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命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申报评审活页1-课题名称:高中生命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5000字以内,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相关人员名字)(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生命生命是有机体的存在形式,包括人、动物和植物。本课题中的生命,特指人的生命。“人”的生命由身、心两方面构成。身,即身体,是“人”的生命的物质载体;心,即意识,是“人”的生命的精神载体。没有身体,意识就无法存在,整个生命也无法存在。但身体的存在并不等于“人”的生命存在,因为“人”的生命存在不同于一般生物的生命存在。“人”能认识、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人区别于一般生物生命的本质区别。因此,解读“人”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种生命”的人和“类生命”的人。“种生命”是自然的生命,是物种所设定的本能生命。但人这种特殊的物种要维持存在必须超越动物的生存方式,在超生命的、非本能的生存方式中求得完善与发展,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这种超越本能的生命就是“类生命”。人是有意识的,这种意识使自己成为生命活动的主宰。所以人的生命是一种主动的生存方式,他源于生命体的需要。这种需要突出表现在人孕育主体的选择和追求,表现在创造性和对自由的不断追求上。人的这种生命超越性追求是人的生命意义。厘定清楚了“人”的内涵,以“生命”的方式来看待人,我们发现,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实现的过程。这也就确定了“人的生命,就是教育的本源和价值本体”。因此我们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就是“生命”。2.生命与教育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方式。海德格尔说:“人在教育之中存在。”教育不仅仅是“成人”的手段,更是人之存在的方式。教育是人发展、完善自我的一种内在的、本原的需要。叶澜曾给教育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学校是生命的学校,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因此,教育即生命。“教育即生命”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新的认识。它不仅实现了工具式教育轴心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遵循生命的本质;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价值。直面生命是前提,循于生命是保证,达于生命是目的。3.生命教育编号-申报评审活页2-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体本身的关注,包括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力的关注,而且包括对人的优势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本课题中的生命教育属后一种,其界定如下: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出发点,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的发展要求,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引导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创造而富有个性地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内容有:其一,培养强烈的生命意识,这是生命教育的基础,让学生既有健康的身体,又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其二,培养崇高的生命价值观,这是生命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在社会、自然和自我中获得成长和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即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4.高中生生命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高中阶段,学生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言行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但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这个阶段又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在残酷的升学压力下学生容易对迷失生命的方向;这个阶段,学生既明理,又没有形成自己对世事人生的固定观点,能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指导。因此,高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期。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为指导,根据学生的需求,整合本地、本校的资源和他人研究成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式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在理念上,尊重和唤醒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自我建构意识;在实践上,融知、情、意、行为一体;在途径和方法上,以“体验”为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生命意识和正确乃至高尚的生命价值观,让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申报评审活页3-生命教育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在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关注反吸毒、预防艾滋病、自杀、暴力等;1979年,澳洲的雪梨成立了第一个“生命教育中心”,该中心的生命教育重点为“药物滥用、暴力、艾滋病”的防治;日本1989年所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在台湾省一些学校和个别地区推行。自1997年起,民间机构连同台湾省教育主管部门再度关注生命教育的发展,制订了一连串的计划,包括课程计划。2000年台湾省“教育部”成立生命教育委员会,并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21世纪初,香港地区也开始重视生命教育。2001年12月天主教香港校区出版了《爱与生命》教育系列,对于婚姻的意义、家庭生活的真谛、贞洁的德行、性教育、人际关系和生命的意义提供了有关素材,并建议将这些内容纳入到有关科目之中。2002年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并在多所学校推广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课程,让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增强抵抗逆境的能力。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不少研究者已经呼吁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并探讨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一些学校还结合预防艾滋病、远离毒品、抵制不健康网络以及生存安全等尝试开发“热爱生命”的课程。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同年,上海市也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并于2005年3月实施,开了国内以政府名义重视和推行生命教育的先河;辽宁省教育系统也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出台了《辽宁省中小学生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2005年,湖南省颁布了《湖南省中小学生命与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6年春季开学后,湖北咸宁市在全市所有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实验教学,从三年级到九年级试行,成为我国首个生命教育的实验区。这标志着生命教育已经走入实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强调生命教育,有其不同的背景。