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共产党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首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为这一路线补充发展了“解放思想”的崭新内容。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并结束十年动乱之后,我们国家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命运抉择。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公开提出“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错误方针。旨在继续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和毛泽东的晚年错误。邓小平以非凡的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首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完全违背了毛泽东自己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认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申了党的思想路线,并为其增添了“解放思想”这一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针对粉碎“四人帮”之后国人的思想迷茫徘徊局面,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他深刻剖析了思想僵化的各种原因和后果,认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邓小平对解放思想的含义作了科学阐述: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此,解放思想是与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使广大干部群众从过去一度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有力地推动了拨乱反正的工作。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从那些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而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其次,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们党曾经在国内主要矛盾的问题上形成正确认识。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是,从1957年至1978年间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党的指导思想背离了八大的正确路线,忽视生产力的发展,脱离生产力的实际,孤立片面地搞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所谓革命,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陷于濒临崩溃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发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号召。这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问题的必然结果。邓小平为此作了充分论证,他指出,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因此,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从以后的实践看,这条路线是对的,全国面貌大不相同了。再有,从封闭转到开放。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在长期“左”的路线的干扰下,我们把自力更生的原则绝对化,实行关门建设的锁国政策,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说成“崇洋媚外”、“爬行哲学”、“卖国主义”,从而把自己封闭起来。在与世界隔绝的条件下搞建设,错过了许多经济腾飞的良好时机,拉大了中国与先进国家本已存在的差距。这就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对外开放当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确定下来,一举打破封闭僵化的状态,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大力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学会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使我国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最后,从墨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马克思主义认为,同其他任何社会形态一样,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这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只是这些矛盾的解决不再以对抗的冲突的形式,而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改革调整来实现。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某些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对苏联模式的机械搬用,使本应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制度,越来越陷于僵化停滞的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历史经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改革的主张。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至今,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将近30年的历程。我们国家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样的变革,带来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空前提高。诚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意义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认真地、全面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从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指导方针。从而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沿着一条新的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全会果断地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所有这些在我国的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经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背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但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维护和坚持“左”的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