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三第1、2章练习题1.人体小肠壁神经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A.血浆B.淋巴C.组织液D.血液2.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下列各项生理过程可以发生在这个液体环境中的是()A.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B.葡萄糖分解产生乳酸C.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D.氧气和血红蛋白结合3.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②、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B.①中的水可来自消化道、组织液和淋巴C.内环境只是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长期营养不良会使③处的渗透压上升4.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是一成不变的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和能量构成动态平衡C.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D.稳态是指体内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维持相对的稳定5.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A.寒冷时出现寒颤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6.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遭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7.如图是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A.a、脊髓、b、c四种结构构成了完整的反射弧B.只要在感受器施加刺激,就将引起膝跳反射C.膝跳反射发生时兴奋将沿c→脊髓→a的方向传导D.该反射弧中的b结构只有一个8.将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A.静息电位值减小B.静息电位值增大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9.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正确的是()A.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只能来自④B.神经递质只能从①处释放C.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小体10.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11.如图表示两个神经元a、b依次兴奋的过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神经元b将兴奋传递给神经元aB.神经元a、b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2C.该过程中没有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D.某些麻醉药可以通过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而发挥作用12.为了解身体健康状况,甲、乙两人同时空腹做尿液检验.所采尿样标号分别为1号和2号,经斐林试剂测定发现,1号试管混合液煮沸冷却后呈现砖红色,2号试管呈蓝色.下列说法最为严谨的()A.甲出现尿糖,一定是糖尿病患者B.乙不可能是低血糖病患者C.甲健康异常,但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D.这种结果无法说明任何问题13.如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B.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激素的调节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14.下列有关动物激素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A.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B.激素在血液中含量较少,具有高效性C.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起催化作用15.给动物饮相同量的清水,与对照组动物相比,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尿量减少的实验动物是()A.输液不久后的动物B.患糖尿病的动物C.切除垂体的动物D.摄入过多食盐的动物16.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B.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图中骨骼肌可以参与产热,皮肤血管、汗腺可以参与散热D.在炎热环境中,正常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1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正确的是()A.二者的作用途径相同B.神经调节准确、快速C.二者调节物都由内分泌腺产生D.二者调节作用范围相同18.以下免疫过程包含非特异性的是()A.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皮下注射狂犬病疫苗C.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抗体D.静脉注射抗狂犬病抗体19.人体内往往存在着针对一种病毒的不同抗体,合理解释的是()A.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种蛋白质分子B.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复制C.病毒表面往往存在多个同种蛋白质分子D.病毒基因在细胞内能高效表达20.某免疫学研究人员将病毒q注入A组小鼠体内,其小鼠均死亡;而将同剂量的病毒q注入B组小鼠体内,其小鼠只在第1周发热,以后恢复健康.在死亡和恢复健康的两种小鼠的体细胞中均检测出具有活性的病毒.下列假设中不能够解释此现象的是()A.A组小鼠体内未产生病毒q的抗体,而B组小鼠体内产生了病毒q的抗体B.注入A组小鼠体内的病毒q有活性,而注入B组小鼠体内的病毒q没有活性C.A组小鼠缺乏免疫力,而B组小鼠具有正常的免疫力D.A组小鼠的胸腺发育不全,而B组小鼠的胸腺发育正常21.下列对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多数抗体是蛋白质B.呼吸道纤毛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C.淋巴因子刺激效应T细胞增殖分化D.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22.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C.体内的B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D.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323.用小鼠做实验,研究一种疫苗对于预防感染的有效性.如图为该实验的某些关键步骤,其中需要在相同条件下同时进行的是()A.a、cB.a、dC.b、cD.c、d24.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B.艾滋病的病原体存在于血液、精液和唾液等处C.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B淋巴细胞D.患者往往直接死于念珠菌等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25.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两者之间变化的关系与如图走势相符的是()XYA耗氧量体温B抗原数量抗体数量C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浓度D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甲状腺激素浓度A.AB.BC.CD.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0分.)26.如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分析:(1)①、②、③三种细胞外液的成分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②液中含有较多的.