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设误方式及训练对策资阳中学肖敏一、考纲解读《考试说明》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理解”,指领会并能做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而言,“理解”层级的两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侧重于根据具体语境把握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些概念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内涵,有的还有特定的意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侧重于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或作用比较突出。“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对“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而言,“分析综合”层级的四个考点可作如下解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侧重于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这里的“筛选”和“整合”绝非简单的对原文作文摘抄或拼接,而是对“文中的信息”作提炼处理的过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侧重于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归纳概括。所涉及的内容,可以是某一段落,也可以是某几个段落甚至全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侧重手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因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并不是直接表达的。二、命题特点一般论述类文章异彩纷呈,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美学、建筑以及科技等诸多领域。高考命题所选用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大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人文性。文化内涵深厚,文化气息浓郁,紧扣时代脉搏,兼顾考生的知识面和对新信息接受的可能性。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要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会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考查。从能力要求看,都能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只在“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命题。从命题形式看,都是设置三个小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有时也会采用简答题。(一)设误常用的六种方法1.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意思内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二)命题陷阱2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陷阱”设置的主要类型有: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重点关注:①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②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③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④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改变性质①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要有意识地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词语。②混淆模态(或然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有或然说成必然和必然说成或然两种错误。“或然”是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必然”是指一定发生的事情。须关注“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估计、如果、一定、必将、未必”等词语。③混淆是非(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3、关系错误①主要和次要(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②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4、断章取义是指概括内容信息不全面,就妄下结论,使选项表述不全面。5、说法绝对即把选择性、可能性等说法冠以“一定”“必然”“就是”等词语作限定。6、张冠李戴是指将原文“张”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说成是“李”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7.无中生有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8.答非所问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时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有时题干要求从事物“此”方面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方面入手分析。或者选项与题干毫无关联。9、曲解文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将原文的意思进行错误理解,常常表现为,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3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10、偷换概念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文中的概念。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解题对策: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此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如“这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从而作出判断。三、论述类文章阅读解题方法探究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解题方法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干扰项)、排、选五步法来进行解题。(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并勾画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第一遍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阅读时要边读边划出关键词句。(二)审(题干、选项)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①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②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a“解释”“理解”——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三)找(筛选信息)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1、审题干,找区位。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四)排(比较异同辨析是非,排除不合题意的选项)将各选项所作分析逐一与原文对应的信息作比对,体味鉴别。排错: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排异:与题干不符合的。排无: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五)选根据前几步的分析选出正确答案。注: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1)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小结:客观题解题口诀审清题意和要求,看清文中有没有;弄清概念莫生发,修饰词语勿遗漏;“可能”“将来”不要丢,“原因”“结果”不调头;夸大作用是吹牛,外延改变也是错;意思相反最不该,推测结论有缘由。四、强化训练,评讲总结(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病毒不同于其他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4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蛋白质外表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实际上这并不容易。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的“接收器”的位置。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畴级广。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回复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和RNA。DNA构成基因组合。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DNA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DNA是怎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RNA是干什么的呢?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DNA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RNA,RNA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