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教案2013.4.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考第一轮复习(2013年4月8日开始)【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早期国家的出现过程、时间、地区、标志、权力更替方式(禅让)(2)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传子,家天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体;分封制的目的:巩固政权,有效统治(政府政策的根本目的)分封制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鲁、齐、燕、卫、宋、晋②分封办法、诸候的义务与权利:体现特点①: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你如何评价?(一分为二)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3.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动摇破坏;目的:巩固政权,有效统治,保证王权巩固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第一子)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主要等级: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各等级之间形成大、小宗从属关系)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影响:A、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B、也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C、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家谱、祭祖)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如何?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C、“宗”是“分”的内核和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4.礼乐制度(西周)(内容、实质、作用):(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世袭制度。(2)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了解秦朝的“三公”制度。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一)秦的统一经过:A、灭六国,结束割据(时间、顺序)B、构筑有效的国防体系(北击匈奴、夺河套、占阴山;修直道、长城)C、平定岭南,设郡管理D、西南: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意义:(1)、结束混战,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社会生产发展,符合人民共同愿望(2)、扩大了疆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巩固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地方行政体制)(来源、内容、影响)【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1.条件不同: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2.内容不同:分封制——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制——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拥有俸禄没有土地3.作用不同:分封制——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4.特点不同:分封制——贵族政治郡县制——官僚政治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B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中央行政体制)【皇帝制度的确立】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三公九卿制的建立】左、右丞相——“百官之首”御史大夫(副丞相)——律令图籍、监察百官(位低权重)太尉——军务(虚有其位)九卿有何特色?三权分立位高权重内外兼管不得世袭军权皇控C加强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焚书坑儒目的:防止有学识素养的士人,对时政展开批评。影响:开思想专制之先例,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挟书律:除了允许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书外,民间和个人一律不得藏书理论依据: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评价:实质:通过思想文化专制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B、对中国文化而言: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3C、对秦的统治而言:一方面加强了思想专制的统治,另一方面成为秦“暴政”的典型表现,是秦短命而亡的原因之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1)积极:A、政治(疆域):使秦国力增强,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经济:使秦能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C、民族: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D、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2)消极: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暴政)4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要求】(1)列举汉代“中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3)从中央和地方制度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皇权与相权(汉、唐、宋、明的演变)(1)确立皇帝制度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2)历代削弱相权的措施1)汉代:频繁更换丞相;平民出任丞相;形成“中朝”对抗“外朝”;【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决策机构——中朝(尚书令、侍中、常侍)执行机构——外朝(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九卿)2)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皇帝→三省: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的工程建设等)作用:分割相权,各部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既保证君权独尊又减少决策的错误;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3)宋朝:二府三司,分散相权。【宋代中央政治制度】皇帝→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参知政事(副相)长官行宰相职权分行政权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低于宰相分财权三司(度支、盐铁、户部)长官三司使分财权“二府三司”评价: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4)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5)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皇权与相权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汉、唐宋、元)秦朝:郡--县汉末魏晋:州--郡--县唐朝:道--州--县宋朝:路--州--县元朝:行--省--路--府--州--县明朝: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清朝:省--道--府--县演变趋势:不断削弱地方的权力,以加强中央的权力。【简述元朝行省的设置所起的历史作用】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三)监察制度(秦、汉、以后历代的演变)1.演变A、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B、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御史台(中国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5地方:(州)刺史(目的是什么?目的: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明初至清末:都察院(中央监察机构,由御史台发展而来)2.评价A、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适应了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B、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①未能对皇权作出制约;②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四)选官制度(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1、选官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世官制依据:世袭简评: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机会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察举制依据:才能、品德到门第简评:体现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3).隋唐至明清时期——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简评: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参政机会。2、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3、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全面认识科举制】实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积极作用:A、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B、为下层人士参政提供了机会,扩大统治基础。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D、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性。消极作用:八股取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社会进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封建社会)】1、中央政治制度:趋势:不断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2、地方政治制度:趋势:中央日益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特点:A、中央严格控制地方;B、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较为稳定。地方缺少自主权,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难以实施有效管理。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习要求: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二)、明清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1、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6(1)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朱元璋)原因:相权过重、威胁皇权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君主专制走向极端。(2)内阁制度的形成(明成祖):①原因: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②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③内阁的性质: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④内阁的影响:A、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B、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明代政治日益黑暗(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内阁首辅”≠“宰相”?】相同: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同:地位————————宰相制:法定,制度赋权内阁制:非法定,咨询机构职权————————宰相制:参与决策内阁制:无决策权对皇权作用————宰相制:制约皇权内阁制:不能制约【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2、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利。【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军机处的设置(雍正帝)①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②根本目的:加强皇权;③军机大臣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跪受笔录,传达圣旨。④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⑤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三).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方面: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国逐渐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消极方面:皇权的极度膨胀,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导致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秦朝(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两汉(巩固)——中央:内、外朝制;地方:郡、国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