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按捺.(nà)应.届(yìnɡ)气喘吁.吁(xū)B.强劲.(jìnɡ)琴弦.(xián)追根溯.源(sù)C.端倪.(ní)豢.养(huàn)济.济一堂(jì)D.复辟.(bì)整饬.(chì)垂涎.三尺(yán)解析:选B。A项,“应”读yīnɡ;C项,“济”读jǐ;D项,“涎”读xián。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春暖花开,冰雪消融,娟娟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B.有些人面对他国文化的进入忧心忡忡,而对本国文化的输出则夸夸奇谈,这两种反应其实是同一回事,都反映了强烈的文化自卑感。C.当欣赏杜甫那些千古流传的诗作时,我们一定会感受到在忧患重重的现实处境中,诗人的感情心志与民生痛苦如胶似漆般地结合在一起。D.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写渔父扁舟垂钓之“象”,以达作者超脱旷达之“意”者,可谓层出不穷,而溯其本源,《楚辞·渔父》堪称发韧之作。解析:选C。A项,“娟娟”应为“涓涓”,B项,“夸夸奇谈”应为“夸夸其谈”;D项,“韧”应为“轫”。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本届“挑战杯”竞赛参赛人数和参赛作品的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B.我们兄弟手足情深,我怎能丢下身有残疾的哥哥和弟弟去观看精彩的演出呢?C.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一种刊物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能否为读者献上丰富、新鲜、优质的精神食粮。D.我在这里要向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卖书者呼吁:书价涨得太快,太狠!解析:选D。A项,“参赛人数”,与“提高”搭配不当;B项,有歧义,“身有残疾的哥哥和弟弟”指代不明;C项,两面对一面,“强大生命力”与“否”不照应。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________,________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于执着中显出超脱②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③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④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⑤于厚重中显出轻灵⑥这也是人生真味的体验A.④②⑤①③⑥B.④⑤③⑥②①C.⑤①④⑥②③D.③⑥④⑤②①解析:选A。联系语境,抓住“反过来说”“把二者结合一下”来判断。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从“姓”看上古婚姻制度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的符号,更能传达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制的,字义和字形往往发生直接联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最早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因而也能由此看出汉字形体所反映的文化内容。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婚姻孕育了生命,也维系了社会的发展。《说文解字》中女部的字有238个,是全书最大的部首之一,展示的内容极为广泛。就感情色彩而言,可分为褒义的,如媛、好;贬意的,如妒、奸、婪;而占绝对数量的则是中性的。最后一类女部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上古婚姻状况。《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形声兼表意)。”“姓”字从女,上古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是宗族图腾的标志,也表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姓祖先的子孙,是一个氏族的标志。“姓”之形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特定内涵来自于母系社会群婚制度。在群婚初期形成的是血缘婚,它是一种以同胞兄弟和姊妹之间相互婚配为基础的婚姻制度。互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既是兄弟姊妹,又是夫妻。在周代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先民一直延续这种“同姓而婚”的血缘婚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兄弟姊妹通婚的弊端,于是逐渐摒弃了兄弟姊妹间的通婚方式,废止了“同姓而婚”的制度。《左传·僖公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礼记·坊记》:“娶妻不娶同姓。”族外婚制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族外婚指的是有婚约联盟的两个部族之间不同氏族的同辈男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形式,丈夫和妻子必须属于不同的氏族,他们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联系。他们仍然生活在各自的氏族。由于男子选择配偶被排斥在本氏族之外,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而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这也是神话“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的历史原型。《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在“圣人无父”的神话话语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之间穿行。“姓”成为维系血统的纽带,也成为婚姻制度的准绳——同姓不婚。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而语言中的词义又是对客观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这就使得语言中的词必然含有社会文化的因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上古同姓的人都出自同一位女性祖先。中国一些古老的姓,如姜、嬴、姒、姚、妊等,都有“女”字旁参与构形,这也为“姓”之“从女从生”提供了阐释的依据。在文化寻根的意义上,一个姓代表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这就是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明证。(节选自《汉字文化》,有删节)5.