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高考现代文专题讲座蒋发科2010.11【一】对现代文大阅读的高考认识高考语文学案:现代文大阅读考点知识清单一、考点解析近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试卷,都突出了对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所选文学作品多为思想内容深邃、表现手法丰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而较少选用小说、戏剧等。《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包含3点内容:1.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命题特点1、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的一般特点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000~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多。语言上,语法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2.现代文大阅读设题的特点设题遵循了考纲对现代文大阅读的能力要求,新课程卷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层级进行考查。纵观历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我们能发现在设题和答题上也同样有一些规律可寻: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⑤保持题型的相对稳定、整齐。⑥开放与限制结合,体现了探究性阅读的特点。这些设题特点,可以说是对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规律的概括,也同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尺,教师把握了这些特点,可在应试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遵循这些规律正确作答,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二)现代文阅读试题解答技巧理解词句类试题解答技巧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1、高考题型比较2008高考题全国卷Ⅱ《马缨花》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009高考全国卷Ⅱ题《岳桦》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2010高考年全国卷Ⅱ)《大河家》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第一类考查方式:1、解释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或如何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2、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析作者说文中某一重要语句的原因。技巧点拨:所谓“含意”是指言语含有的“意思”,应该是指内容方面,而且一般多指言语的隐含信息,而非明示信息(字面意思)。命题者常常选取的重要语句包括:1、语句短小但含义丰富的语句。2、多与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有极大关系的语句。3、在文章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语句。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化深奥为浅显化含蓄为直白化抽象为具体翻译句子化形象为朴素因此,考生做题时要主要采取语境分析法和比喻点染法。语境分析法是指根据语境来理解的方法,因为某一重要句子的意思可能在它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找到充分的解释,如对这些句子进行重点分析,就很容易得到答案。有的重要语句仅靠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比喻点染法就是通过理解比喻修辞格的对应关系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可以用本体来解释喻体,也可以是用喻体来解释本体。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其对应关系。总结语境分析法句内找句外找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抓修辞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抒情议论句式)划分分句抓重点词翻译为什么是什么有什么题干中要求“赏析”重要语句,答题时就应注意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入手。1、从“思想内容上”入手:(1)联系本句的含义。(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2、从“结构上”入手:(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或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起“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语境分析法考题举例2010年全国卷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答:(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答:原句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语境对应指地理位置、偏疏贫穷、不为人知、自然原始指其连接甘肃、青海,回藏两族由两省、两个民族到全国,由地理上的沟通到心灵上的沟通解释大河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自然原始,不仅在地理上连接着甘肃、青海两省,连接着回汉两族,连接着中国,而且在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①大河家虽然偏疏、原始.不为人知.却是连接中国的一个地理枢纽:②在大河家.可以看见甘肃、青海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③大河家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沟通了中国.原句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语境对应从“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可以看出,作者对韩三十八是极其敬佩的,由此,作者所希望的人生之路所主张的生活态度便有了具体的内容。作者的感受,接受大河家洗礼之后的感慨选择句表明作者的态度不随波逐流通过“去看”,表明作者要深入到这种生活中,去寻找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以及人生的真谛;呼吁读者解释①我们不能在世俗生活中放任自流;②要深入到大河家这样的底层民间.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以及人生的真谛;⑨这既是作者的自我鞭策,更是对读者的期待2009高考题15、解释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切分筛选转换组织答案①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预料;破坏有力量难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他们将面临新的抉择。②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带来灾难③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陷入绝境④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一切根本改变面临重新抉择(二)现代文阅读语句类试题解答技巧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考题举例1、高考题型比较2008高考题全国卷Ⅱ《马缨花》16、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2009高考全国卷Ⅱ题《岳桦》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2010高考年全国卷Ⅱ)《大河家》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审题:这三道题考查的是什么?承接段结构思路表达技巧之插叙之作用各段结构思路结构思路知识点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首句(首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线索,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开门见山、首尾呼应转承句(段中)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总领下文烘托铺垫尾句(尾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而意无穷,回味深长。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表达技巧之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方式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如:《谢谢你教我2009高考全国卷Ⅱ题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记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1、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是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2、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层出不穷,但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确认解释插叙内容结构作用表达效果在点出岳桦对象后插入记忆补充解释旅行中对长白山的印象,做了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为下文对比做准备。突出岳桦的出现给人的意外和惊奇,行文曲折有致(2010全国卷Ⅱ)《大河家》:1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1、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2、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得、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书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3、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故答案总结为: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二)现代文阅读语句类试题解答技巧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1、高考题型比较2008高考题全国卷Ⅱ《马缨花》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2009高考全国卷Ⅱ题《岳桦》1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分)审题:这两道题考查的是什么?分析原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整合文中信息答题方法1、找准位置2、切分段落层次3、抓中心词、重点语句,4、归纳总结层段意5、组织答案,依次答题2008高考题全国卷Ⅱ《马缨花》14、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独立。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总结答案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没有一点活气。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2009高考题: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生命的基因都来自于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白桦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