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专题复习三自然地理高考趋势典型例题习题一、高考趋势Top(一)教材分析高中地理上册内容为系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讲述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人地关系的基础。地理环境是由各种环境要素组成的,上册中主要讲述:一、宇宙中的地球,二、地球上的大气,三、陆地和海洋,四、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四部分内容。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有着内在的联系。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又是人类活动的对象,人地关系正是在人类作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的。研究环境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对于人类科学地认识和改造利用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因此,本册内容是中学地理全部内容的重点。(二)重点1.各部分内容的基本概念2.各环境要素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3.各环境要素和人类的基本关系4.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三)难点1.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2.大气活动的基本规律3.锋面天气及其判别4.气候的形成因素5.洋流6.地质作用及地壳物质循环(四)结构关系和主要知识点1.宇宙中的地球宇宙——宇宙探索——天体,天体系统宇宙开发——宇宙资源宇宙环境保护太阳和太阳系——太阳和太阳系概况太阳活动——太阳辐射、黑子、耀斑地球上有生命地球和地球运动——自转、公转—晨昏线自转、公转的关系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地球上的大气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干洁空气水气固体杂质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生命的保护伞)高层大气大气的活动——大气的热活动——热源和热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热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热量平衡大气运动——能源动力(太阳辐射,热力和动力)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主要的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大气活动的综合表现——天气系统(锋面、低压和高压)气候(形成因素、气候变化)大气环境保护3.陆地和海洋(1)陆地的组成①地壳和地壳物质循环——地壳的物质组成: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质作用和地貌: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地表趋于平坦板块学说地壳物质循环:从岩浆—各类岩石—岩浆②生物——生物和环境生物循环③土壤——土壤的成分:矿物质、水、空气,有机质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生物着生—土壤土壤的地理意义: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结合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2)陆地水和水循环陆地水的类型:地表水和地下水,动态水和静态水水体间的相互关系:转化和补给水循环:水体间相互转化、连续运动的过程。基本环节(转化过程)——蒸发(蒸腾)、凝结(凝华)、大气输送、降水、径流、下渗、吸收等。水循环类型——海陆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3)海洋和海洋水海洋——地表的重要组成(71%)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调节气候)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人类集中居住的地带)海水的特征——温度:海水的冷热程度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分布规律——(水平方向)从赤道低纬向高纬递减;(垂直方向)1000M以内递减,1000M以下稳定盐度:单位体积海水中可溶性盐类物质溶解的数量,平均盐度3。5%影响因素——(淡水、盐类物质的多少)。降水和蒸发关系,河水注入,洋流。分布规律——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低纬、高纬方向递减海水运动——洋流——成因类型——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分布规律——中低纬海区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气旋型环流,西风漂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影响意义——影响气候、影响交通、影响海洋鱼类、影响海洋环境(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性——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联系性,构成地理环境整体。各环境要素是作为整体的组成存在,一种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环境整体的变化。地域差异——不同地域环境特征的差异,差异是普遍的绝对的,是由一种或几种主要地理要素的特征决定的。地域差异在分布上具有规律性——①地带性差异——自然带(分布上成长条带状的环境整体)②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形成的纬度地带性差异,表现为南北方向(纬度方向、经线方向)变化、东西方向(经度方向、纬线方向)延伸,是最基本的差异。③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形成的经度地带性差异,表现为东西方向(经度方向、纬线方向)变化,南北方向(纬度方向、经线方向)延伸④垂直地带性——受海拔高度影响,温度、水分发生规律性的变化⑤非地带性差异——表现为点状、片状的环境整体。主要受地形、水、海陆等因素影响形成。4.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取得,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具有双重属性:人类属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属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普遍,数量有限、利用潜力无限,分布不平衡、有规律主要的自然资源——气候资源——特点:普遍存在、数值特征、变化类型:光、热、降水、风等开发利用:农业、建筑、交通等海洋资源——海洋物质资源:生物渔业资源、矿产和油气资源、化学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运输航行和港口,围海和填海造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破坏和保护,海洋污染和保护陆地资源——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人类生产发展的动力特点:有限,潜力无限,分布有规律,相互联系主要类型:土地、矿产、生物、水资源等。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的变化给人类带来生存、发展乃至生命健康的危害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地质灾害的防御(五)主要的循环1.地球运动①地球自转——恒星日、太阳日(24h);地方时,昼夜差别,水平运动物体偏向②地球公转——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2.