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州区一中2014年高二9月历史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命题:翁欢审题:袁清吴凌飞第I卷(选择题,共62分)一、选择题(共31题,每题2分。)1、2010年1月10日,日本《读卖新闻》发表社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要想应对经济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以及核扩散等全球课题,离不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它表明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B.日本欲以此树立大国形象,充当全球化的领导者C.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D.发展中国家力量增强,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2、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未来的5年,世界经济将出现8—6—4—2的发展格局,具体而言:亚洲发展中经济体将年均增长8%,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将年均增长6%,世界经济将年均增长4%,发达国家将年均增长2%,亚洲的新兴经济体有望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由此得出结论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加强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D.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已经构建3、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只有到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浪潮才真正具有全球性。导致经济全球化实际上只是“半球化”的主要原因是A.不结盟运动兴起B.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C.两极格局的存在D.南北经济发展的悬殊4、以下哪一徽记所代表的组织体现了其成员“由单一的经济联合逐步走向货币、政治和防务全方位的联合”?()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美国积极倡导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根本目的是()。A.确立世界经济霸权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C.促进国际收支平衡D.充分利用世界资源6、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关贸总协定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其相同影响不包括()。A.消除了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B.一定时期内维护了美国霸主地位2C.稳定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秩序D.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7、1918~1920年,苏俄粮食征购量从7340万普特增长到21250万普特。这一现象()。A.说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B.反映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C.体现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D.保证了军事斗争取得胜利8、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说,列宁的思路好在()。A.有利于国家干预经济B.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C.有利于经济协调发展D.符合苏俄当时的国情9、1970年,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说:苏联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另一只脚踩刹车”。其中,“脚踩刹车”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A.没有突破原有政治经济体制的框架B.使苏联成为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C.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D.确保了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的地位10、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11、《剑桥中国史》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其中大部分人……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这一现象反映了()A.唐代没有实行过科举制B.科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C.察举制的影响依然存在D.应试士人熟知儒家经典12、对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客观评价是①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②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③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④这种体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3.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14.下列观点中,最有可能得到李贽赞同的是()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15.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3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A.“天人感应”B.“工、商皆民生之本”C.“存天理,灭人欲”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16.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温故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17.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18.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到法律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19.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③④20.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21.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对以上三种观念的理解,其共性是()A.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B.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轻视D.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2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23.《大学》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一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①小农经济②工官制度③儒家伦理道德④法家法治观念A.②③B.①③C.②④D.①④424.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25.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26.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思想主张有利于()A.宣扬变法革新思想B.神化专制君主权力C.防止皇帝实行暴政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27.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致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C.“是非之心”,人皆有之D.“制天命而用之”28.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那一学派有关()A.道家学派B.法家学派C.儒家学派D.墨家学派29.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A.神化封建统治B.宣扬“仁政”思想C.宣扬“民本”思想D.反对苛政刑杀30.董仲舒提出:“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这句话的寓意不包括()A.“君权天授”B.“屈君而伸民”C.“天人合一”D.“屈君而伸天”31.“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用反省内心的方式获得天理,与下列哪一观点的要义最接近()A.孟子的“人性本善”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C.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D.王守仁的“致良知”二、非选择题(共2题)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以上材料均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三或曰:臣不与子并称呼?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故不可变者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5请完成:(1)依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认为“君主”和“百姓”是什么关系?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倾向?(6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与传统的民本思想有什么主要不同?(6分)3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执行。——《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养,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3集中于银行,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斯大林文选》材料四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同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蜾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收价93卢布。——《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措施?(2分)简括实施措施的原因。(4分)(2)材料二是什么措施?(2分)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3)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对吗?(2分)为什么?(4分)(4)结合上述材料三、四及相关知识,评价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工业化建设。(8分)6黄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