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综合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二氧化硅溶于水显酸性B、二氧化碳通入水玻璃中可得到硅酸C、已知高温时能发生反应:CaCO3+SiO2CaSiO3+CO2↑,所以硅酸的酸性强于碳酸D、因为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所以它不溶于任何酸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硅材料广泛应用于光纤通讯B、工艺师利用盐酸刻蚀石英制作艺术品C、水晶项链和餐桌上的瓷盘都是硅酸盐制品D、用粗硅制备单晶硅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3、下列物质在空气中久置不会变质的是()A、水泥B、玻璃C、水玻璃D、漂白粉4、能将Na2SiO3、CaCO3、SiO2三种白色粉末鉴别开来的试剂是()A、苛性钠溶液B、水C、氢氟酸D、稀盐酸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常温下铝在浓硫酸中钝化B、两份相同质量的铝粉,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氢气前者多C、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各成分金属的熔点都低D、工业上常利用铝热反应冶炼难熔的金属6、(选做)已知])([343OHAlAl4Al(OH)3↓,现用稀硫酸、NaOH溶液和金属铝为原料,制取Al(OH)3,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制备途径:A、三者消耗的原料一样多B、甲消耗的原料最多C、乙消耗的原料最少D、丙消耗的原料最少7、某无色溶液中放入铝片有氢气产生,则下列离子在该溶液中肯定可以大量存在的是()A、Na+B、Mg2+C、S2-D、3HCO8、下列关于复合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将不同性质的材料经简单混合便成为复合材料B、合金就是复合材料C、复合材料中的各部分作用相同D、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经特殊加工而制成的9、复合材料的优点是()①强度高②质量轻③耐高温④耐腐蚀A、仅①④B、仅②③C、除③外D、①②③④10、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议题,下列反应不产生温室气体的是()A、用纯碱制玻璃B、用煤炭作燃料C、用铁矿石炼铁D、用氨制碳酸铵1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金属铝溶于足量的盐酸溶液中:Al+2H+Al3++H2↑B、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Al3++4NH3·H2O[Al(OH)4]-+4NH4C、向Na[Al(OH)4]溶液中通入过量CO2:CO2+[Al(OH)4]-Al(OH)3↓+HCO3D、金属铝溶于足量的烧碱溶液:Al+4OH-+H2O[Al(OH)4]-+H2↑12、下列各组离子中,在强碱性溶液中能共存,且在加入盐酸过程会产生气体和沉淀的是()A、Na+、3NO、24SO、])([4OHAlB、Na+、Al3+、3NO、24SOC、K+、Cl、23CO、])([4OHAlD、Na+、Mg2+、Cl、HCO313、用氯化铝制取纯净的硝酸铝的最佳方法是()A、用氯化铝和浓硝酸反应B、用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过滤得沉淀,再加稀HNO3C、用AlCl3溶液和氨水反应,过滤得沉淀,再加稀HNO3D、AlCl3溶液和Ba(NO3)2溶液反应14、在硝酸铝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直到过量,如下图所示为氢氧化钠加入量(x)与溶液中沉淀物的量(y)的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高温二、填空题15、氮化硅是一种高温陶瓷材料,它的硬度大、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工业上曾普遍采用高纯硅和纯氮在1300℃时反应获得。(1)氮化硅()陶瓷抗腐蚀能力强,除氢氟酸外,它不与其他无机酸反应,试推测该陶瓷被氢氟酸腐蚀的化学方程式:。(2)四氯化硅和氮气在氢气的保护下,加强热发生反应,可得较高纯度的氮化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6、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SiO2、Fe2O3、MgO等杂质)中提取氧化铝的两种工艺流程如下:(提示:Na[Al(OH)4]+CO2(过量)=Al(OH)3↓+NaHCO3)请回答下列问题:(1)流程甲加入盐酸后生成Al3+的离子方程式:,固体A为(填名称)。(2)验证滤液B含Fe3+,可取少量滤液并加入(填试剂名称)。(3)滤液B中加入过量烧碱发生的主要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4)流程乙加入过量烧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沉淀Z的成分是(填化学式)。(6)滤液E、K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写出该溶液的一种用途。17、在实验室中拟用氧化铜、稀硫酸和锌来制取纯净的铜,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甲:①把CuO溶于适量稀硫酸中;②在①的溶液中加入适量Zn,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即得纯净的Cu。乙:①锌与稀H2SO4反应制H2;②将H2通入CuO中并加热,充分反应后即得纯净的Cu。回答下列问题:(1)若要制得相同质量的纯Cu,所消耗的锌和稀硫酸的量是:甲乙(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因是。(2)丙同学认为上述两种方案所制得的Cu都难以保证Cu的纯度,应对上述两种方案加以完善。你(填“是”或“否”)赞同丙同学的看法。理由①(对甲同学实验而言);②(对乙同学实验而言)。(3)请你分别对甲、乙两同学的实验加以完善: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