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内容第一节灸法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灸用材料第三节灸法的分类和应用第四节灸感、灸量和灸法补泻第五节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范围第六节灸法的注意事项复习思考题第一节灸法的概念和特点一、概念“灸”,灼烧之意。以艾绒为主要灸材,烧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温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说文解字》: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一)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二)灸法的特点1.适应症广,疗效显著。2.操作安全,容易掌握。3.“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二、灸法的作用特点第二节灸用材料一、艾及艾制品(一)艾艾叶作用:温经散寒,祛风解表,行气活血,回阳救逆等。选择艾绒作为主要灸材的原因为:①便于搓捏成形;②芳香易燃,火力温和,穿透力强,可深入脏腑或透达病所;③价格低廉,便于采集。艾绒的制作①农历3~5月采集新鲜肥厚艾叶;②曝晒干燥,捣碎去杂梗、泥沙;③晒、捣筛反复多次,形成艾绒。粗艾绒:间接灸细艾绒:直接灸艾绒的保藏注意防潮、防霉、防蛀。《孟子》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即艾条(图)。无药艾条普通药艾条有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二)艾制品艾炷:艾卷:为锥形艾团,根据临床需要分大、中、小三种规格。(图)。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二、其它灸用材料灯心草、黄蜡、桑枝、桃枝、硫磺、药锭、药饼等。火热类非火热类毛莨、斑蝥、旱连草、大蒜、白芥子等。第三节灸法的分类和应用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艾炷灸间接灸:隔姜、蒜、盐、药饼灸悬灸:温和、回旋、雀啄灸艾灸类艾条灸实按灸:太乙针、雷火针温针灸常用灸法温灸器灸非艾灸类一、艾灸类(一)艾炷灸把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称为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1.直接灸根据施灸部位有无灼伤化脓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两种。2.间接灸将间隔物置于艾炷与皮肤之间,点燃施灸的方法。根据间隔药物的不同,间接灸又有多种灸法。(1)化脓灸(瘢痕灸)①选择体位——舒适、平正、宜于持久;②安放艾炷——穴位局部涂以少许葱、蒜的汁液,增加刺激,放置中、小艾炷;③点火施灸——病人感到灼痛,可在施灸处周围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灸完一壮后,用纱布蘸冷开水轻檫灸处,反复灸7~9壮。④灸后处理——敷膏药,灸后护理。顽固性疾病艾炷灸-直接灸化脓灸图操作:适应病症:(2)非化脓灸①将施灸处涂少许凡士林,安放中、小艾炷,点燃灸之;②出现灼痛时用镊子夹去艾炷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③连续灸3~7壮,以皮肤轻度红晕为度。适应病症:一般虚寒性病症。艾炷灸-直接灸2.间接灸法(1)隔姜灸①制作姜片:将鲜姜切片,厚0.2~0.5cm,直径约2cm,中间用针穿数孔;②定穴,把姜片放在穴位皮肤与艾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③当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姜片烧坏时更换姜片;④灸5~7壮至皮肤潮红。作用:解表散寒、温中止呕艾炷灸-间接灸(2)隔蒜灸①制作蒜片:将独头蒜切片厚0.2~0.5cm,中间用针穿数孔;②定穴,把蒜片放在穴位皮肤或肿块与艾炷之间,点燃至尽,除灰烬;③患者感到灼痛时更换艾炷,蒜片烧坏时更换蒜片;④灸5~7壮至皮肤潮红。作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杀虫。艾炷灸-间接灸隔蒜灸的另一种形式叫铺灸,又称长蛇灸。(3)隔盐灸操作方法:①病人仰卧屈膝,肚脐凹陷者,将盐填平脐孔。②隔以姜片,置艾炷于其上,点燃灸之。③患者出现灼痛时更换艾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亡阳脱证不拘壮数,灸至病情好转为止。)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艾炷灸-间接灸(4)隔附子(饼)灸操作方法:①附子研粉,以黄酒调成厚0.5cm,直径2cm的药饼,中间穿数孔。②将附子饼置于穴位皮表与艾炷之间,点燃施灸。③患者出现灼痛时更换艾炷,灸5~7壮,以皮肤红晕为度。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艾炷灸-间接灸(5)隔胡椒饼灸操作方法:①适量白胡椒粉加面粉与水调成饼,厚0.5cm,直径2cm,中央凹陷。②放适量的药末(丁香、肉桂、麝香)填平凹陷。③置艾炷于上施灸,灸5~7壮,以温热舒适为度。作用:温中散寒、活血通经。艾炷灸-间接灸(二)艾条灸用艾条在穴位上灸灼的方法。