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讲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荷塘月色一、导入: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前三段,指出本文的情感线索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来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究竟有多的沁人心脾!下面我们来学习第4段。二、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一段,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映照下的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那么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明确:荷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放眼望去,河塘上面尽是叶子,写出了荷的葱郁繁盛。“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荷叶的动态美。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尽了荷花的各种美。“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形容荷花,赋予荷花以生命力和感情,这就是拟人手法的魅力所在。这两句是从荷花的形态上来写。接着连用三个比喻,从荷花的特质着手,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里的三个比喻是一种博喻,极尽铺排展现荷花的神韵。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通感的运用,能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④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⑤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荷塘里的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总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三、第四段作者的着眼点在月色下的河塘,那么接下来作者又要突出什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景,作者借助哪些景物来表现呢。明确:我们知道,课文的题目是《荷塘月色》,写完月色下的河塘,自然该写河塘上的月色了。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除此之外,作者也借助了几个非常传神的动词“泻”“浮”“洗”“画”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22.故都的秋导入:同学们,“黄酒与白干,鲈鱼与大蟹”这两组事物品尝起来分别有什么不同?黄酒的温和与白干的浓烈,鲈鱼的鲜嫩与大蟹的醇美等等,他们浓淡不同,肥美程度等等也不同。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一下南国的秋味与北国的秋味有何不同。请####同学读第1、2自然段,同学们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背诵一些有关颂秋或悲秋的诗句呢?颂秋: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悲秋: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宋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同学们回答的真好,那么《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你们认为作者是在颂秋还是悲秋呢?现在我们来学习第3段。颂秋:“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第三段)嗯,很好,那么这段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清晨静观(闲适惬意)(第六段)“北方的秋雨,……”秋景图:秋雨的凉意“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秋景图:秋枣的色彩悲秋:“北国的槐树,……”(第四段)秋景图:秋槐落蕊“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第五段)秋景图:秋蝉的残鸣那么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那个问题,作者到底是在颂秋还是悲秋?认为颂秋的同学,从作者赞美、眷恋故都的感情角度来举例加以说明,而“悲秋”组的同学则从萧瑟的景物特点来读出“悲凉”。同学们看到了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这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文中的秋景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北国的秋味——清、静、悲凉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南国的秋味——慢、润、淡33.囚绿记导入:英国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在这寒冷的冬季,草木枯萎,我们会禁不住怀念春天带给我们的勃勃生机,它呈现给我们的是绿的世界和花的海洋。大家喜欢绿色吗?你们又是用什么样的行动表达你们对绿色的喜爱的呢?有一个人,他对绿色的喜爱更强烈,可是,他的表达方式却与我们迥然不同。他又是如何对待绿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囚绿记》1.请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题目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作者把一株常春藤从破损的圆窗外迁进来,把他囚禁在自己的房间内。(8—11节)2.那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前和被囚禁后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快速浏览课文,作出概括。寻绿—爱绿(赞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思绿(念绿、恋绿)感情线索1—3节写寻绿,4—7节写爱绿,8—11节写囚绿,13节写释绿,14节写思绿原来作者和这株常春藤之间发生了如此曲折的故事,那我们倒要来认识一下这株常春藤,看看它是怎样的一种绿?作者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种绿呢?被囚之前,绿藤的生长状况如何?青翠茂盛,枝叶舒展,舞姿婆娑。2.“囚绿”是爱绿的表现,“囚绿”之前作者的哪些举动反映了他对绿藤的喜爱?租房时尽管房间低矮狭小,炎热简陋,因为有绿,陆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希望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话。”“我快活地坐在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舞姿。”3.面对这样的绿色,作者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请阅读课文1—7节,圈划文中具体语句,并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句。a.作者喜欢绿,他把绿看做是生命、希望、快乐的象征。作者说:“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b.作者喜欢眼前的绿色,是因为他对绿色的怀念。他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4、听了大家的回答,我们发现文中的绿原来这么美,有着丰富的含义,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请仔细阅读文章8至11节,并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原因。原因一:作者喜欢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他把绿看作是生命、希望和快乐的象征。具体语句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等。原因二:“绿”可以消除作者的孤独与陌生。具体语句有“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原因三:出于一种“私念”。具体语句有“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我要借这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5、“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释绿”?原因之一:常春藤渴望阳光的执着。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原因之二:常春藤失去了生命的色彩。具体语句有“…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原因之三:自己的南归。“卢沟桥”事件发生,时局动荡被迫南归。具体语句有“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愿它繁茂苍绿”。教师的话: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探究“绿”之魂44.氓导入: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就是《诗经》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这首爱情诗——《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三个场景。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男主人公:(想象)生气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女主人公:痴情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无与士耽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决绝分离)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