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本书-必读本书对以下读者不适用:1、股市新人或者缠论初学者;2、还不能依靠至少一个操作模型稳定获利;3、学习缠论三年以上不能稳定获利;4、对缠论的理解还局限在原文定义中;5、尚不能理解走势必完美与走势中枢关系;6、对数字、推理等数学思维内容无法接受。本书对以下人群极其适用:1、对理论谙熟,但实际操作不够完美;2、能够依靠某固定走势结构获利,但无法应对所有图形;3、能够在不同品种中稳定获利,但不能多级别立体操作;4、操作级别不能最小化,低于30分钟级别无法操作;5、能稳定盈利,但对板块轮动没有概念,整体收益不高;6、遇到大资金瓶颈无法突破;其他一些告知本书基本不会涉及缠论的基础理论内容,所以任何缠论初学者,以及股市新人,都不适合阅读本书,这是一定要再次强调的。不熟悉缠论原文,以及不熟悉理论推导的人,对本书中的很多内容很可能根本无法理解,所以看了也是白看。另外,由于缠论的根本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书面的定义,所以悟性不高的人也不适合阅读,很多完全符合缠论逻辑却与原文看似的内容却不一定能接受。本书不是炒股技术的入门书籍,更不是缠论的入门书籍,特此告知。价格定这么高,肯定会有非议,但即使一个读者都没有,对我也是无所谓的事情,所以就由着自己性情来吧,事实上我也不太愿意随便来个人就可以阅读,尤其是一些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自己无法理解的事物的人。关于本书内容关于股票的内容,个人写起来从来没有计划,也没有底稿,就在线写,写完发,检查都很少。由于本书并不是基础内容的介绍与基础逻辑推导,所以会以一段沪指走势图为解析样本,在解析走势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就会写什么,整个走势解析下来,关于缠论走势类型的所有知识点基本都会涉及到。也就是说整部书的主线是对某段沪指K线图的复盘,在复盘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走势结构、2组合、案例、各种理论的应用等等,这些内容在解析K线图中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个知识点,就单独列出一节内容讲解,完了继续解析走势图。比如一个复杂的走势解析结束后,可能该段走势中涉及到第三买卖点、分段标准、3段或者9段走势、多义性的应用,那么就在解析完后,单独以一节内容分别讲解第三买卖点、分段标准、3段或者9段走势、多义性的应用,然后再接着解析这个走势图后面的走势。本书解决以下问题1、基于技术买点的各级别板块轮动;2、以指数为基础的盘中T+0降成本操作;3、多重级别嵌套的当下立体分析;4、牛市中的利润最大化操作方程;5、熊市反弹的级别与操作机会分类;6、熊市反弹的个股机会把握;7、基于多个系统对大势的研判问题;8、走势类型的生长与当下判断(三段结构向九段结构演化)问题;9、第三买卖点在不同市场中的具体操作;10、第三买卖点的不同形式与后续表现分类;11、基于走势必完美的最低级别走势类型分段标准;12、同级别分解的具体操作流程;13、走势多义性的当下运用问题;14、笔、线段与走势类型的区别及相同处;15、盘整型第二买点后不创新高问题;16、均线在各级别的不同辅助应用;走势判断的一些经验指数联动性问题打开任何一个股票的K线图,作为操作者,首先要确定的是自己的操作级别。但无论是什么操作级别,都应该清楚的知道,当下处于什么样的趋势之中,一般来说,对这种趋势的判断,要比操作级别高一个级别,当然高两个级别更好。正常的,观察一只股票,从周线或者月线开始,是比较通行的方式,在这之前,还要去了解一下大盘在什么位置。相对于个股,其考察的高低级别及各种条件要素如下:沪指、深指、中小指、创指3四个主要指数,目前关系如何?谁在领涨?谁盘中领跌?各自在构造什么?当下在完成着什么?例如任意一个假定的当下,创业板指强劲,并且先于沪指、深指拉升,处于第一个30分钟中枢后的拉升中,而沪指在围绕30分钟中枢震荡,虽然各指数多数情况下都有联动性,但经常会出现同样的拉升动作,对于不同指数而言,有着不同意义。