1、悬起灸指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上方约2~3cm的施灸方法。施灸时间10~20min,以皮肤温热红晕为度。操作方式:①温和灸②雀啄灸③回旋灸2、实按灸在施灸部位垫上布或纸,点燃药条一端后,趁热按到施术部位,使热力透达到深部的灸法。操作方式:①太乙针②雷火针艾条灸温和灸距离相对固定,2~3厘米,灸10~15分钟,局部红晕为度。适应症:慢性病、虚证。艾条灸雀啄灸对准穴位,上下移动,如雀啄食。适应症:急性病、实证。艾条灸回旋灸距离相对固定,平行移动或左右旋转。适应症:筋脉痹阻、风湿痹痛。艾条灸2.实按灸主要有太乙针和雷火针两种,两者掺入的药物不同,操作方法与适应症均相同。操作:置7层棉布(或棉纸)在施术部位,点燃药条按压,使热力透达深部,反复数次。每次每穴灸5~7次。适应症:风寒湿痹、痿证、虚寒证等。艾条灸(三)温针灸针刺得气后留针,将约2cm长的艾条套置在针柄上,或将艾绒搓捏于针尾处,点燃施灸至艾段燃尽。若用艾绒,可灸3~5壮。适于既要留针又施灸的患者。操作时在施灸部位用硬纸片垫衬,以防艾绒脱落烫伤皮肤。(四)温灸器灸将艾绒放入特制的温灸器内,点燃后施灸的方法。操作方法:将艾绒及药末点燃后,置于温灸器中,待器具烧热后手持长柄在施术部位上方来回熨灸,15~30min,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适应证:痹痛、麻木、痿证,以及妇女、儿童、畏灸者。火龙灸单孔艾灸盒三孔艾灸盒随身灸二、非艾灸类非艾灸类包括火热类和非火热类两种。其中非火热类是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皮肤发泡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天灸”或“自灸”。概念:用灯心草蘸油点燃,焠烫穴位的方法。作用:祛风解表、清热解痉、化灯火灸痰开窍。适应症:惊风、痄腮等火热类黄蜡灸概念:将黄蜡烤热熔化治疗疾病的方法。桑枝灸概念:以桑枝烧燃用作灸材的方法。非艾灸类毛莨:截疟、平喘、通痹——疟疾、哮喘、痹证等。斑蝥:破癥散结、攻毒逐瘀——神非火热类经性皮炎、痹证等。旱莲草:截疟——疟疾大蒜:——喉痹白芥子:通经止痛、利气化痰——痹、哮喘、阴疽痰核等非艾灸类第四节灸感、灸量和灸法补泻一、灸感概念灸感指灸疗时患者的自我感觉。一般灸法:局部温热,微微灼痛。可由浅达深,亦可循经传导。化脓灸法:灸时灼痛难忍,灸后化脓留瘢。二、灸量1.概念指施灸数量的多少。通过艾炷的大小、壮数来计算。运用时结合患者体质、年龄、病情、施灸部位等因素考虑。一般直接灸用小炷或中炷,间接灸用中炷或大炷。灸量不足,火候不到,就达不到治疗目的。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施灸部位、病情等因素确定灸量。2.灸量原则火足气至,适度而止。灸量选择一览表灸量项目小炷少灸大炷多灸性别年龄体质女性、儿童、老人久病、体虚者男性青壮年新病、体壮实者施灸部位头面、四肢、胸背、肌肉浅薄处腰腹、肌肉丰厚处病情风寒袭表、上实下虚沉寒痼冷、脾肾阳虚、中风脱证、亡阳(亡阳者灸之不计壮数,直至阳气恢复为止)三、灸法补泻1.灸法补泻的原则:“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2.操作方法补法:点燃艾炷,不吹其火,待其自灭。艾灸火力温和,持续时间长,渗透力强,使真气聚而不散。泻法:点燃艾炷,口吹其火,使其快燃速灭,促使邪气消散。教学参考第五节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范围主治作用适应范围温中散寒疏风解表寒性胃痛、腹痛、呕吐、泄泻、风寒表证温通经脉消瘀散结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肩凝、肘劳、痈疮疖肿初起、瘰疬、阴性疮疡、疖肿未化脓升阳举陷回阳固脱神疲乏力、自汗、脏器下垂、久泻、久漏;阳萎、早泄、遗精、遗尿、亡阳虚脱、下利脉微;疮疡久溃不敛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灸关元、气海、足三里、大椎等穴培补元气,预防疾病火龙灸灸治神阙穴(肚脐)1、作用:温阳、补虚、强壮2、治疗疾病:一切阳虚所致的腹痛、腹泻、恶寒、风湿、不孕不育等疾病。3、例:不孕不育肉桂、胡椒粉等量敷肚脐,上面用火龙灸灸治,一般灸1-3根艾柱,每日一次。第六节灸法的注意事项一、施灸前的准备作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配合。施瘢痕灸时,必先征得患者同意。体位宜舒适平正,便于准确定穴,利于安放艾炷和施灸。二、施灸顺序先上后下,先阳后阴;先小后大,先少后多。三、灸法宜忌阴虚阳亢、邪实内闭、热毒炽盛等证,应慎用灸法;颜面五官、大血管处、心脏、阴部、重要筋腱等部位不宜直接灸,孕妇小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教学参考四、灸后的处理1.水泡小水泡不要擦破,任其自然吸收;大水泡用消毒针刺破后放出水液,涂甲紫药水。2.灸后调摄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受热、冒寒;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休息,严防感染。五、施灸注意点1.诊室环境,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减少烟雾过浓污染。2.施灸时注意安全,防止艾火脱落,烧损皮肤、衣物。3.灸疗中若发生晕厥要及时处理,方法同晕针。4.对于过饥、过饱、过劳、酒醉、情绪不稳定者,不宜立即施灸。思考题1.艾灸类的灸法有哪些?艾炷灸与艾条灸分别包括哪些内容?2.艾条灸有哪几种?如何操作?艾炷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