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命教育课程内涵建构暨辅导效果之行动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中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建構暨輔導效果之行動研究林明和連廷嘉國立屏東高級中學摘要本研究目的在於建構一套適合國內青少年之本土化的生命教育課程與實施方案,以為學術研究、生命教育輔導之用。換句話說,本研究乃應用行動研究的方式,進行生命教育的蘊釀、行動規劃、方案設計、實驗行動與省思展望。期望藉由研究者在學校實務工作者的角色,從實踐歷程中,不斷地行動、批判與省思,嘗試去建構生命教育的內涵、方案課程、實施與評鑑的方式,企圖藉由此行動提昇教師專業知能,改善實際推動生命教育的困境。首先訪問專家、實務工作者的意見,再訪談教師及家長意見,並根據學生心理發展需求及生命教育相關課題,組織教師團隊發展出幾套適合高中生的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與團體諮商輔導方案,並實際以高中生為對象,試驗其效果。本研究的行動對象是本校屏東高中,在行動研究過程中,兼採用文獻分析法、深入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法等方式。其研究發現:1.生命教育為落實學生從自我了解開始,珍惜生命,活在當下,勇於面對挫折,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完成自己和他人、環境的關係與成長。2.高中生命教育應涵蓋六大層面:「生死取向」、「生涯取向」、「倫理取向」、「健康取向」、「環境取向」、「心靈取向」。其內涵包括了解自己與自我接納、認識生命與尊重生命、生涯規劃理念與實際、面對死亡與悲傷輔導、人際親密與環境和諧等內涵。3.教師歷經反省、修正的行動研究,有助於教師專業的成長。4.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對高中生在「死亡態度」、「害怕死亡與瀕臨死亡」等層面具有輔導效果,在其他方面則未達顯著效果。5.生命教育團體諮商課程高中生在「害怕死亡與瀕臨死亡」、「逃避導向的接受死亡」等層面具有輔導效果,在其他方面則未達顯著效果。6.生命教育團體諮商對高中生「生命意義」整體層面及「生活品質」、「生命價值」、「生活目標」等層面具有輔導效果,在「生命自由」則未達顯著效果。7.班級學生與團體成員之回饋與訪談結果呈現正向肯定的看法。最後,依據研究發現,針對生命教育實務工作者提出幾點建議:(1)加強生命教育的觀念宣導;(2)持續編製本校生命教育補充教材;(3)融入現行各科教學;(4)融入生命教育宣導活動;(5)納入師資培育課程;(6)運用行動研究精神持續落實與修正;(7)擴大行動小組教師參與;(8)對於死亡焦慮或生命意義茫然的學生,可以多利用團體諮商課程進行輔導。壹、研究動機與目的近年來,台灣經濟蓬勃發展,物質生活已達高度之境界,但是,在精神內涵與心靈充實方面,卻有日益倒退之虞。現代的年輕學子深受社會快速變動的影響,極易迷失於錯綜複雜的價值觀中,導致失去自我、人心疏離,甚而生活無目標,違法亂紀的行為不斷發生。正當我們為這些頻頻發生的暴力事件憂心忡忡時,卻又不時傳出年輕學子自殺的消息,或因感情糾紛、或為學業壓力、家庭問題…….,甚或為了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對於選擇走上絕途的孩子,社會大眾總會為它找上一個合理理由,只是在這樣的理由背後,身為教育工作者,不禁低首深思:為何這一群e世代在遇到困境時總以逃避、自我毀滅等消極方式應對?為什麼其挫折容忍力低到如此不堪一擊?家庭或學校教育又曾經給這些孩子帶來什麼樣的情意教育?在高唱「分數至上」的桎梏下,是否也重視孩子情緒之發展、人際互動關係的管理以及對生命的重視和尊重(孫幸慈、連廷嘉、黃俊傑,民88)。台灣省教育廳為喚醒青年學子對於生命的重視,特別強調生命教育的課程,希望藉由此課程培養學生愛護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的態度,並提升學生面對挫折的容忍力,以減少適應不良行為的產生(陳芳玲,民87),因而提出「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畫」,作為中等學校推展生命教育課程的主要依據。除委託相關的教授、輔導人員組成教材編審委員會,並明文規定各國中應自八十七年度起將「生命教育」納入必修課程,全面實施,而高中職學校也於八十七學年度下學期開始實施。雖然教育界已開始重視生命教育,並認為應該從中等學校積極落實。但不可諱言,青少年的社會發展與情緒經驗,深深影響其日後對於人際互動的基本態度,以及對於生命的看法,而其經由自我覺察所蒐集到有關自我的訊息,也將成為其自我評價、形成動機及決定行動方向的重要依據之一(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民86)。