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三十五)温馨提示对应课时作业69页(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2010·苏锡常镇调查)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中O2浓度最高的是BB.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解析:图乙中的A代表生产者,B代表分解者,C代表消费者,D代表大气中CO2库,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A和C因捕食关系可建立食物链。图甲中A代表组织液,B代表淋巴,C代表血浆,D代表组织细胞,图甲中O2浓度最高的是血浆。答案:C2.(2010·深圳质检)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适当放牧,由于动物的植食作用,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B.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数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再流向消费者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的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解析:动物的植食作用可以促进植物的分化,可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C正确,例如: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答案:B3.(2010·南通调研)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再利用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而①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A错。分解者分解遗体,最终是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而热能是不能被绿色植物固定利用,所以B错。图中①②分别是流向兔和狐的能量,二者之比不能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所以C错。③是兔排出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兔是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的粪便所含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应该属于生产者(草)的;④是由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应属于兔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D正确。答案:D4.(2010·长沙模拟)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是()A.①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⑤答案:C5.(2010·丹东模拟)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A.1.875倍B.1.375倍C.1.273倍D.0.575倍解析:解题时应该从C出发,设当食物比例A∶B=1∶1时,C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比例A∶B=2∶1时,C的能量为y,需要的A为(2/3)y×10+(1/3)y×10×10=40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40y,则y=1.375x。答案:B6.(2010·镇江调研)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的数值是1250J/(cm2·a)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D.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解析:一般情况下,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动物个体的数量会减少,个体的体积会增大,但是也存在特殊情况,例如树上的昆虫与树之间的关系。答案:D7.(2010·烟台模拟)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分析下列四项中,能量不利于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是()A.在森林中,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里B.在草原牧场,使能量多流向牛和羊C.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人的食物)D.在养鱼池,让有机肥料以腐屑形式被鱼类或饵料动物直接摄食答案:C8.(2010·扬州模拟)有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B.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C.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D.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占1/3,植物性食物占2/3,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55A答案:C9.(2010·烟台质检)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物种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解析:此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丁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戊所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很有可能会对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物种构成威胁,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故C正确。答案:C10.(2010·淮南模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A.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B.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C.组成生物体的所有元素D.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解析: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的循环,而非特定元素。答案:C11.(2010·抚顺模拟)在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和生理作用分别是()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④光合作用⑤呼吸作用⑥蒸腾作用⑦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⑦C.②③;⑤⑥⑦D.①③;④⑥⑦解析: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则通过分解作用把有机物变成CO2返回无机环境。答案:B12.(2010·济南模拟)根据下面的碳循环示意图进行分析,不正确的是()A.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只有通过光合作用B.参与过程④的生物与同区域中的动物、植物共同构成了群落C.该区域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若绿色植物的优势种为草本植物,将来可能会演替为森林生态系统答案:A二、非选择题13.(2010·广东三校联考)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1)。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贮存。(2)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固定的。(3)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约为__________。(4)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越来越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解析:①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②为动、植物体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这些能量都来自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2.1+5.1+0.05+0.25-5)÷(4+9+0.5+2+2.1+5.1+0.05+0.25-5)≈15.6%。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要维持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输出,就需要为各营养级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能量。答案:(1)呼吸作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2)生产者(3)15.6%(4)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的能量输出量14.(2010·潍坊模拟)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请回答:(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2)图中A代表__________,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__________。(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J/cm2·a,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4)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能力,其基础为__________。(5)建立“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答两项)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A为生产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经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随营养级的升高每级所得能量变少,所以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输入的有机物要增多。(3)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0.25+5.1+0.05+2.1-5=2.5,生产者传递给植食动物的能量为0.5+2.5+4+9-2=1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3+23+70+14=110,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4/110=12.7%。(4)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的负反馈调节,使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5)建立“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能量流动逐级递减(3)11012.7%(4)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5)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至少答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