创指对30分钟中枢的离开动作,一个5分钟a上冲到中枢上,再一个下跌b不回到中枢内,再次由该第三买点上涨c;于此同时,沪指可能abc三段仍然在30分钟中枢区间内,这是完全正常并且不时出现的情况。对于这种不同类型走势结构的指数分化问题,是对当下走势把握的第一步,处理的方法也简单,个股属于哪个板块就看哪个板块的指数,但同时必须要注意其他指数对该板块指数的拖累问题。还是上面的创业板指数与沪指的例子,如果沪指的中枢震荡,当下向下的一段5分钟走势类型的下跌力度,明显相较于前一次同级别下跌走势类型更大,就要防止沪指跌破中枢后可能的下冲,对其他指数的影响,这种联系与影响在各个级别都适用。图一:沪指与创指周线图上图一中,创业板与沪指周线图的叠加,观察可以发现,二者对于涨跌本身,有着高度的同步性,但幅度的区别,造成沪指盘整的同时,创业板上涨,这在周线图和一分钟图中都是一样的。四个指数,相互之间的涨跌不可能一直逆着来,差别是幅度的大小,而正是这幅度的大小,造成了最终不同的走势结构,因为其本身的相互影响的存在,所以在其中任何一个指数的任何级别出现卖点的同时,对于其他指数一定也是某级别卖点。再例如,2013年2月份,沪指开始下跌,创指在沪指小阳的时候大阳,大阴的当天小阴,延续未完成的上涨,并在3月份到4月16日的期间,沪指延续下跌的同时,创指走出了日线级别第二、第三买点的重叠。这种规律,有着背后的心理意义存在,这里不打算讨论,而最典型的就是沪指与深指,二者不同步的情况,往往意味着震荡的来临,这是任何一位学习过缠论4的人都应该知道的常识,推而广之,四大指数相互的影响是对于走势分析的直觉养成的第一课。证券市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不是原先的几十只股票或者几百只股票,而是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这种多层次的证券市场,当其他层次未完成下跌的时候,某层次走出独立的行情现象,在以后会越来越常见,而且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构建,还可能有其他很多不同的板块,分化也会越来越明显。那么对于个股而言,就是本节的经验与建议,参考个股本身所在板块的指数走势,用其他指数的走势来辅助判断,在不断、长期的观察总结中,培养对市场的直觉,用来指导个股操作。个股与指数的关系个股,当然无法脱离其板块指数的影响,但板块指数本身,就是从个股中而来,所以任何的操作,最终的核心分析样本永远是个股本身。任何级别的买卖点,不同的个股有着不同的走势阶段,指数由于选取计算样本的不同,会影响个股的走势,但绝不是说个股的下跌或上涨是因为指数引发的,在指数下跌的同时,从来都不缺个股盘整甚至上涨的情况,那是个股本身的走势结构在影响自身,而不是指数。大跌,由大部分个股的卖点产生,从来影响到指数点位的计算结果,而引起的指数下跌,又反过来影响个股本身,再循环到指数的计算结果,了解过索罗斯“反身性理论”的人对此应该都能接受并理解。买点,都是在指数上涨之前,出现在个股某级别图形结构中;卖点,都是在指数下跌之前,出现在个股某级别图形结构中。对于个股而言,指数的涨跌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对买卖点后的走势力度造成正向或者逆向的作用。如个股30分钟级别,以三段次次级别构造的盘整,构成了该个股在该级别的第二买点,这三段次次级别构造的盘整,构成30分钟次级别的盘整走势类型,可以将三段次次级别走势类型定义为abc三段。一般的指数对个股的反向影响如下:个股的abc走完后,c段相对于a段盘整背驰,那么当c段的次级别结构完成并形成次级别底背弛后,按理论一定是向上的,并且至少是与c段同等级别的d段向上,同时由于该c段是30分钟级别的第二买点,所以根据走势必完美,d段只是次级别第三段上涨的次级别第一段,后续一定还要去完成e段下跌(盘整)和f段上涨。但在c段刚开始走的时候,指数开始大跌,这时的30分钟第二买点还有效吗?结论就是有效的,除去小转大的特殊情况(其实这根本就在30分钟级别上极少发生),def三段,通常会以很微弱的上涨,去完成30分钟级别走势类型的次级别第三段,这种微弱的上涨,甚至只是abc三段构成的中枢的震荡,然后跟随大盘下跌,这是在具体走势操作中常见的情况。