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高中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开题日期:2011年3月一、研究背景: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各地学校制定了“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提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新形势下,培养合格公民的基础上具备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需要的独特个性的人才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价值取向,是在教育现状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做出的抉择,是社会发展对教育要求的现实反映。我们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班级文化建设以其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能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构建特色班级文化,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格的健康成长,是增强教育时效性新的突破。各地区学校对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倾注了很大热情。目前,不少德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着手研究,然而,很多学校在创建班级文化工作中观念过于陈旧,仍存在单一性,只重视“求同”,忽视“存异”教育,只重集体忽视个体,只重共性忽视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未能充分体现人本位思想。未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起从学生内在需求出发,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模式。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构建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德育指导思想和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提高班主任的业务素质,使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教育生态和文化的熏陶中获得发展,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重视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就成为班级教育管理的重要目标和改革发展的方向。我校在教育生态和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积极探索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理念、内容和方法。通过德心融合实践探索、自主合作情境德育研究,以主题教育为主线,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班主任队伍的业务发展,在加强自身德育管理和建设的同时,也为同类学校德育发展提供借鉴,发挥示范性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三、理论界定1、教育生态和文化:协和秉承“协力和衷,作育英才”的优良办学传统并以其作为新时期学校的办学理念,将中国传统“和”文化与现代教育生态理论相结合,形成了协和教育生态和文化办学思想,指导协和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生态和文化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协调;体现的是教、学、做的和谐互动并由此而实现效率和创新;体现的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最本质的核心就是“和谐”,在学校工作中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体现为教育理念,我们则认为“和”就是以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根本,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健全人格为目标,即将“和谐”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特色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是由班级环境、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融合而成的文化综合体,班级内形成的价值观、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引导着学生习惯、气质和人格等的形成和发展班级文化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基层是指班级的物质文化,中层是指班级的制度文化,高层是指班级的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相辅相成,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证,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在这三个层面尤其是精神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格的因素。所以班级文化建设重点在于通过塑造不同主题的班级精神文化内核,以不同的主题教育为载体,形成不同的特色班级文化,在共同教育目标的指引发展个性特征丰富多彩的完整道德载体和健全人格,促进高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3、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培养学生个体积极情绪,必须重视学生情绪上的个体差异性。特色班级文化正是基于个体差异,打破教育过程中过于求“同”的不利倾向,针对学生实际,尊重、引导学生发展不同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真正体现学校教育“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四、研究价值(一)理论价值1、教育生态和文化,引领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学校以教育生态和文化为办学思想,构建了“思想引领、实践反思、整体协调、分层推进”的德育思想,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使学生实现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综合学习能力与个性特长的有效发展,主体创新能力与团结协作品质的同步发展,强健体魄与健康心理的协调发展,达成学生德、智、体与知、情、意、行等的有效成长。构建立体式的思想道德体系和网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航。2、德育、心育融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在“德心”融合教育模式中,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和心理活动课的模式,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核心,将两者有效的融为一体,既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特点,又符合思想道德教育遵循“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的发展规律;既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又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体现了“尊重生命——生命体验——激发情感——形成行为——价值引导——生命升华”的规律,有效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与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二)实践价值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强调“特色”建设,不同人格魅力的班主任以不同主题的精神文化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氛围,分年级、分阶段、分对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因材施教,形成学生不同的优良品质和气质,使不同个性的学生在班集体、学校大家庭的和文化氛围中相互融合交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本课题研究对象是我校高一、高二、高三级学生。