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主要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我国台湾省的生命教育旨在预防暴力;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自杀、人生意义的缺失以及环境保护提出的。尽管生命教育的研究掀起了热潮,但研究视阈没有明确的界定,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如何具体实施等问题研究得不够深入。即使有实践,实践的内容多停留在安全教育、生理健康的层面上,严重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分析,缺乏深层次的对生命的终极价值思考,缺乏意识引领与人文关怀;实践的面也较窄,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和小学,在中学——尤其在最有必要进行生命教育的高中阶段——几乎是盲点。至于学校管理、班级建设、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实施生命教育,实施生命教育应如何培养教师的素质等研究,对如何依托校本资源形成系统化的生命教育操作体系,更属空白。(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申报评审活页4-1.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整合生命教育资源,构建常规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师与学生生命互动的校本实践体系,从而帮助中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实现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本课题研究,践行学校以“创造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为核心的“致远”办学理念,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工作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有效地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实效和品位的提高。通过本课题研究,更新教师观念,让生命教育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导思想,有效促进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的形成。提升自身素质,养成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怀,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2.研究内容⑴中学生生命意识、生命价值观的现状研究生命意识、生命价值观对于个体生命生成的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阶段是学生生命意识日益成熟、生命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通过对本校高中生生命意识、生命价值观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一方面发现高中生的生命意识、生命价值观的现状,探讨高中生现实中的生命困惑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生命教育的校本实践,提出可行性建议;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生命教育实践操作体系。⑵基于生命教育的学校文化构建研究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由师生员工共同创建、信奉、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学校文化是激励学校师生员工努力创造、追求卓越的一种重要机制,有情感激励和塑造人格的作用。它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构成。①创设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环境文化。环境是学校文化的表现形态。校园环境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内经过人为组织、改造而形成的校容校貌和校园学习环境。以“文化品味,现代气息,生命精神”为理想,以“美观、简洁、素雅、实用”为思路,扮靓一个秀美的现代化校园,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让“让学校充满生命的气息”。②打造充满生命气息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最坚韧的精神内核,体现在师生的精神面貌、校风、学风、学校精神等方面。发掘“校训、校歌、校徽、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等特定的文化内涵,营造一种促使“生命和谐发展”的教育氛围。③提升充满生命气息的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础和载体,是学校办学的基本保证。我们在学校制度化管理相当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以生命为本”的学校管理方式,构建组织学习机制、校本研究机制、互动交流机制、人才培养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激活教师工作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着重探索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生命教育管理评价指标研究,二是生命教育管理策略研究。⑶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①德育实践研究生命教育德育实践的内容基于生命教育目标的二个层次(生命意识、生命价值观),围绕个体生命活动的四方面(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征,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而加以组织。具体设计如下:高一:感悟生命的成长: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高二:体验生命的价值:理想信念、生死尊严、良心的培养等高三:追求生命的质量:信仰与人生、面对高考、社会关怀等。②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堂是一切学校教育的主渠道,生命教育也不例外。新课程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果课堂教学中不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那么课堂外做得再好也是低效的。需要探索合乎生命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型,我们预想从两“经”四“纬”展开:两“经”:A、生命教育实践课堂教学;B、生命教育与其他学科整合课堂教学四“纬”:A、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型;B、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型;C、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型;D、合作化的课堂教学模型。(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申报评审活页5-1.研究过程⑴准备阶段(2007.1-2007.12)①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负责人:李明)②对课题组成员以讲座、集中学习、自学等形式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使他们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掌握开展课题研究相关知识和理论。(负责人:李明、王铭、张清)③在调查研究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较强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负责人:李明)⑵实施阶段(2008.1-2010.12)按照预定实验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内容,课题具体实施如下:①中学生生命意识、生命价值观的现状研究(负责人:张清)②基于生命教育的学校文化构建研究(负责人:李明、蒋敏霞)③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A、德育实践研究(负责人:黄晓琴);B、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负责人:朱晓华)在此期间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