;“统筹规划’’说明要坚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政策扶持说明联系的多样性;“科技创新’’说明要坚持发展的观点。3、把握知识联系,联系调用知识•有些题的答案组织不仅仅是根据材料来的,还有些是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获得,要依据关键词语,通过演绎、推导,在知识结构中找到可用的知识。如从关键词语“历史唯物主义’’调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价值观、人生观、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等知识。例3。我国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先后颁布实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资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2006~2010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为落实规划纲要,国务院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由中央财政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重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举办2009年中国国际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博览会。实施节能工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需要每个人牢固树立节能理念。请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答案】节能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的长远利益。节能理念可以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现实生活中,存在节能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树立节能理念尤为紧迫。【解析】本题以节能减排为话题,从哲学常识角度设置考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运用社会意识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树立节能理念,应先回答原理,再将材料与原理结合。【点评】本题除了答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外,还应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即由社会意识引申出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等知识。4、依据设问信息,有效调用知识有些材料与答案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就是引出问题,这类的材料没有什么重要性,可能没给我们提供足够的答题信息,因此要根据设问进行知识的调动。例4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2011年上半年,北京、天津、山西等18个地区相继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全国共有13个省份发布了2011年度工资指导线,基准线多在15%以上。下半年,人社部将在全国范围内试运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并继续指导尚未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地区,适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上调的意义。【答案】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劳动者合法收入,稳定收入水平,使劳动者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以缩小收入差距,缓解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析】本题材料,只是给了一个话题,在材料中并不能调动更多的信息,这时我们可以试着从设问入手进行分析。本题可调动以下知识:劳动者——劳动者权益、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最低——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工资——合法收入——消费需求——经济发展;标准上调——缩小收入差距,使劳动者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点评】将设问分解成最小的单位,依据这些单位信息调动知识,如本题就是将设问分解成了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四个词,再分别由这四个词语调动相关的知识,有时还需要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调动信息。二、注重知识的转化•调用知识时,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解题要求调用的知识在教材上有依据,但又不是或不全是教材上的现成知识,因此必须要注重知识的转换,包括“个性与“共性”之间的转换、“为什么’’与“怎么办’’之间的转换、“宏观主体与“微观主体”之间的转换等等。1、个性与共性之间的转换解答政治试题,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分析论证某个实际问题。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是共性的东西,所要分析论证的实际问题是个性的东西。解题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如果离开个性谈共性,再好的理论也是空洞的;反之,如果离开共性谈个性,那就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没有说服力。教材知识有共性(即一般性理论)与个性(即具体性知识)之分,但二者密切联系,共性知识存在于个性知识之中个性知识体现着共性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时要将二者垒合起来,才能保证知识的全面性,说理或论述才能透彻,组织出来的答案才能系统完整。所以在调动和运用知识时既要考虑对应的具体性知识,又要考虑相应的一般性知识。例1。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一个美国家庭做了“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试验,结论是:没有中国产品,也可以生活,只是生活会变得艰辛。中国不仅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2001年以来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使用外资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市场。30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说:“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分析为什么“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答案】①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日益融合。②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要求各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③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世界为中国提供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就业机会以及广阔的投资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繁荣。【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教材上调用的知识是:①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三点理论依据中,前两点是共性,适合世界上各个国家;第三点是个性,是针对我国国情而言的。由于设问不仅要分析中国离不开世界,还要分析世界离不开中国,因此对第三点就不能照搬,必须着眼于中国与世界的共性,在表述上进行调整、转换。【点评】参考答案第③个要点“各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实际上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转换。2、为什么与怎么办之间的转换不少考题从题型上能看出属于为什么类,可是答案的组织却来源于教材上的怎么办类,这是因为不少语句既可以用来作原因类的也可以用来作措施类的,学习时应注意这方面知识的转换。例2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答案】政策支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财政资金支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等;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规模化经营等。【解析】本题难度较大,设问巧妙,考查考生的思维转换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为什么能够”,二是“保证了……粮食需求。这实质上可转换成一个类似设问:我国是怎样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这样就比较容易作答了。【点评】有关地位、作用的问题也可以转换为措施类的问题,比如说,“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可转换为措施类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3、宏观主体与微观主体的转换•宏观主体常见的是国家、政府、社会等,微观主体则是生产者、经营者、劳动者、投资人、纳税人等。解题时要注意不同宏观主体与微观主体之间的转换。例3。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很多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摩拳擦掌,却面临资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