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专题--改革开房30周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时事聚焦】1.胡锦涛发表新年贺词2008年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在2008年新年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2月31日发表了题为《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的新年贺词。他在贺词中指出,2008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将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续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2.1978--2008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中国来说则是不寻常的三十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三十年;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取得巨大成功的三十年;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三十年;这是产生和践行伟大的邓小平理论的三十年;这是中国不断扩大国际影响、提高国际地位的三十年……对此,《扬子晚报》等报纸媒体做了连续的报道,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中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如: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四川向阳的公社体制改革、浦东的开发开放、邓小平南巡谈话等,作了一一回顾。【考点整合】1.中苏知识对比中苏对比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1.新中国的成立2.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恢复国民经济、民主改革、抗美援朝等。(1949年底—1952年底)1.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建立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三年国内战争。(1918年—1921年)3.新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的恢复(1921年—1925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1953年6月,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改造和建设并举)。2.1953年到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改造)。3.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基础(建设)。4.社会主义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1954--195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4—1965)5.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6.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1.1925年12月联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工业化方针。1926年,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8--1933年、1933年--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成为欧洲工业强国。2.1927年联共十五大提出了逐步农业化的方针。1929年,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社会结构。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1.1956年,《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的召1.高度集中的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的建立、曲折探索开(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2.1958年--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三年自然灾害。3.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4.1956年--1966年,十年探索的成就、成功与失误(经验与教训)。5.1966年--1976年,经济发展停滞、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外交有突破。经验及教训。(1925年--1953年)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评价(1953年--1964年)3.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及结果(1964年--1982年)4.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及苏联解体(1985年--1991年)5.1945年到1991年,两极格局形成、冷战、美苏争霸。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1.1976年--1978年,两年徘徊时期。2.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改革:1978年,农村改革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城市改革开始(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4.开放: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十四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1985年,四个经济开放区和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5.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十四大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6.199年十五大,经济上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政治上提出:依法治国方略。7.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8.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国际地位提高(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和参与经济区域集团化(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全球化(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挫折。经验教训1.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人民公社化运动教训,中国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2.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新经济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大跃进的教训)3.改革要适合本国的国情和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苏联改革的教训,中国改革的经验——邓小平理论)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十年文革、美苏争霸的教训,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2.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主要成就第一部分:政治建设、国家统一与外交关系:一、政治建设:(一)民主政治建设: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2.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体现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3.进一步完善三项根本政治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十二大,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2)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写近《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二)法制建设: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2.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建设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二、祖国统一:“一国两制”(一)“一国两制”构想:1.提出:(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1981年,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3)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2.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意义: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二)实践:1.香港、澳门的回归:(1)时间:(2)意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它标志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标志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范例。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新贡献。2.海峡两岸关系:(1)两岸关系的发展:1979年,实现停火;1980年后,民间交往日益频繁;1992年,台湾海峡会与大陆海基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2)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1995年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3)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4)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某些外国反华势力、台独势力。(5)趋势:统一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愿,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三、新时期的外交关系:1.背景: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外交政策的调整:(1)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新的科学的判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2)独立自主的着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3)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关系,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4)坚持改革开放3.外交活动:(1)国际性: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开展多边外交,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历史性的会晤,标志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参加和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在推动和开创新型区域合作发明的重要成就,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4.意义;为中国赢得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赞誉,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第二部分:经济建设: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主要内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农村人口多,农村关系整个政局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原先经济体制农民缺乏积极性,农业落后。(2)最早地区: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3)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4)作用:它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内容:核心内容是增强企业活力。管理体制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实行以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2)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的发展。3.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告诉发展。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三、对外开放:(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1.1980年,先后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2.1984年,进一步开放连云港、南通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3.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5.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二)格局及特点:到90年代中期,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原因:原有的计划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二)过程:1.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中共十四大: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4.十五大的内容: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