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一轮高效复习全套之课时知能评估2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选择题1.下表是某种群基因库中等位基因B、b自1935年到2005年间遗传学测量数据。下列有关由该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该种群中由B控制性状的个体不易生存B.1935年该种群中杂合子比例为0.99%C.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通过改变基因频率实现的D.基因型为bb的个体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解析:从1935年到2005年,B基因的频率在逐渐下降,说明由B基因控制性状的个体逐渐被淘汰,基因型为bb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1935年时,基因型为Bb的个体比例应为1.98%。答案:B2.化石证据表明,有些物种存活了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后就灭绝了,对这种短暂生存的合理解释应包括()A.此类生物不产生变异B.环境条件剧变C.未发生生存斗争D.缺乏适应环境的可遗传变异解析:据自然选择学说可知,生物被淘汰的原因是生物不再适应环境,而生物不适应环境是生物缺乏适应环境的可遗传变异的体现。答案:D3.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其翅的长度与个体数的关系如右图中的甲(横坐标为个体数量,纵坐标为翅的长度)。该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此时可能性最大的是()解析:.由图甲曲线可看出该海岛上的昆虫个体翅长度存在着许多差异,大风环境选择具有翅长和翅短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因为翅长个体能抵抗大风,而翅短个体则能避开大风吹击,翅中等长度的则被淘汰,生存数量变少。答案:B4.(2009年高考上海卷)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A.43%B.48%C.52%D.57%解析:未入侵之前VV个体有3000,Vv个体11000,vv个体6000,入侵后VV变为3000+2000=5000,其他类型个体不变,但总数变为22000,则入侵后V基因频率为(5000×2+11000)/(22000×2)=21/44,v=23/44。随机交配,F1中VV=21/44×21/44,Vv=2×21/44×23/44,V=21/44×21/44+21/44×23/44≈48%。答案:B5.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突变可以增加等位基因的数量,但突变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C.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D.突变的有利与否不是绝对的,往往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异解析:突变大多是有害的,并且突变率很低,但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多,所以突变个体数较多,其中有的是有利变异,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突变是不定向的,有隐性突变也有显性突变;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包括基因重组。变异的有利与否与所处的环境有关。答案:D6.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是:“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对这段话蕴含的科学道理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种育种方法属于选择育种B.“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C.“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D.“自然奇品悉具”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工选择条件下,金鱼发生了定向变异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的进化等知识以及对信息的提炼、分析能力。通过人工饲养金鱼进行选种,此方法属人工选择育种,A项正确;“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按照人的意愿进行人工选择,B项正确;“分缸饲养”对金鱼进行隔离,使其生活环境不同,相当于地理隔离,C项正确;金鱼发生变异是不定向的,D项错误。答案:D7.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Aa的个体占72%,aa的个体占4%。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下列能正确表示A和a基因频率变化趋势的曲线是()解析: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同一环境中的竞争力为AA=Aa>aa,即aa生存力最差,则aa被淘汰的概率最大。最终经长期自然选择在该种群基因库中A的频率应上升,而a的频率应下降。又从开始的AA占24%,Aa占72%,aa占4%可计算出A的起始频率为60%,而a起始频率为40%。答案:D8.(2011年南通模拟)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解析: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乙和丙是由甲进化而来的两个新物种,三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但种群基因库也有相同之处。答案:B9.(2011年石景山模拟)在某岛屿上相互隔绝的甲、乙两个水潭中,都生活着小型淡水鱼——虹鳉。研究发现,甲中的虹鳉(天敌是狗鱼,以大而成熟的虹鳉为食)比乙中的虹鳉(天敌是花鳉,以幼小的虹鳉为食)常常早熟,即在体重较轻时就能繁殖后代。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两个虹鳉种群中都有成熟早或晚的变异类型,这是进化的前提条件B.甲中的早熟型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因而种群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C.因为甲、乙中的两个虹鳉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所以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D.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解析:由题知,甲中的虹鳉比乙中的虹鳉早熟,甲中的早熟型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种群中早熟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加;只存在地理隔离,没有生殖隔离还不能形成不同物种;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若将甲中的虹鳉和乙中的花鳉转移到一个新水潭中共同饲养,多年后虹鳉成熟个体的平均体重将会增加。答案:C10.有翅昆虫有时会出现无翅或残翅的突变类型,这类昆虫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生存下去,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这种突变类型因不能飞行,从而避免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这个事实说明()A.突变多数是有利的B.突变多数是有害的C.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D.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绝对的解析:对生物体的生存来说,基因突变多数是有害的,有利的性状往往不多。有翅昆虫变成无翅或残翅昆虫,它们与正常昆虫相比,由于不能飞行,其活动范围小,在生存斗争中占劣势,因而容易被淘汰。但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这一特殊环境中,由于它们不能飞行,从而避免了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因而能够生存下来。这个事实说明,突变的有害和有利并不是绝对的,它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答案:C11.新华网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该蜣螂与普通蜣螂肯定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B.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C.该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D.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该蜣螂只是部分结构与普通蜣螂不同,并不能由此判断它们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答案:A12.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进化的必要条件C.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解析:A错误,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地理隔离不是进化的必要条件;D错误,地理隔离因时间长短、环境异同,可能形成生殖隔离,不是必然导致生殖隔离。答案:C二、非选择题13.达尔文在了解家鸽具有很多品种这一事实时发现,家鸽的祖先是一种野生岩鸽。后来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和爱好,分别挑选出岩鸽后代中出现的不同类型,将其留种,然后再在其后代中挑选同样的个体保存培育。如此经过多代繁殖,便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新品种,如扇尾鸽、信鸽等。请根据以上事实,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说明生物产生新品种必须具备的三个因素是:①生物有产生________变异的能力。②需要经过多代________作用。③被选择的变异性状必须是_______________。(2)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________,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条件下能够________,并能够产生出________的一群生物个体。(3)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________,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解析:(1)由题意可知,具有多种品种的家鸽是由野生岩鸽经人工选择而形成的。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要形成生物新品种,生物必须具有产生不定向变异的能力;然后根据人们的不同需要和爱好,有目的地逐代选择;并且这些被选择的变异性状必须能够遗传给后代。(2)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条件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3)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直到不同种群间出现生殖隔离,标志着新物种形成。答案:(1)①不定向②人工选择③可遗传的(2)自然区域相互交配和繁殖可育后代(3)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分化14.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这一地区有时会发洪水。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和金黄色。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假设,如下图所示。(1)在假说甲和假说乙中,湖泊Ⅰ和湖泊Ⅱ中的两种鱼的祖先各是哪种鱼?____________。(2)DNA分析表明,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湖泊Ⅱ中红褐色鱼亲缘关系最近,这一证据支持哪个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3)假说甲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什么证据可以帮助你确定湖泊Ⅰ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是一个物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该题通过遗传知识考查了生物进化的内容。题干中“这一地区有时会发洪水”为解题关键所在。答案:(1)假说甲: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假说乙: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2)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3)不符合。因为假设没考虑当地“有时会发洪水”这一实际情况(4)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