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政策概论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于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公共政策的目标:1.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2.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3.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4.公共政策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5.公共政策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但是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1.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2.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社会政策的学科特点: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社会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如今,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因此,它必然会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等领域,以及非政府部门对个人福利的影响。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三长二短:1.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学科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1.单一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2.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三个世界模型”:第一个模型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这一制度也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家庭化”特点,因为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第三个模式是“社会民主”模式,主要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制度,它与其他两种制度有着明显区别。首先,它的前提是普遍性和平均性的给付原则,既与特殊需求无关又与就业记录无关,而只与公民资格有关,在这一方面,此模式在涵盖人口的社会风险方面明显占优势。其次,毫无疑问,在这种模式中对家庭的依赖最少——尤其在儿童和老人照顾和服务方面。英国学者布莱德萧对需要概念进行了分类:1.规范性需要2.感觉到的需要3.表达出来的需要4.比较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中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有效性:社会政策能有效的调动社会资源,在全社会的范围内针对人们的种种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并提供相关的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因此,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局限性:1.社会政策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2.在现实的社会政策实践中,即使是基本需要也是无法通过社会政策来满足。3.社会政策总是表现出非个性化特征。社会政策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性和局限性:有效性:1.合理的社会政策规划和实施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基础上,能有效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满足社会的整合需要。2.社会政策已经成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有效组成部分,能够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动,从而满足社会的秩序需要。3.社会政策通过资源的再分配,缩小了不同利益群体和地区之间的不平等,从而有效的消除了社会群体之间的紧张状态,从而满足了社会稳定及和谐的需要。4.通过规划和落实社会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使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能同步进行,使人类社会日益接近既追求“效率”也追求“公平”的社会目标,从而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局限性:1.通过社会政策而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总是会影响到原来的利益格局,从而可能引发新的社会冲突。2.仅靠社会政策往往不能保证社会成员行动上的一致性,社会秩序的实现还需要其他社会控制制度的配合。3.在现代高度分工合作、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很容易由个人风险引发社会系统风险,影响社会稳定及和谐,但仅靠社会政策并不能完全控制个人的社会风险。4.社会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但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国家干预市场的过程本身往往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果,进而产生新的经济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社会政策角度看,社会问题是众多的个人或社会整体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对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一种社会状况。社会问题的特点:1.客观性2.主观性3.社会性4.过程性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积极作用:1.政府通过社会政策积极地干预市场和社会生活,可以扭转因市场失灵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缺陷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2.其次,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因此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有效性。3.社会政策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准确地诊断社会问题,通过比较科学的政策决策方法来合理地配置资源,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解决社会问题。4.社会政策行动可以动员广泛的社会参与,从而形成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局限性:1.社会政策是政府主导的公共行动,但由于各种原因,使政府行动中也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危险,因而降低了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中的有效性。2.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条件下,政府的社会政策往往要重点解决一部分问题,有时候会忽略其他一些社会问题。3.社会政策行动需要比较复杂的组织过程,有时候会由于利益群体影响等人为的因素而使决策和实施过程偏离合理的目标和路径,从而影响社会政策的效果。此外,由于社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当通过社会政策来解决一个问题时,可能带来其他的问题。4.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行动中并不是“包医百病”的,它一方面有比较有效的领域,而在其他领域中往往不是很有效;另一方面即使在其有效的领域中也需要与其他各种行动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社会政策对象:就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社会政策资源:是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广义上: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狭义上,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一般是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主体作用:1.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2.资源提供者。3.社会服务提供者。当代国家福利模式的优点与缺陷:所谓“国家福利模式”是指由国家(政府)负责为民众提供各种社会福利服务的社会福利模式。从其优势方面看,首先,依托政府的社会政策行动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和其他大规模的社会服务,而其他组织和群体在此方面的能力又不能与政府相比。其次,当代各国政府具有很强的公共行政能力,通过政府的社会政策体系可以更好地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包括调动财政资源和协调各类组织,因而能够保证社会政策行动的稳定性与持久性。最后,由政府来组织大规模的社会政策行动能够更好地体现福利性特,更好地贯彻社会再分配的原则,因此在体现社会公平、社会保护和其他社会价值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从另一个方面看,国家福利模式也有其缺陷:首先,政府部门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在经济效率方面常常受到质疑,因为与私人部门相比,政府的许多公共部门常常缺乏改进其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动力。其次,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后,有时会导致一些人产生对政府福利的依赖,从而降低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其困难状况的内在动力。最后,政府过多包办福利事业可能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从而抑制在这一领域内的竞争并不妨碍受益者个人对服务的自由选择。所谓“多元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的主体的多元化,其主张者认为:国家福利体制过分强调了国家的责任,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病,而私人福利又可能大大损害社会公平原则和贫弱群体的利益。因此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而应该在其间选择一个中间道路,而“多元福利模式”的基本要求市政府在整个社会福利体系中仍然扮演最主要的角色,承担最基本的责任,但同时其他各类组织和个人也以制度化的方式参与社会政策行动,并在其中分担责任。社会政策受益者:是指从一项社会政策行动中具体获得好处的个人或群体。对社会政策受益者的价值及道德分析:1.从社会价值的角度看,社会政策的受益者应该体现该社会所重视的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社会平等、社会关照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基本的价值。2.对社会政策的道德分析主要是看福利受益者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社会政策受损者: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个人或群体。对社会政策受损者的价值及道德分析:当代社会中政府公共福利开支是必须的,依法为社会政策行动做出贡献是体现了每个公民基本的社会责任。高收入阶层在社会政策过程中虽然要牺牲一些经济利益,但由此可以换来社会关系更加和谐以及社会发展更加顺利,从而包括高收入阶层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会受益。弱势群体:因经济、政治、社会活动能力相对低下等导致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下的群体。社会政策在帮助弱智群体中的作用机制:1.福利救济2.提供机会3.增能“项目配套资金”:在政府对一个项目提供经费资助时,接受资助的地区、部门、机构或个人也对该项目投入相应比例的资金。“准市场”模式: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准市场机制”的基本要点:1.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2.改变政府拨款方式:“按人头拨款”→“政府购买服务”。3.增大收益者的选择:扩大服务对象对服务机构的自由选择,通过服务对象“用脚投票”的效果来促进服务机构重视效率和质量。4.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费,用过使用者的付费一方面体现收益者的个人责任,并约束其福利需要,另一方面也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并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5.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并在业绩考核和评估中强化效率和质量的指标。政府购买服务:即政府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为满足社会成员,尤其是为弱势人群的服务需要而向社会机构购买服务。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1.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2.政府和政党的目标。3.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4.政府的财政能力及社会政策行动的成本。5.制度方案和技术条件。社会政策的可行性:从总体上看是指一项社会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可能性。更具体看,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包括了“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等若干方面的意义,并且可以分为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社会政策制定过程的主要环节:1.社会政策议程:一般特指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的制定社会政策的计划。政府社会政策议程的实质是政府对解决各种问题的优先性安排,即哪些问题应该优先解决。2.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基线调查:有成绩出情况调查,是指在一项政策行动开始之前,就该行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现状做详细调查。3.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其方法特点:①实证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②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③民众的意见与领导人意见、部门意见、专家意见相结合。④多学科和多种具体方法的集合。4.社会政策的试点:试点的一般程序和要求:选点、展开试点工作、试点工作的总结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