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纲第一章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一、教育如何起源?P1教育起源的几种假说:(一)神话起源说1.代表人物:最古老,宗教,我国古代。2.观点: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由神创造,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3.评价:根本错误,非科学。(二)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1.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2.观点:教育为生物学现象,教育过程为本能的传授活动。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动物界;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3.评价: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三)心理起源说1.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禄2.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3.评价:忽视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四)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1.代表人物:前苏联及我国的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2.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一,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第四,教育从产生其职能是传递劳动中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3.评价:劳动虽然在教育的起源中发挥着重要的、决定的作用,但它只能是教育起源的外因,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因。需要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杨贤江。(五)其他起源说文化起源说、军事训练说、生活需要说、前身起源说、交往起源说、家庭起源说、社会化影响说、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人科系统进化过程中的早产现象与教育的起源有着必然的联系说等。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P2(一)教育性质:儿童公育(二)教育内容:1.生存技能的教育2.生产劳动的教育3.原始宗教与教育:图腾4.艺术与教育(三)教育方式:在生产和生活中。(四)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学校产生的条件(一)经济基础(二)政治条件(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化(四)文字的出现(五)专职教师出现二、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概况(一)古代东方社会与文化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是当时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创立了最早的文字,出现了最早的文化繁荣景象。(二)古代东方教育的性质——奴隶制。(三)家庭教育——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四)学校教育: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文士学校、古儒学校。(五)各国情况:1.古代埃及:P4(1)宫廷学校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古代东方设置最早的,也是早期奴隶制国家最高级的学校。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书写和计算、处理国家事务的技能、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道德规范。学校的教师大都是国家的官吏和专家,很受尊重。学生结业以后,就被派往国家机关经受锻炼,获得实际经验,然后正式委任为官吏或成为最高统治者。早在公元前3500年的巴比伦已经有了宫廷学校。(2)寺庙学校(3)文士学校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一种教育机构。“文士”是指古代一些精于文字书写、通晓国家法令、且有较好文化修养的人。他们具备充任官吏、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属于“后补官吏”。而试图挤入上流社会的青年人首先必须成为文士,因此,文士在家中设立学校,以培养文士为目标进行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有书写、计算和国家法律知识,其中书写是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书写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和各种事物,如国家、动物、城市、山石、条文等。学习即为书写。2.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巴比伦。P63.古印度:种姓制度。P9(1)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吠陀经》);古儒学校。“古儒”指对经典有专门研究、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并且致力于教育工作的人。他们受人尊敬、待遇较好,就在家中设立学校传授知识。古儒学校是为“古儒”所设置的学校。古儒学校有严格的挑选制度,入学后要求学生沐浴、祈祷、过艰苦生活。学习内容包括《吠陀》及解释的经义,还有“六科”(即为学习经义而开设的语言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参加宗教仪式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教学开始注重诱导,并且启用年龄稍大、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当助手。(2)寺院教育僧侣学校是设立在宗教活动场所的教育机构。一般以传授宗教教义为主,兼授诸如天文学、数学、医学、建筑学、文法、地理学、宗教绘画、舞蹈等学科。普通的寺庙教授书写、计算、教义、祭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些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寺院不仅传授高深的知识,还从事各种学术研究。古代印度的那兰陀寺建于公元前425年左右,是古代印度的最高学府和学术活动中心。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特点?①人类的教育以东方国家为先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③十分重视道德教育④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⑤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⑥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多样,家庭教育占较大的比重⑦尊师重道是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优良传统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①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②教育具有阶级性;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④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第三节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一、学校的萌芽产生条件(结合本章第二节第一大点)夏朝最早: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阶级社会;是个金石并用的时代;出现原始文字,并已有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人员。(一)传说中的中国学校1.明堂——宗教祠堂祭祀的场所2.