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巧玲“中体西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开题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与指导过程记录题目:“中体西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学生姓名:黄巧玲学号:100612122系(部):社会与历史学专业:历史学入学时间:2010年9月导师姓名:黎俊祥职称/学位:博士导师所在单位:池州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提交时间:二○一一年十二月池州学院教务处制填写说明一、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院系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求进行选题,必须做到一人一题。二、选题确定后,学生应在院系规定的时间内向导师提交开题报告,导师应认真审阅开题报告并在“导师对选题的评价及开题意见”栏内签署选题评价和是否同意开题的意见。三、“指导过程记录”由导师根据指导过程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同时要求学生签名确认。四、“导师对选题的评价及开题意见”的字数应不少于100字,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学生的设计(论文)选题是否适当,该选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②设计(论文)写作提纲是否得当,是否符合逻辑规范;③文献资料的收集是否充分,时间进度安排是否合理;④设计(论文)开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五、“导师评语以及建议成绩”一栏是导师对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定稿所作的总体性评价,字数应不少于150字,内容应包括:①对设计(论文)的整体评价;②对设计(论文)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方面的评价;③对设计(论文)创新性的评价;④对设计(论文)的结构和写作规范的评价;⑤对设计(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进一步提高的建议。六、开题报告与指导过程记录是考核导师工作业绩的依据,在学生论文答辩(二次答辩)结束后由院系根据池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装订要求进行装订和存档。一、选题依据(包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现状、主要参考文献等)(如填写不下,可另附页)(一)研究的现状:“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萌芽于鸦片战争时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产生,并且在洋务运动时期形成定型。它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产物。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西方用它们的大炮打开了中华帝国的大门,刺激着先进人士寻求探索着挽救统治危机的方法,所以在这时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开明人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这时候魏源提出的。后来,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叫冯桂芬的人物在1861年著《校邡庐抗议》一书,明确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以驭夷为天下第一要证”。从这可以看出冯桂芬的这一提出在于首创出以“中体西用”类型的论式来提倡西学,开一代新风。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表现出的“中体西用”的内容和意义更加的宽泛。“中体西用”的思想对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后来的维新运动、清末新政都产生了影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中体西用”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前的“中体西用”研究,其研究的范围主要有:关于该思想的提出问题;普遍认为“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问题。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有关于“中体西用”思想研究的新趋向,学术界开始转换视野,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开创比较角度的探讨;否定该思想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突破“中体西用”的不变论,提出交流论;以中国近现代化关系为视点;基于文化、教育视野等方面的新趋向。20世纪80年初期一直到90年代前关于“中体西用”的研究表明,很多研究者在关于“中体西用”是谁提出的问题上有所争论,有些学者认为是冯桂芬提出,有些认为是沈毓桂提出,有些认为是张之洞提出等。具体是谁提出的,史学界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是冯桂芬在《校邡庐抗议》一书中最早提出的。同时这时期都普遍认为“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口号开始着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办学堂、派留学生出国等措施都可以看出”中体西用“这个指导思想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关于这一时期研究界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问题,很多学者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道理吧,一些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中体西用”的思想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包括教育、法制、政治等方面;“中体西用”对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影响和作用;“中体西用”促进学习了西方的热潮,加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中体西用”产生了一种思想解放的作用;同时还有关于“中体西用”思想它的局限性等都是这一时期研究界对“中体西用”的主要认识。20世纪90年代至今关于“中体西用”思想的研究就有了新的突破,关于它的新主要表现在一些认识问题上和研究的方向上,主要有:“中体西用”不是洋务派和张之洞的“专利”;“中体西用”在近代中国文化教育转型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体西用”对中国法制的近代化以及其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发展的文化模式来评析“中体西用”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中体西用”在现代化上的意义等都是90年代至今学术界对于“中体西用”研究的新方向。以上所述就是有关于“中体西用”在学术界研究的一些现状。(二)研究意义理论意义:(1)“中体西用”这一思想在研究界被很多学者研究,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分析出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2)“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思潮,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它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给清政府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所以可以通过对”中体西用“的研究来表明它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3)通过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研究可以认识到当时中国的发展与西方国家发展的不同,分析出中国之所以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大的一个中国会受到西方国家的侵略,从而为后来中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4)“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它折中中西、兼容并包,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契合,同时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尽管它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得面貌,但它的思想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凸显,因此通过对它的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鉴范式。