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种、有料、有趣的教师的声音——读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力作《教师的力量》有感《教师的力量》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好书,希望有时间有机会大家都读一读,因为它是“一个有种、有料、有趣的教师的声音;;文风犀利,却予人温暖”的书,又不失品鉴的角色。引用和他受同等教育高度的范美忠的话:这是一本广泛触及各种教育问题,务实而又深刻的书,其间独到的见解比比皆是,思想的火花活蹦乱跳。完成学生的思想启蒙,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纠正学生常识上的偏差,让学生有一颗能独立思考、有质疑精神的大脑是他教育理想最为具体的表现。读了此书,我就想了解作者魏勇。他是北京十一学校的全国特级教师、枣林村书院的院长,任教历史学科,荣获2014年中国新锐教师奖,对任教的历史学科和课堂教学深有见地,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自己的文章,出版了《教师的力量》、《用思想点燃课堂》、《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等书籍,深刻阐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他既包容理解当下的主流价值观,更认可索尔仁尼琴的:一句真话的分量重于整个世界,更多的时候,他以一个读史人的胸怀练达处世,教书育人,他也凭借思维缜密、视野广阔的课堂表现大受学生欢迎。再来说说这本书。全书共分五辑,分别是教育的力量来自教师的真实存在;做老师要“有种、有料、有趣”;高考向何处去;千万不要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人;电影让教师走得更远。我就着这本书中的一些教育思想和大家分享并讨论一下:1、适当的强制是教育必要之恶。(1)适当的强制让人坚强进取他说,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争取那些需要辛勤付出才能够体会到的快乐,在成就感当中产生快乐才是可持续的,更何况要追求巅峰体验,怎能没用汗水和眼泪!言外之意,我们当老师和家长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就要有进取心和吃苦精神。一句话,进取心和吃苦精神是一个社会永远不能丢的额宝贵品质。(2)适当的强制可以培养创造力无自由无创造,这是常识。关键把握好一个度。情况一:对少数某方面天赋很高的孩子,强制极有可能扼杀他们的天赋和创造性,应该给予他们更大的自由度、更多的试错机会,把强制减少到保证个体基本素质发展良好的程度。(基本素质:身体健康、心理阳光、礼貌待人)情况二:对大多数资质中等的孩子来说,严格的教育比较合适。(p14)总之,一个有所建树的人具备的三个特质:优越感(自信),危机感(努力进取),自我克制(理性和专注)。这些要求家长温和而坚定地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地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绝对不等于放纵孩子的天性。从本质上说,强制是一种恶,是反人性的,但是,强制之下都不能扼杀的兴趣,也许就是真正的额天赋。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大多数情况下,逼一逼孩子(以他的承受力为前提),其潜能更容易发挥出来,所以孩子深度体验或深度试错才能自我发现。关键是强制的度在哪里?这要因环境而异,因孩子的承受力而异。无论强制和赞扬,如果不当,达不到或超过一个度,都不会达到预期效果。赞扬过多会导致盲目自信、眼高手低;强制过多就会没有自信、悲观消极。*我认为适当的强制是教育必要之恶,这与他的“缺少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P72、P80)离开了必要的体罚的教育实际是一种没有约束的教育,是一种万能教育论。学校教育如果离开了体罚,对于一些特殊学生来说,也必定会失败的。不过,体罚不能乱用,要有度,最好与家长联系,共同想对策。2、读书不是越多越好(P35)他认为,文学和生活是有差距的,生活比小说复杂得多。过分沉醉于书本的人有时候会忽视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至于做出误判。其一、他觉得,所有的教育理论都不能穷尽人类所有的教育经验,尤其是我们看到的现代教育书籍几乎全是西方的,中西方在民情、文化、传统方面差别很大。其二、教育是关于人的一种学问,而人具有多变性,暧昧性、不可预测性的特点。学者的研究不可能穷尽全部可能。所以,经典的教育理论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个概率上的指引。比如,尊重孩子是对的,但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指引。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过分尊重孩子的天性会伤害孩子,耽误孩子。理论家们的理论是有前提的,而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与它的前提可能是错位的。(P43例子)第三、读书会使我们变得富有逻辑性,但可能也会使我们缺乏感性和练达。他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读一定数量的书是非常必要的。就像电脑要装一定数量的程序一样,没有足够的程序这个电脑是没法运作的,或者功能不强大。但如果装了太多的程序,这个电脑也会死机。有时候人要活的有意思要接地气,需要让大脑空一会儿,需要像农民一样在连续三年种地之后,把土地撂荒一段时间,这叫休耕,之后再种,庄稼长得更好。第四、书读多了,会比较关注自我,很少关注别人,给人以冷漠感。第五、书读多了还可能精神活动多于实际行动。第六、书读多了,容易被书本驯服而缺少野性。所以,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读书不是越多越好,防止以上几种情形。3、教师的力量来源于教师的真实存在。(P32)他说,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了解学生胜过了解人性,认识专业胜过认识自我,即使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难例外。教育需要整合来塑造完整的人性灵魂。所以,一个完整的自我,必然需要综合的营养。否则,学科的专业特色便没有生命,就像树枝没有树干。好老师的一个共同特点:他一定是拿一个真实的存在来和学生相遇,并促使学生以以同样真实的存在来呼应老师,彼此见证。当我们开始思考“我是谁”这个存在之谜时,意味着我们正在接近教育的原点,正在走出荒诞的教育丛林而步入真实的教育世界。我直白的理解概括就是尊重人性特点:以一个真实的自我,走进学生的心里,真实的和学生融为一体,真实的感受学生的一切。4、做一个有种,有料,有趣的教师“有种”指的是有教学的勇气,敢于直面真实、揭穿谎言,敢于追求真理;“有料”指的是有真才实学;“有趣”指的是有幽默感(P90)。(中国知网)在这本书里,我举得好多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很值得一看,在此因为水平有限,可能并没有把自己那种思想上的收获与喜悦表达透彻,希望没有看到这本书而感兴趣的老师可以看看。另外这本书里的观点也不是没有缺憾,我觉得作者的学识之渊博,功底之深厚,蕴涵之丰富不可否认,它的高度完全是我们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但尽管如此,学海无涯,不可穷极。我觉得他在传统教育这块儿,还是有些缺失,观点有些偏颇,思想过于现实。比方,他在“少儿读经,是启蒙还是愚昧?”他认为当前的读经热是想通过古代的经典来解决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是一种倒退是一种复辟;从历史角度看,只能够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方式来解决。这是否偏激呢?还有“我对修订语文新课标的看法”中,他对小学初中要逐渐让学生学会写毛笔字的意见是不要做硬性要求,喜欢则学,不喜欢不要勉强。他的理由是:“”我不知道练习毛笔字的意义何在?除了作为文化瑰宝加以保留,毛笔字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去练一种以后生活中根本用不上的技能,这才是不折不扣地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这是不是更偏激呢?以上观点仅供讨论。引用他说的话做结束语:“教育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工作,教育不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改造。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抚摸和感知,是以自己的敏锐体察他人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