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全国版复习方略练习第1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落实巩固提高Word版含答案(30)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生用书P117])一、(2015·德州市高三统考,T19~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李小文走了,不仅仅留下布鞋陈璇在妻子看来,丈夫李小文离开世界的方式,跟他的个性一样,“洒脱、痛快,不给别人带来麻烦”。崇尚简单的他大概连告别也想省去。1月9日上午,他突然晕倒在家。次日13时05分,因病医治无效,这位中国地理遥感界的泰斗级人物在医院去世。他的科学成就连同那双著名的黑色布鞋留了下来。去年5月,他光脚穿布鞋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作讲座的照片铺满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着装“任性”的中科院院士。有人说他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低调沉默却有着惊人的天分和盖世神功”。名声本不是他追求的东西。他曾说过:“身上的东西越少越好。”他不喜欢用衣装打扮自己,经常穿着那双80元买来的布鞋,连袜子也省了。即使在“长江学者”的颁奖典礼上,他也是那身经典的行头。家人说,他不爱管钱,几乎不碰银行卡。他曾经小心翼翼地试图将名誉仅仅留在科学界。他创建了“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硕士论文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他和团队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发展,让我国在多角度遥感领域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和他最喜欢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一样,他身上经常揣着酒壶。他经常早晨就拧开一瓶二锅头“当早饭”。他跟人说,“喝酒可以让自己听不见外面的嘈杂”。但近两年,因为肝硬化,他开始戒酒。然而,烟瘾陪伴他到最后。他不喜欢被束缚,即使有些事关生命。他把医院比喻为“善良的专政”,厌恶被束缚在病床和医疗器械上。他曾经拟下一份“尊严死”的生前遗嘱,还让家人在遗嘱上签字,不允许在他身上使用插管、呼吸机和心脏电击等急救措施。他理想中离开这个世界的完美方式是“不浪费国家资源,不给别人带来拖累,不让自己遭那么多痛苦”。面对丈夫的突然离世,妻子自我安慰道:“这正遂他的愿了。他走得痛痛快快,没有太多痛苦。”1月9日晕倒后,恢复意识的他一直犟着不去医院,但在家人的坚持下,他还是被一辆救护车带走了。博士生樊磊最后在医院见到他时,他已经插上了呼吸机。家人并不愿意眼睁睁地放任他离开,仍然让医生给他做了心肺复苏等常规急救,而那时“他已经没有知觉”。樊磊看着老师艰难起伏的胸膛,“不忍心多看一眼,就退出了病房”。在学生眼中,他是一位“亲切随和”的老师,“没有一点院士的架子”。樊磊在研究中碰到难题,给他发短信,回复总是第一时间到来。一贯低调的他,通常在面对“年轻人”时,会放下刻意与外界制造的屏障。去年5月,中国青年报记者向他提出采访请求时,他起初用应对媒体的统一辞令“太热了”来婉拒。但后来,当记者说“希望您能跟年轻人交流”后,他的态度松动了,最终接受了独家面访。去年下半年,他偶尔几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也和年轻人有关。去年9月,他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作了一场讲座。他跟大学生交流“研究什么最重要”,还向比自己小几轮的青年传授起恋爱经验。他缺席了北师大“年度感动师大新闻人物”的颁奖典礼。那时他的身体已经发出了预警。他走得太突然,似乎并不想留下充裕的时间接受人们对自己的挂念。如今,在他生前一直自由驰骋的博客空间里,很多人在缅怀他。一位博主说,“朴朴实实地踏实做研究,默默地从事基础研究。生活洒脱、学术严谨成为他在我眼中的代名词”。还有人说,“作为一个院士,一个名人,一个被公众关注的不一样的科学家,以普通人的心态,走完了他本应该再长一些的人生”。他或许并不想走得那么匆匆,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去做。妻子说,他生前的两大心愿,一是做“大数据时代的大地图”研究,再就是好好编一本教材。他在科学网博客留下最后的足迹是在1月5日,他回答一位博主有关“逊克农场人口”的提问。不久前,他还评论了“上海踩踏事件”。在那个网络世界里,他不是人们眼中高高在上的院士,而是一个名为“老邪”的博主。他平等地跟那些热爱科学的人交流、争辩甚至打赌。但从此,他的博客不会再有更新。有人感叹“世上最像‘扫地僧’的院士没有了”。(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就本题而言,涉及文章开头段,内容上一般有以下几个作用: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的对象、内容;开篇点题,点明写作中心;等等。结构上一般有以下几个作用: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等。答案:①在内容上,概括了李小文的个性特征,使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总体印象。②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手法,开头便交代李小文去世的消息,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这篇人物传记展现了李小文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传主形象的能力。传主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传主的行为、事迹等来体现的。具体作答时,需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明确文章介绍了传主的哪些事迹,传主的哪些行为具有特殊性,这些事迹、行为反映了他哪方面的特点,最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答案:①朴实简单,淡泊名利,不喜欢用衣装打扮自己,常穿布鞋,几乎不碰银行卡。②生活洒脱,为人低调,婉拒媒体采访。③亲切随和,关爱青年学生,没有院士架子,乐于与青年人交流。④治学严谨、潜心研究,创建了“李小文­Strahler”几何光学学派,在遥感领域硕果累累。3.