成均之学——习乐的地方3.虞庠之学——社会教化4.序——习箭的地方5.校——养马之地——练兵之地(二)夏朝的学校教育1.文教政策——“以射造士”(1)“为政尚武”“以射造士”(2)以宗教为统帅的礼乐教育政策(3)养老、敬老的孝道教育政策2.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实行分等级建校设学,基本建立了大学(贵族)和小学(平民)的学校教育体系。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P13(一)商朝的文教政策——“以乐造士”1.尊神、祀鬼的宗教教育政策2.“以乐造士”的礼乐教育政策3.教戎、教戒的军事教育政策(二)商朝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宗教、政治、文教三位一体(三)商代学校教育的大致特征1.专科教育萌芽瞽宗[瞽,盲的意思,学习音乐的地方]序(习箭的地方,学习军事的地方)2.官吏兼任教师“师”字从“丘”从“币”,意为在山丘上插旗指挥,引申意为军事首领。3.施教开始拥有固定的场所4.识字、刻字和阅读开始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5.祭祀神明和祖先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6.鞭扑棍棒等强制性的体罚手段,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一)西周文教政策——“以礼造士”1.移风易俗的礼乐教育政策——礼乐教育人性化2.明德慎罚的保民教育政策3.尊尊亲亲的宗法教育政策4.学在官府的政教合一政策5.选贤贡士的人才选拔政策(二)西周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不分,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与行政官僚体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西周的学校制度1.中央官学“国学”分小学和大学,并且建立了一定的升级关系。国学小学的学生主要来源为贵胄子弟,也招收从地方层层选拔上来的优秀者。国学大学分等级(尊卑)、分学科、分层次教学。2.地方官学“乡学”设在王都外乡一级行政区中的官学。初等教育性质。3.大学管理制度(1)教师——官吏。(2)招生与入学——一为小学升级者,二为乡学举荐者,三为诸侯所贡之士,入学年龄大小反映等级差别。(3)考核与奖惩——分年定期考核。(4)视学与监督——周王一年定期4次视学。4.教学内容“六德”(指知、仁、圣、义、忠、和六种道德规范)“六行”(指孝、友、睦、姻、任、恤六种道德行为规范)“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其中以“六艺”为纲5.西周的选考制选贤贡士的人才选拔政策。贡士的途径:乡里选举,由大司徒主管,三年进行一次;诸侯向中央举荐人才,三年一贡。夏商周三代学校教育比较:①共同点:学在官府、非官无学;以吏为师、以府为学;学术官守、政教合一。②不同点:元代学者马瑞临总结为:“以射造士”——夏;“以乐造士”——商;“以礼造士”——周。第四节古代希腊时期的教育古代希腊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①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1200年):以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为代表②荷马时代(公元前11-9世纪)③古风时代(公元前8-6世纪):以雅典、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代表④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中叶):以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为重要事件⑤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2世纪中叶)一、斯巴达的教育P17(一)斯巴达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情况斯巴达人口:农业贵族(斯巴达人)、半自由、无充分权利的居民(皮里阿西人)、奴隶(希洛人)(二)斯巴达教育1.教育的性质与目的教育完全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把斯巴达人训练成绝对忠于国家、体格强壮的军人。2.教育主体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3.教育内容以军事教育为主,具体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及骑马、游泳、击剑等。4.教育方法:惩罚5.教育体系0-7岁,家庭教育;7-18岁,集中的军事教育。男童进入国家公育机关,接受军事体育训练,内容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此外还有赛球和作战游戏;18-20岁,埃弗比教育(青年军事训练团);20-30岁,武士开始服役,在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实战训练;30岁,获得完全的公民身份。女子也接受体育和军事教育目的:生育健壮的儿童;战争发生、男子出征时,负责看守城市。6.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国家化,对教育进行严密的组织(2)教育的军事化,注重军事体育(3)教育的片面化(4)教育训练的野蛮化(5)国家注意妇女教育二、雅典的教育:平衡和谐P19(一)雅典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情况沸腾的政治生活、相当高的经济水平、东方各国的频繁往来和高度的文化发展——雅典教育改变了它以前本质上的军事性质,公民的生活和文化成为主导。(二)雅典教育1.教育目的把奴隶主的子弟训练成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良好的人。2.教育体系0-7岁,家庭教育;7-12岁,上文法学校、音乐学校。男童7岁后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接受德、智、美的教育;12-15岁,上文法学校、音乐学校同时加上体操学校。13、14岁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等;15-16岁,贵族子弟进国家体育馆学习,学体育的同时学文法、修辞和哲学(三艺);(四艺:几何、天文、音乐、算术)18-20岁,埃弗比军事教育(青年军事训练团),18岁入伍为士官生;20岁接受正式公民称号。3.教育的特征雅典教育的主要特征是进行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制度化更高,把教育子女看成是家庭的职责,学校类型较多,允许私人办学。雅典教育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为主,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方面的内容,这是雅典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1)教育主体: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2)教育目的: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3)教育内容:以身心和谐教育为主,具体内容除体育竞技外,还包括“三艺”——哲学、文法和修辞,也包括音乐、体操等(4)教育方法:机械背诵,广泛使用体罚三、希腊化时代(前336-前30年)教育P21“希腊化”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历史学家德罗伊森提出的,意思是指体现希腊文化的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把希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播到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进而使其与亚非诸国固有文化相融合。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一)教育特征1.希腊本土的教育开始衰落。2.古希腊教育模式被广泛移植到已经希腊化了的世界各地。3.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4.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学园后,古希腊出现了新型的教育机构,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伊壁鸠鲁学园和斯多葛学园。5.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希腊化时期的学术中心,对希腊化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