既然青少年期發展的良窳深深影響日後各種觀念和行為之養成,因此,由從死亡或失落的角度切入,教導青少年認識生死的緣由與意義,以避免其在對生命產生混淆,面對壓力時做出自傷或傷人的舉動;同時能以健康的角度看待死亡,並覺察自己在失落後的悲傷反應,以及失落後的哀傷調適,以協助個體有效的處理哀傷,走出悲傷的陰影(連廷嘉,民88)。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和實施,在台灣尚屬萌芽階段,對於高中生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因此,本研究應用行動研究的方式,先訪問專家、實務工作者的意見,再訪談教師及家長意見,並根據學生心理發展需求及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及相關課題,組織教師團隊發展出幾套適合高中生的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與團體諮商輔導方案,並實際以高中生為對象,試驗其效果,作為日後提供高中老師實施生命教育之參考。研究者根據上述研究動機及參考相關文獻,擬定下列五項研究目的:(一)根據專家、教師、家長的訪問訪談資料,建構高中生命教育的內涵(二)針對高中生的認知和心理特徵,發展出一套適合高中生的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與團體諮商課程方案。(三)探討此生命教育融入式課程對高中生的死亡態度之輔導效果。(四)探討此生命教育團體諮商課程對高中生的死亡態度、生命意義之輔導效果。(五)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學及輔導的參考。貳、文獻探討一、生命教育的意義與重要性基本上,生命教育的推動主要在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生命與尊重他人的生命,進而能珍惜人類所共同生存的環境。此外,更能主動的去思索生命的意義,找出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定位,進一步將自己所學回饋社會,造福更多的生命。因此,生命教育主要是希望達到下列四個目的(黃德祥,民89):(1)幫助學生主動去認識自我,進而尊重自己、熱愛自己;(2)培養社會能力,提昇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3)認識生存環境,暸解人與環境生命共同體的關係;(4)協助學生探索生命的意義,提升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陳福濱(民89)認為生命教育的意義,在提示人從有限走向無限。因此生命教育的探討一方面在於追求生命的意義,以建立完整的價值體系;另一方面,落實於具體的生活環境中,提昇生活品質,以尋求安身立命之道。也就是生命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於建立健全的人生觀。由生命教育的起源來看,其實「死亡教育」、「生死教育」與「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差異不大,不過曾有些許之差異(吳佳娟,民90)。吳秀碧(民89)也提出死亡教育與生命教育之不同,「死亡教育」乃是「增進個人面對和因應各種死亡情境」,而「生命教育」則是「增進個人對自己和其他生命之認知→接納→尊重→欣賞,並協助個人賦予自己與其他生命關係之意義,終極目標在協助個人尋求存在的意義」。吳庶深(民89)也針對這一點指出無論是生死學或死亡學都是以生命關懷為出發,因此這兩個名詞,應該是可以相通的。在國外,早被大家所認同,反觀國內因為文化、習俗等因素之影響,談論死亡一直被視為社會禁忌,以生死教育來代替死亡教育較為國內所能接受。對於「生命教育」的目的與內涵除了涵蓋生之教育,同時也應包含死之教育。整體而言,其內涵概括了自己、他人、環境、自然與宇宙,五大範疇(黃德祥,民89)。生命教育主要在於統整過去分散在各課程中有關生命的意涵,透過教學、省思與體驗,使學生學會包容、接納、欣賞別人,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因此,應該讓學生能深刻體悟: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各種關係,並從中發展「生命的智慧」。二、生命教育的起源與發展死亡學及死亡教育的興起,可溯源於1928年,但正式興起則於1960年代左右,我國則已引進20年歷史(張淑美,民89)。