大气运动①热力环流……地面受热不均——空气垂直上下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空气水平运动②大气环流……太阳辐射——高低纬受热不均/地面——全球环流——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太阳直射点移动/地球公转——气压带、风带移动——海陆热力差异/海陆分布——气压带断块——海陆气压差——季风3.地壳物质循环4.水循环5.生物循环(六)重点专题问题一、日照图的判读1.极点、东西方向的判断2.经纬度(经纬线)的判断3.方向的判断4.时间、日期的判断5.昼夜长短的判断6.节气的判断7.太阳直射点的判断8.太阳高度的判断二、大气环流的性质特点1.低气压——气流上升——湿2.高气压——气流下沉——干3.来自低纬的气流——温湿4.来自高纬的气流——干冷5.来自海洋的气流——湿6.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7.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8.山地迎风面气流——湿9.山地背风面气流——干——焚风三、风向的判断;根据等压线的分布1.确定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方向2.确定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3.风向和等压线(气压梯度力)斜交四、锋面特点1.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2.锋面向冷气团一侧倾斜3.暖气团沿锋面上升(暖锋爬升,冷锋抬升)4.锋面雨区在冷气团一侧(冷锋雨在锋后,暖锋雨在锋前)5.锋面地带天气变化剧烈五、地面状况对气候的影响1.海陆位置——大陆东岸、中部、西岸2.地面性质——决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3.地形——地势高低,影响气温,影响气候的垂直变化地形走向,影响气流的顺畅、阻挡坡向,影响降水六、关于温室效应1.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2.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3.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海水膨胀(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被淹4.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七、地壳变化和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2.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3.内外力作用的关系——相辅相成,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主导因素不同4.地壳运动和板块学说板块学说是关于地壳运动最权威、时髦得理论,对认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火山地震的发生和分布,以及找水、找矿都有指导意义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最不稳定的地带。两种交界类型:生长型边界(新生地壳产生的地方,发生在板块张裂的地带,形成大洋和裂谷);消亡型边界(板块碰撞的地带,形成海沟、高大山地)5.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褶皱——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没有改变岩层的连续性,按照岩层的弯曲方向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类。背斜岩层向上弯曲,顶部有向上的张力,一方面容易遭受外界侵蚀,另一方面具有对外力的抗衡作用,坚实。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底部受向下的挤压力,一方面不易被外界侵蚀,另一方面难于抗衡外力。断层——岩层发生断裂变形,岩层的连续性被破坏。断层地带地壳不稳定,上下岩块容易发生错动,引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沿断层地下水容易出露,地表水也容易下渗。八、海水的温度和盐度1、温度——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海洋水体的内部交换(洋流)也会影响海水温度的变化2、盐度——水和盐分的比例关系是影响盐度的根本。降水多、河水注入多、水温低,盐度就低;蒸发旺盛、水温高,盐度就高。九、洋流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洋流分布的规律性很明显。密度流受海水温度、盐度性质的影响,不同海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受海水密度影响,海水水位高低有差异。水温低、盐度高,海水密度大,水位低;反之密度小,水位高。密度流的分布区域性特点明显,但是有规律;补偿流是在风海流、密度流的基础上形成的洋流,当然规律性也是明显的。十、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人类属性)的地理事象。其人类属性表现为环境对人类的两种不同性质影响。其自然属性表现为都是环境的组成和变化。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的内在关系非常明确,问题的实质在于量的多少。矿产资源是地壳中矿物聚集、达到一定量的结果,是一种非可再生的资源。可再生资源是通过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循环运动体现出的,所以,各种生物资源均属于可再生资源,如土地、水、气候等表现为具有循环运动的特点,也属于可再生资源。自然灾害在于认识其发生发展的规律,重在防在减灾,社会性和科学性尤其突出。二、典型例题Top例1: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和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①岩石②化学元素③矿床④矿物⑤矿产⑥地壳⑦变质岩⑧沉积岩⑨岩浆岩A.②→⑤→①→⑨B.②→④→⑥→⑦C.②→④→①→⑥D.②→④→③→⑤【解题思路】解答这道题要通过下列知识网络理清思路。分析过程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就是岩石,岩石按形成原因分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地壳由三大岩石组成。【答案】C例2: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表现在()A.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B.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C.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D.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解题思路】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但最终的结果是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了迁移,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答案】C、D例3:6月22日至9月23日()A.北京地区白昼变化为:短→长→短B.香港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低→高→低C.北极圈内极昼范围为:大→小→大D.南极圈内极夜范围为:小→大→小【解题思路】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京是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一天,也是白昼最长的一天。从6月22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太阳高度变化为低→高→低。6月22日,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最大,过了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缩小,南极圈内极夜范围缩小。所以6月22日至9月23日,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缩小,南极圈内极夜范围缩小。【答案】B例4:分析下列三角洲平原的形成原因。【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