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问题与对策—————推进湖北职院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处毛颖善[摘要]本文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与特质,而且是高职人“安身立命”之本,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在高职教育发展现阶段的紧迫性。本文以湖北职院“合作兴校”实践为例,指出目前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问题对策长久以来,无数名教育工作者都致力于研究与解决教育与经济、育人与用人“两张皮”的问题。高职院校从诞生之日起更是肩负着解决这一课题的历史使命,高等职业教育不能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简单复制,高职教育在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由其存在与发展的特质决定的。高职教育必须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道路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之本,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其建立与完善具有紧迫性。高职教育专家陈解放教授也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的合理存在,关键是特色创新,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我们更应该明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就是高职人“安身立命”之本,维系着高职院校现在和未来的命运。1、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的发展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高职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贯彻高职教育宗旨,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教育要面向市场,适销对路,做到产销一体化就必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教育部周济部长多次提到,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同时要特别注重校企合作,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途径。他在2002年10月的湖南永州全国高职高专经验交流会上强调指出,产学研相结合是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根本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按这一方向走下去。[1]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对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的不断提2高,单靠学校一方之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难以达到社会所需要人才质和量的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就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2、是高职教育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工读课程计划),英国称为“三明治”,德国称为“双元制”,日本称为“产学合作”,俄罗斯称为“教育生产联合体”,澳洲称为“TAFE”。在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正处于一种“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阶段,实践中很多有成效的做法根据不同的情况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如:订单培养模式,任务驱动模式、项目导向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前校后厂模式、冠名合作模式等等。又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2+1”、“2.5+0.5”、“1.5+3个0.5”等,几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产学结合在时间上的分配、安排不同,都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征——产学结合。总之,中国高职教育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归纳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统称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具体模式中渗透并贯穿了五大要素:产业要素、行业要素、企业因素、职业要素和实践要素。[2]3、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伴随工业生产技术发展而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人才结构的提升,社会要求生产、管理、服务一线技术人才的知识内涵和技能层次相应提升,从而促使职业教育的层次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由此应运而生。“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必由之路就是高职教育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律。高职院校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加强与企业的结合与生产的结合是高职教育本身固有特性的体现,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顺应高职教育的规律与趋势,高职教育的各项工作才能迎来崭新的明天。职业教育的特质,就是指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所不同的一些性质元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教育的特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胜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2)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强调职业性和适应性。(3)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上,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针对职业岗位完成一般性的职业岗位训练,学生毕业时成为合格的就业人员,具备某一岗位群所必需的最基本最一般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上岗后能基本履行岗位职责,承担本职工作。即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以此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3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4)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专业设置是教育与经济的连接点,关系到学校的兴衰与成长。专业的设立调整的过程既是调整学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调整教育与经济相适应的过程,“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使高职专业设置必须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以科学配置、有效使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有需求,招生有生源,毕业生能就业),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教育资源为基础、以教学基地为依托、与职业资格相衔接的原则,并正确处理专业设置稳定性与灵活性、专业口径普适性与针对性、专业目标的适时性与前瞻性、专业比例通用性与特色性的关系。[3]高职课程内容的主要特性一是岗位的针对性,岗位群的适应性;二是社会需求反映的及时性;三是课程组合中的实践性,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四是用人单位对课程改革的参与性,来自社会用人单位的专家对社会职业岗位变化及职业内涵变化最有发言权,学校根据他们的意见再结合教育规律,将之有机融合于课程体系中,同时在新的课程实施中又需要不断接受来自用人单位的反馈,从而不断调整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五是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将相关知识材料有机重新组合,剔除一些不必要的重复,节约课时以利于加强实践教学。[4](5)高职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没有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学教改、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高职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也是实践教学的实施者;是“双证制”教育的组织者,也是高职教育招生与就业的促进者,更是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直接力量。“双师型”教师经常深入社会和生产实践,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反过来社会及行业也通过“双师型”教师,了解职院状况、专业设置和师资水平等。通过充分发挥“双师型”人才的专业优势,一方面可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办学水平。[5]只有真正培养和发挥“双师型”教师的作用,才能真正抓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着力点。4、是高职院校“安身立命”之本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解决的是高职院校长治久安的问题,更是高职院校“安身立命”之本。“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然而,对于“校企合作”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都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高职发展的历程也是观念不断革新的过程,各地高职院校面对挑战迎难而胜的成功实践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对于高职教育中办学难、育人难、就业难“三难”属全局性制约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在实践中证明也将继续证明的一方“良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发展的现阶段应强调紧迫性、区域性、现实性。区域性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注重与地方行业、企业的相融相通;现实性是此项工作要踏踏实实地进行,不能虎头4蛇尾的作秀,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遇见困难就打退躺堂鼓;紧迫性是指观念的真正转变是思想的力量融入有力的行动与措施之中,高职院校在经济社会的动态发展中要有相对稳固的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深度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阵地”,没有这个阵地,高职院校就会失去“安身立命”之本,在经济社会中失去存在的价值。而这个阵地的建立是有时效性与紧迫性的,居安思危,因为此项工作的长期性与复杂性让很多人容易忽略了它的时效性,而社会中的竞争是无时不在,各种力量的竞争博弈的结果就是所办专业的兴衰、学校的兴衰,这一点是每个学校都输不起的,所以不能因为此项工作某一个时间的难度系数高是“单相思”而不“思”突破,积极地投身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方面面工作中去,对于高职人来说别无选择。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及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基本内涵: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一条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二个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三个结合)的道路,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为目标(四种能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与和谐发展。[6]这种教育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主导思想,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高职教育就是要校企“合作兴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技能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产教结合”为途径,打造一支“能教”、“能产”的职教师资队伍。高职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也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历史。实践创新中形成的许多成功经验是值得因地制宜地“复制”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湖北职院作为中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合作兴校”实践:1、“专业实体”:多元投资、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建基地湖北职院在建院之初,就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发展”的思路,在成功实践“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化开方式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学院围绕专业建设,引进社会资金和技术,广泛吸纳社会资源,聚集各方力量,利用共赢机制,以股份制的方式成立实体,在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诸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八年以前我们办专业实体以“专业+公司”的形式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建基地,解决制约高职教育发展投入不足的突出矛盾,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八年以后,我们要创特色高职,仍然要围绕市场,依托产业、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领域继续探索,要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建专业项目主战场的各个主要环节上取得胜利。首先取得突破的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建专业项目的良性运行机制。2、“前校后厂”:引企业进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形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