早期都是以死亡學或死亡教育來命名,但是近幾年來為了因應國內民情,大家對於談論死亡仍然視為禁忌,若是這樣有礙教育之推行,遂改為以「生死教育」命名加以宣導(劉麗美、陳志賢、連廷嘉、蔡純姿和黃玉幸編,民87)。後來,有感於生死教育似乎有點狹隘,可以涵蓋更多層面,譬如生活教育、生涯教育、倫理教育、宗教教育…….等,重新命名為「生命教育」。雖然這些生命教育的內涵,早已在教育中被提起,只不過在現今科技盛行的時代,大家都忽略了人文科學的素養,故此在這裡特別突顯出來,引起大家的重視與實踐。三、生命教育的內涵雖然近年來,國內外生死學或死亡學十分流行,所以也有人將生命教育當成是生死教育或死亡教育,視生命教育的內涵為教授有關死亡的各種問題,以及有關臨終關懷或殯葬禮儀等(孫效智,民89)。這樣的論點有點武斷,或許生命教育應該重視死亡課題,但那也只是一個重要的議題,應該還有其他重要的議題包括「安身立命和尊重生命」。所以,生命教育應該協助學生探索與認識生命的意義、珍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熱愛並發展個人獨特的生命、實踐並活出天地人我共融共在的和諧關係(孫效智,民89)。錢永鎮(民87)則指出生命教育的四個概念包含:(1)自尊的教育;(2)良心的教育;(3)意志自由教育;(4)人我關係的教育。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劃(民87)則指出國民中學是塑造人格的關鍵時期,為培養健全的青少年,將從八十七學年度起,由國中推動「生命教育」的課程,並逐年推廣至高中職。為學生建立一個「全人教育」的環境,藉著體驗活動、環境教育、潛在課程等倫理教育的情境,使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學會包容、接納、欣賞別人,建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並將所學的回饋社會,帶來真正的和諧與進步。「生命教育」是近幾年來頗受重視的教育課題,然而何謂「生命教育」?各人看法不同,其內涵與實施方式也莫衷一是。以生命教育的發展來看,有下列主要脈絡(黃德祥,民89):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生理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生涯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生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等。本研究即根據這樣的論點,成立教學團隊設計一套適合高中生的融入式課程與團體諮商課程方案,並透過講授、活動體驗、小組分享、拼圖、課外讀物及學習單等方式進行,期能在一個溫暖、安全又充滿趣味的情境下,提升高中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達到生命教育之目標。四、生命教育的實施方式生命教育涵蓋層面很多,其落實不僅是正式課程的推展,而整個潛在課程的設計安排更是相當重要,如教師的身教、言教、境教、教學方法、師生互動等都可能影響到生命教育的推展。一般來說生命教育的實施方式包括主題式獨立課程、融入式課程、隨機教育、欣賞討論、模擬想像(價值澄清、角色扮演)、親身體驗(如參觀)、小團體生命教育輔導課程等。因此,生命教育的實施方式相當的多元化,所設計的活動方案應該兼顧認知與情感,與學生的經驗相結合,並採閱讀、活動、體驗、作業、想像與討論等方式進行,是相當豐富多樣的活動課程(張淑美,民85)。團體諮商模式的生命教育輔導課程可以讓彼此的互動更為深入,對於害羞的個案或困擾學生,提供成員去體驗與分享他人的感受,是大班級課程無法提供的。Maglio&Robinson(1994)曾指出體驗式的課程比指導式的課程更容易讓學生去處理自己個人的問題。因為,指導式的生命教育融入式教學,因為人數較多無法讓人人充分分享自己的經驗,只能提供有關生命教育方面的資料,或做表面化的情緒處理,增加個人的認知覺察及相關議題,若是要作深入內在世界的分享可能是無法達到。參、研究方法一、行動研究所謂行動研究就是一種行動,在這行動的過程中不斷去針對行動的目的、方法、及結果進行檢討、修正與形成新的行動,並在最後對這整個行動的過程紀錄,整理成一種可分享與實踐的知識(夏林清,民87)。因此,在整個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強調的是反省與實踐,經由實踐、對話的歷程中,不斷地自我省思,找出一個較適合的行動方案。所以,本高中生命教育的內涵建構與輔導效果研究即根據行動研究的精神,在不斷激盪修正的過程中,結合了文獻分析法、調查法、訪談法、實驗設計等方式,企圖在計劃、行動、評鑑、反省與展望的回饋機制中,以一個實務者的角度,來解決我們目前推動生命教育的困境,並試圖突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