如果该个股有着很好的突发性新闻事件来驱动,def三段在大盘下跌的过程中,大盘主跌它微调、大盘反弹它猛涨,最终以不背驰的力度脱离30分钟中枢甚至连续涨停都有可能。区别在于幅度,而不在于走势结构,该完成的走势结构最终都要去完成,只是完成形式上的区别,而不是买卖点后走势的有无。5高级别与低级别周线级别下跌第三段次级别走势类型——日线级别下跌走势形态的次级别第三段——30分钟级别下跌走势形态中的第一段次级别下跌——5分钟级别下跌形态的次级别第一段下跌——1分钟级别下跌形态的次级别第一段下跌的第一个中枢后的背驰式下跌的底背弛点。以上文字,描述的是沪指2016年2月25日下午14点47分的2730.11点位,在整个走势中所处的位次。显然,级别差距越远,相互的影响就越小,如这个下跌式背驰显然不太可能引发周线级别下跌的反转,而这周线级别下跌的未完成,对该背驰点的短差操作也不会有什么障碍存在。对于该1分钟次级别的盘整背驰点,真正能影响到的就是五分钟级别走势所处状态。在一个大的下跌走势的小级别中,虽然大的下跌走势还没有完成,但其实也并不影响小级别的买卖,只是先买后卖与先卖后买的节奏问题。这其实又回到了上面提到过的关键——操作级别,对于30分钟操作级别的操作者,显然这种30分钟下跌的次级别第一段内部的小级别买点,没有任何意义,能够引起30分钟操作级别兴趣的,最低也是五分钟级别。但对于五分钟级别的操作系统而言,必须考察五分钟下跌的内部结构,也就是一分钟走势段的分段问题、背驰与否的比较问题、一分钟走势段最终完成的整体结构问题,所以第一段一分钟下跌,是可以包含在该操作系统的观察范围内的。而就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当下分析而言,分辨操作级别的当下走势处于高级别走势类型的第几段,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分析。如日线分钟下跌,对于5分钟级别操作系统而言,就可以至少拆分成为三段30分钟级别走势类型来操作,第一段30分钟级别下跌完成后,至少有30分钟盘整出现,而在这盘整中第一段次级别即五分钟级别走势类型,在形态上一定是上涨。但对于第一段30分钟级别走势类型,一定可以至少拆分为三段五分钟级别走势类型,那么第二段至少是盘整,操作级别的盘整是否参与是在操作系统中就限定好的,那么第一段五分钟下跌完成后,就要根据操作系统决定是否介入。一般情况,特别是对于理论不熟悉、经验不够丰富的人,30分钟级别的下跌过程中,是不建议参与5分钟上涨的,因为所有的5分钟上涨最终都要掉头向下并且深度力度未知,这就是为什么在操作级别的操作中,要避开高级别macd黄白线在零轴下情况的原因所在,而该30分钟的第一买点,对于不熟练的操作者,极可能把下跌中继的第一段5分钟上涨当成是反转,同时由于30分钟第一买点真的出现后的第二买点,都会把macd黄白线回拉到零轴之上,所以对于不熟练者,最好的操作就是等待操作级别高一级别的macd黄白线在零轴之上时的操作级别买点介入,其他各种不同的情况与处理,是操作者本身对走势的思考所决定事情,这里也不可能把高低级别的所有对应分类都分析一遍,但道理都是一样的。这样,对于任何级别的任何操作的当下,就联合指数群、个股、高低级别,进行了当下的分析与6后续走势的可能分类,并且同时兼顾指数之间的相互影响本身对个股的影响传递作用,最大可能的避开风险,然后才是如何在各个级别之间分次操作降低成本的问题。缠论对操作的大小作用本节标题基本上属于伪命题,对操作的作用大小,并不是由缠论决定的,而是由操作者本身对于理论的熟悉程度、经验的多少,在加入性情、习惯、成熟度等各种因素综合而来。但对缠论本身,操作者所选择的操作模型,最终将决定操作者的成就大小,这是无疑的,任何人,通过对理论的学习,都可以建立基本的操作模型,然后不断成熟,进而掌握更多的操作模型,而这些操作模型,都是从缠论中来。理论本身,解决的是任何级别的买卖点问题,但由于走势级别越小,操作难度越大,所以一般人刚开始是不适合进行低于5分钟级别操作的。同时由于理论只解决买卖点问题,而现知的理论中,并没有解决买点后力度大小的问题,所以就单一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