我校学生来自广州市八个区,其中既有市区学生,也有郊区农村(如白云、南沙等)学生,更有新疆内高班学生分布其中。学生总体水平良好,基本可以作为广州市中上水平学生的样本。因此其研究结果对同类学校或相近水平学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拟解决的问题有:1、克服班级文化的单一性,改变只重集体不重个体的教育模式,创建以学生内在需求为导向的特色班级文化,解决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问题;2、改变传统的班级文化模式,根据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阶段的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的主题教育新模式,解决德育的时效性问题;3、让不同个性、不同气质的学生在“和文化”的生态校园中和谐发展。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五、实施过程设计和主要措施第一阶段:启动调研阶段(2009.12-2010.7):1、组建队伍、制定方案:组建课题研究队伍,明确分工,确定学校子课题;制定课题研究的详细方案。2、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教育生态和文化,组织经验交流。3、现状调研:通过专题调研了解我校班级文化的现状及特点;研究各时期的学生个性心理特点;调研高中学生各时期的发展需要。第二阶段:实践探索阶段(2010.8-2010.12):1、开展学校子课题开题活动,制定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教育系列活动总体方案。2、深入开展主题班会课教育及学生自主发展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研究各主题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课例。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班主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2011.1-2011.7):1、提交课题总结报告,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和提升。2、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模式,编写完成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成果集(论文、课例、教育活动设计、个案研究成果)3、构建成型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德育校本课程,形成学校德育特色,并广泛推广、实践。六、课题研究分工1、研究教育生态和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指导意义,把握课题研究整体思路和方向,(刘红梅)2、我校班级文化的现状研究(骆波)3、我校学生个体心理特点及班级差异性研究(黎龙辉)4、基于教育生态和文化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研究(黄东江)5、基于教育生态和文化理念的学生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冯建平)6、基于教育生态和文化的特色班级物质文化的构建(唐英姿)7、基于教育生态和文化的特色班级制度文化的构建(罗筠)8、基于教育生态和文化的特色班级精神文化的构建:(以下确定为学校子课题)(1)名家轶事主题教育探索(孙燕)(2)美德教育的实践探索(晏丽萍)(3)诚信教育主题探索(高敏)(4)人际交往教育主题探索(张雄)(5)责任教育主题探索(张嘉盈)(6)环保教育主题探索(李晓瑜)(7)礼仪教育主题探索(杨承彩)(8)感恩教育主题探索(张家莲)(9)挫折主题教育探索(许兴武)七、预期研究目标1、提交课题总结报告。2、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模式,编写完成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成果集(论文、课例、教育活动设计、个案研究成果)。3、编写完成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德育校本教材。八、课题研究保障条件学校重视德育科研工作,安排有专项科研经费,并由专门财务账户对研究经费进行管理。课题开题后学校将给予课题研究经费,支持课题研究,并确保研究经费专款专用。专家评议意见《基于教育生态“和”文化的高中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以“协力和衷,作育英才”的优良办学传统和“和”文化为理论基础,将之与现代教育生态理论相结合,从而达到提升学校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目的。其理论运用适当,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课题对核心概念界定比较清晰,过程实施设计和措施恰当,参与研究的人员有比较丰富的研究经验,课题研究具有可行性。专家组建议:1.对研究内容作进一步明确的分解,以便于后续研究目标更加明确。2.明确研究的主体、范围和对象。3.确定研究的策略和各子课题的研究的思路。4.对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重新确定,使之更具课题本身的特色。评议专家:谢绍喜、陈发军、郑飞2009年12月4日高中部班级文化建设作者:admin时间:2009-4-21点击数:1260一、班级文化的定义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指导下,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包括班级活动环境、设施、班级管理目标、主题班会等;精神文化包括班级口号、班级宣言、班级精神、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班级制度和班级常规等。总之班级文化即与班级存在形式有关的一切。二、指导思想为了贯彻我校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中心,坚持以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为基本点,坚持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本点”的办学指导思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体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水平,从而创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校风,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三、具体措施:一切工作围绕“四个满意”,即学生满意、家长满意、教师满意、学校满意而展开,进行班级文化目标建设。1、班级制度建设标准(1)班级计划结合《中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中学生日常行为量化细则》《班级管理量化细则》制定班级公约。它包括早读要求、课前准备、课堂发言、课堂笔记、自习要求、体育锻炼、班级活动、思考问题、处事交友、孝敬父母、学习做人、战胜自我。(2)奋斗目标制定明确的班级总奋斗目标,每个同学有长远和近期目标。它包括纪律目标、学习目标、考试目标、早晚读标准。(3)班级口号班级的口号要体现班级积极向上精神。每天早、中、晚要喊口号,激发学生学习斗志。(4)班歌:《隐形的翅膀》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是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5)班干部集体及责任制明确规定班主任、班长、班委、组长、科代表、值日生、班级团支部等的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6)班集体舆论通过班干部带动全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有集体荣誉感。(7)班容班貌标准“四五六标准”①四净:教室玻璃洁净;下课后班级黑板干净;教室外走廊干净;饮水机干净。②五齐:桌椅摆放整齐;学生桌面和柜面物品摆放整齐;洁具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