本文引用了李小文的学生和几位博主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引用他人的话来写传主,是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恰当地借助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如丰富人物形象、令文章显得真实、客观等。考生据此总结答案即可。答案:文章引用李小文的学生和几位博主的话,更好地突出了李小文的形象特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便于读者对传主李小文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文中引用的一位博主的话“生活洒脱、学术严谨成为他在我眼中的代名词”,突出了李小文生活洒脱、治学严谨的特点。4.李小文院士曾说过“身上的东西越少越好”,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作答时不能凭空想象,而应该紧密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考生在结合李小文的形象特点理解所给句子的含意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看法即可。答案:搞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肯投入,肯花大力气,付出毕生精力。生活简单,淡泊名利,才能有足够的精力从事科研;否则,就会为名利所累。李小文院士在生活上极其朴素,为人低调,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科研上,在遥感领域硕果累累,被人称为“扫地僧”。在浮躁的社会、功利化的时代,像这样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科学巨子实在少有,堪称楷模。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百岁徐中玉:大学不能“失语”楼乘震“如果允许单独招生,我的意思是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科目就不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1978年,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在就职宣言中如此说道。也是在那一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邀请时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编写《大学语文》。书的序言中写道:“大学开设语文课,意义重大。马克思曾经说过,掌握一种语言,就等于掌握一项武器。试问,连祖国语文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确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完善地表达科研成果?”30多年过去,中小学校园里,诵读英语的远比捧读语文课本的多得多。就在最近,中国人民大学也将大学汉语改成选修课。当年那辈懂得语文之用的大家们多已作古,只有徐中玉先生是难得的长寿之人,身板依然硬朗挺直,国字脸,剑眉,硬挺挺的短发,脸上的每一根线条都像刀刻上去的,站在天地之间,与其说是文人,不如说更像军人。老人家对现在语文的衰落,只喃喃一句:“大学不能‘失语’。”徐中玉年少时,家里困难。因为师范科不用学费,吃饭也不用花钱,他便考取了无锡省立中学师范科,毕业后先得去小学当两年教师,才能接着考大学。十七八岁的徐中玉,做了两年“孩子王”,然后考上了位于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国文系。美好的大学生活因为日军侵华,被搅得支离破碎,学业却在受难的日子里毫不松懈,一口气读到了硕士。抗战胜利后,徐中玉回到山东大学任教。由于公开支持学生的“反内战”运动,被国民党青岛警备司令指为“奸匪”,密令将他解聘。1947年,他来到上海,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学界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中,徐中玉的“硬朗”是出了名的。1955年“肃反”运动中,施蛰存先生被批斗,徐中玉仗义执言,当众为其辩护。1957年,徐中玉被划为“右派”,赶出中文系,发配到图书馆整理卡片。老友劝他不要一味硬顶,但他却抱着宁折不弯的决心,说:“我横竖横了(上海方言,死也这样,活也这样)。”批判会上,每当有不合事实、乱戴帽子吓人的发言时,他都据理争辩,甚至反唇相讥,以致后来被定为“极右分子”。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悔改”。一次批孔大会中,他忍不住站出来称赞孔子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绝非民族罪人,结果他被当作“孔老二的孝子贤孙”又遭批斗。他的大部分文章,无论是古代文学研究,还是当代文艺理论研究,都贯穿着忧患意识。凡是他觉得于国于民于党有利的话,从腐败之风到文化失落、教育困境、道德沦丧,该讲的他都讲了。在和他共事半生的钱谷融先生眼里,“中玉兄不但热心公益,勇于任事,而且敢作敢为,只要义之所在,他都挺身而出,决不瞻前顾后、首鼠两端。”他的学生、著名文艺理论家毛时安感慨道:“倘若有什么词汇能概括先生形象特征的话,在我看来,最准确的莫过于‘风骨’二字。”粉碎“四人帮”后,已年过六旬的徐中玉出任华东师大中文系主任,把中文系办得红红火火。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便是推广大学语文课及教材。1952年,大学教育照搬苏联模式,语文被取消,从此中断了20多年。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联合徐中玉发出倡议,恢复大学语文课程。随后,山东大学、杭州大学等一批学校陆续恢复了这门课程。1981年,《大学语文》教材问世,至今已出第十版,印数累计3000多万册。编撰教材之外,由徐中玉担任主编、会长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审委员会、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这些努力,奠定了数十年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基础。说起往事,徐先生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有人曾问徐中玉:“现在一些大学的语文课程日趋边缘化,母语教育正在受到伤害。您如何看待这种现状?”徐中玉回答:“大学生应有一专之长,但通才教育需要他们尽可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