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科技创新论文:科普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科普的实质在于提高人的科学素养,并由此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中物理教学与科普教育二者可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关键词:科普教育高中物理教学应用价值科普的实质在于提高人的科学素养,并由此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中课程不只为升学服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个公民的科学素养。因此,将高中物理教学与科普教育有机整合,充分认识科普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一、激发学习兴趣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科普知识正好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武器。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是新信息刺激的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在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引入科普知识教学,如在讲述“激光”时,介绍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激光窃听器:“它发出一束人眼察觉不到的激光,射到被窃听房内物体或汽车玻璃上,当房内或车内有人谈论军事秘密时,其物体或玻璃将随声波振动,而与此同时在反射回窃听器的激光中也含上了引起振动的声波信息,最后将反射激光束进行调解,便监听到了密谈的内容。”学生较感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完成,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二、提高科技素养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目的的延续,即高中物理课程的教育目的仍然侧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尽管高中物理教育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仍属于基础教育,因此提升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仍然是高中物理课程肩负的主要责任。高中物理课程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其今后能应对现代社会和开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新课程理念的新大纲不再把学科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一种知识——特殊知识呈现,镶嵌在特定的社会发展的背景上,鲜活的事例对学生掌握知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应试教育的功利色彩的影响,教师在讲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学史时往往一带而过,即使是书中已附有的,也不愿稍有提及,而是把注意力完全锁定在习题教学上,认为那才是“正事”,忽略了物理学发展历史的字里行间中所蕴涵的深邃的东西。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物理学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而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物理学史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科学方法超越于一般的物理习题的钥匙方法,这种科学精神实际上也就体现着一种价值取向,这些对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和构建健康高尚价格有着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磁场这一章中,有这样的阅读材料:“地磁场改变宇宙射线中的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对宇宙射线起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就此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对此多作些介绍,让学生充分感觉STS(科学、技术、社会)意识,体现科学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缩短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适时地引入科普进行高中物理教学,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观念。此形式的教学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提高科学素质融为一体,可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三、培养创新精神《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叶澜主编)指出,创新精神是指主动超越现实条件并以创造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作为追求的个性心理品质。创新精神的含义不是“创新”与“精神”的简单相加,而是“创新”与“精神”丰富内涵的整合、辐射与概括。概而言之,创新精神是指人在主动探寻和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的过程中或者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智能心理与非智能心理因素的优化整合,并不断进取、勇于探索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和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它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时代的特征,更需要我们有创新精神。因为这一时代,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的是数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这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代世界各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是创造新精神的重要群体,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关键的、核心的方面。广泛开展科普活动能够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科普活动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反映最新的科学成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唤醒他们的创新精神。比如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之际,我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宇宙的物质探测方面的科学问题”的科普话动,让他们实际参与,使他们对物质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好奇心,主动地去探究这些科学问题,进一步培养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总之,结合科普知识进行高中物理教学,不但有利于深化物理课程改革和完成物理课程目标,而且有利于高中生提高科技素质,增强科学意识和创新能力。参考文献:[1]中国科协.2005年中国科普报告[M].2005:1-12.[2]程琳.从新课程改革看物理课程资源的最优化[J].学科教育,2004,(12).[3]徐继存等.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中学生科技小论文——自制精密测微天平2008-02-2410:30:20来源:中国原创论文基地作者:佚名[打印][评论]天平是学生在学习力学知识时必须的研究器材、而有时我们需要利用天平对一些物体的质量进行精密测量。有时也要测量一些质量极小的物体。然而由于器材的限制,有时我们无法完成任务。为了更好地进行物理实验内容的学习,我便自行设计了一台测微天平。研究设备、工具与器材研究所使用的工具:游标卡尺,测角仪,刀具研究所使用的器材:木块若干、玻璃片、刀片、钢针、砝码、齿轮、滑轮、细线、小烧杯、机油、重锤、粘接剂。3.研究过程与方法对于一个测微天平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将极小的带测量放大致可读取的数值。这需要一种对很小的变化也有极敏锐反应的测量器材。为达到这一目的,我选择了一个对倾斜角有极好反应的水平摆倾斜仪。如图(1)。这个仪器能观测百分之一秒的倾斜角度。附:水平摆倾斜仪原理:A杆的一端附有重锤M。这个摆在旋转轴00’的周围内摆动。旋转轴与垂直线成的倾斜角i。如i很小,M大致在水平面运动。且i越小,M摆的震动周期越大。当底盘倾斜时。M的静止位置就会移动。其移动量和盘的倾角成正比。和摆周期的平方成正比。配合测微仪的工作原理,天平应对重物的质量有成比例的倾角变化。由此,我想到将天平的中心下降到转轴下方。使其在倾斜时产生一个力矩与天平一端微小量所产生的力矩平衡。从而测定其大小。上述想法我通过在天平的正下方安置一个可上下调节的小重锤来完成。通过重锤的上下调节,即改变了量又改变了其敏感度,至于微量量程以外的质量可通过游码来调节平衡。考虑到测微天平不易平动操作。所以建议采用齿轮与滑轮组来远程操作,避开工作区。建立标尺以进行粗调。在中心处插一根钢针并将其浸入机油,增加天平的摆动阻尼。天平的结构框架确定后,就是繁杂的砝与倾斜仪的制定工作了。4.研究结果标定工作基本顺利,除了游码的调节略嫌粗糙外,基本已投入使用。5.讨论1)实验中使用刀片与玻璃片作为支架以减小摩擦。2)为节省空间,将调节重锤与阻尼片合并。3)调节游码时要单方向调节,消除齿轮的空程。4)将水平摆的位移值转化为质量,直接读数。5)避免空气影响,需要玻璃防风罩。6.结论通过实验设计,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制成了一个简便的侧微仪,结构简单,手动性很强,已投入使用,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