结合文意,对第三段中画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姓”是一个形声字,“女”旁表义,“生”旁既表音又表意,它可以说明“姓”是以女性为主的群婚制产物。B.“姓”字是宗族图腾和氏族的文字标志,它是血统的纽带,婚姻的准绳;它表明同姓者的子孙都源于同一女性祖先。C.“姓”字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婚姻孕育了生命,因而血缘必然成为婚姻纽带。D.“姓”字的形式结构表明上古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其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解析:选C。是婚姻成为血缘的纽带,而非血缘成为婚姻的纽带。6.下面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联系。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状况就是从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中被发现的。B.直到周以后,上古先民主动摒弃了血缘婚而采取族外婚作为婚姻规则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了血缘婚姻影响了氏族的繁衍。C.族外婚和血缘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夫妻必须属于不同的姓氏,夫妻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关系,婚后夫妻可以在同一氏族内生活。D.“圣人无父”的神话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实际上都是古代的血缘婚和族外婚的解释。解析:选B。A项,原文中没有根据;C项,根据原文第五段内容可知夫妻不能在同一氏族内生活;D项,只是关于族外婚的解释。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文字学的专注,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婚姻制度的重要文献,上古氏族的血缘婚和族外婚在书中都有记载。B.从上古普遍盛行血缘婚和族外婚状况来看,我国“姓”的起源和“女”有关,并且姓氏在此阶段已基本完备。C.“姜、姬、嬴”等都各有自己的一个女性祖先,并分属于各自的氏族群体,都有自己的氏族图腾的符号标志。D.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汉字中许多含贬义的从“女”的文字,都是上古母系婚姻制度下男子地位低下的反叛意识的反映。解析:选C。A项,《说文解字》并非研究我国婚姻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上也没有关于上古氏族婚姻制度的记载;B项,姓与母系氏族有关,而并非仅仅与“女”有关,文中没有证据证实“姓”在母系氏族时期已基本完备;D项,含贬义的从“女”的字的出现是“母系婚姻制度下男子地位低下的反叛意识的反映”在文中无根据。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义田记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稔:庄稼成熟B.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俟:等待C.而力未逮.者二十年逮:及,达到D.事业满边隅.隅:墙角解析:选D。隅:靠边的地方。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作者“高其(范文正公)义”的一组是()①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②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③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④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⑤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⑥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解析:选C。②是晏子之仁有等级,⑥与“高其义”无关。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虽然是一篇人事“记”,但却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文章不但对范公的义田义举进行了记叙,同时也围绕主体事件展开了议论,从而更好地突出了范公的“义”。B.本文结构安排合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先详叙范公的义田之举,然后才简叙其“初”与“殁”时的情况,最后引古人事例紧扣“义”字议论,画龙点睛,顺理成章。C.本文语言简洁精练;表现手法上不乏排比、对比和引用,既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又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主旨。D.本文引入晏平仲的事例是为了反衬范公的“好施”;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突山晏平仲和范文正的“仁爱有等级”。解析:选D。晏平仲的事例不能说“反衬”,只能说衬托或突出。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11.(1)用单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①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2)①只拿周济穷人和养活族人的高尚道义遗留给子孙罢了。②齐国的读书人,等待我(的救助)才能生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参考译文:范文正公,苏州人。生平喜欢以财物助人,选择那些亲近而贫穷、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以救济。当他显贵的时候,买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约千亩,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济全族的人。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都有供养、补贴。选择同族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管理这件事,按一定时间共同结算收支账目。每天供给吃的,每人一升米;每年供给穿的,每人一匹绢绸。嫁女的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给三十千钱;娶妻的给三十千钱,再娶的给十五千钱;葬的跟再嫁的补贴数目一样,葬小孩的给十千钱。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给的共九十人,从每年的收入中,供给稻谷八百斛,用千亩田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