毛细血管壁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填标号).(2)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增多,其结果将引起组织水肿.(3)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pH稳定,某同学将血浆等量分装到2支洁净的试管甲、乙中,分别测定pH并记录,再向甲试管中滴1滴5%的盐酸溶液,乙试管中滴1滴1%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1min,再分别测定pH并记录.①此方案不足之处为,请完善此方案:.②有同学猜想血浆通过缓冲物质来维持pH的相对稳定,他获得相关证据的实验思路是.27.(11分)图甲是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A、B分别表示神经元的结构;图乙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①~④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A、B、C分别表示神经元的、和.(2)图乙中,④表示,是由组成的.(3)在图乙②处施以适当电刺激产生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兴奋区和未兴奋区之间形成,使兴奋依次向两侧传导.(4)研究表明,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大脑皮层的厚度大,结构[⑤]的数量将(填“增加”或“减少”),从而有利于智力开发.(5)“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③的细胞体,而②及脊髓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会出现,对刺激(填“有”或“无”)感觉.28.(8分)两个神经细胞之间有一个宽约200~500mm的缝隙,并且这两个神经细胞通过“突触”连接.图示为突触及信号传导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突触间隙的存在使神经信号的传递只在某些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参与下完成,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后者再与融合,使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2)神经递质从合成到进入突触间隙的全过程中不断消耗由提供的能量,所以在突触小体中含较多的(细胞器).(3)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兴奋,而在突触前膜上没有“受体”,导致信号传导的特点是.(4)兴奋通过突触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后一个神经元的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5)一些神经细胞不仅能释放典型神经递质,还能释放ATP,两者均能引起受体细胞的膜电位变化.分析科学家当初推断ATP可作为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号分子的实验思路是:①科学家用化学物质阻断后,发现靶细胞膜能接受到部分神经信号;②科学家寻找到靶细胞膜上有.29.(8分)图1为哺乳动物(或人体)神经和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2为血糖调控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4(1)下丘脑参与内环境水分平衡调节的途径是(用图1中数字和箭头表示),此时的靶细胞是.(2)寒冷环境中,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途径是(用图1中数字和箭头表示),此时机体产热的器官主要是.(3)图2中,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分泌增多,促进了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4)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细胞受损,导致体内分泌减少.30.(9分)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细胞裂解性杀伤(图1)和诱导细胞凋亡(图2).前者指效应T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一类的介质损伤靶细胞膜;后者指效应T细胞通过表面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1)效应T细胞可以来自的增殖、分化.人体的另一种特异性免疫主要依靠细胞分泌的来杀伤病原体.(2)图1中的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由效应T细胞的合成,并以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穿孔素能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K+及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填“流入”或“流出”)靶细胞,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3)图2中的FasL又称死亡因子,Fas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它们都是由细胞合成并定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①Fas和FasL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填“能”或“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中.②细胞免疫引起的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的一个主要障碍.目前,应对排斥的做法主要是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请根据Fas和FasL的相互关系,提供一种解决免疫排斥的思路:.31.(8分)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玉米须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为了研究玉米须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以大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如下实验.现请你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材料与药剂: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50只、玉米须制剂的生理盐水溶液、链脲佐菌素(STZ)、生理盐水、血糖测定仪等.(注:①大鼠全部用于实验,实验过程中全部存活;②STZ是一种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③溶解STZ的枸橼酸盐溶液起缓冲作用)实验一:制备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1)随机取40只大鼠,禁食12h后,随机均分成A、B两组,在A组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含适宜浓度的STZ的枸橼酸盐溶液,在B组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2)注射48h后,凡血糖浓度高于13mmol•L﹣1,出现尿糖,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为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二:检验玉米须的降血糖效果(1)将实验一剩余的10只大鼠作为甲组,将制备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均分成乙、丙两组.(2).(3)对丙组每只大鼠灌喂玉米须制剂的生理盐水溶液2mL•d﹣1,连续灌喂4周;对甲组和乙组的每只大鼠灌喂.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等量且相同的普通饲料.(4)4周后,.实验结果: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但未标明组别,则①②③分别对应(用甲、乙、丙表示).玉米须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组别数量实验开始时,每组大鼠的平均血糖浓度(mmol•L﹣1)给药4周后,每组小鼠的平均血糖浓度(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