现实意义:(1)“中体西用”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它架起了封建主义文化的中国通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桥梁,它的出现使学习西方成为了不可抵抗的历史潮流,促使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2)“中体西用”对于改变传统教育的空疏之风,打破八股取士制度的禁锢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3)“中体西用”为“西学”教育的合理化提供了依据,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4)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举办的一些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促进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三)参考文献1.易惠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意及其演变.河北:《河北学刊》.1993年.第1期.第83页.2.卢玲.“中体西用”思想历史作用考察.贵州: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6月.第19卷第2期.第6、7、8、9页.3.王秀绒.“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陕西: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9月.第3期.第12、13页.4.吕本香.“中体西用”不是洋务派和张之洞的“专利“.吉林:《吉林教育》.理论平台.2010年10月.第35页.5.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海南:《考试周刊》.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第3期.第53页.6.匡雅楠.浅析“中体西用”思想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当代价值.法制与社会.2010年5月.第278页.7.陈金凤,陈金川.“中体西用”价值观与中国近代化.学习论坛.1997年.第1期.第24、25、26页.8.袁钰.“中体西用”文化观的形成和发展.山西: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20页.9.郭震.“中体西用”思想与中国近代化关系探索.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09年6月.第2期.第33、34页.10.黄权,黄翰英.对“中体西用”的几点看法.《社会科学探索》.1989年.第4期.第59、60、61、62、63页.二、研究方案(包括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度安排)(一)研究内容从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这三个方面来描述“中体西用”产生的历史背景,比如说当时的社会背景是西方国家用他们的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刺激了当时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政治背景可以说是处在清王朝腐朽的封建统治之下;最后通过看清王朝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来写“中体西用”产生的背景。关于“中体西用”产生的历史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写,即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有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加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包括教育、法制等的近代化)。消极影响主要就是它的局限性,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从维新变法一直到辛亥革命的爆发其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不利以及其存在的不必要性。(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根据“中体西用”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这一研究题目来寻找和搜索相关的文献,通过看文献来了解其研究的现状,对“中体西用”这一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来得出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2)比较法:通过比较当时中国与西方的发展状况分析出“中体西用”为什么会在19世纪40年代出现,为什么会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三)研究进度安排2011年11月4号到11号,最终确定论文选题2011年11月11号到12月11号,撰写开题报告2011年12月20到2012年3月,初稿写作2012年4月,完成第二稿2012年5月,定稿2012年5月底到6月初,论文答辩三、写作提纲(如填写不下,可另附页)一前言“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它萌芽于鸦片战争时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产生,并且在洋务运动时期形成定型。它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冲突的产物。它折中中西、兼容并包,与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相契合。“中体西用”思想,是鸦片战争后,晚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为寻求自身发展,由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的带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命题,其目的除了要维护衰败的统治秩序外,还在于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中体西用”一个世纪以来不断受到学界的关注与翻新,这一思想之所以具有如此恒久的魅力,是由于它是近代以来深刻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之一。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中体西用”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前的“中体西用”研究,其研究的范围主要有:关于该思想的提出问题;普遍认为“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问题。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有关于“中体西用”思想研究的新趋向,学术界开始转换视野,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开创比较角度的探讨;否定该思想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突破“中体西用”的不变论,提出交流论;以中国近现代化关系为视点;基于文化、教育视野等方面的新趋向。二内容(一)“中体西用”产生的历史背景1社会背景2政治背景3经济背景(二)“中体西用”产生的历史影响1积极影响(1)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加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①顺应了历史潮流②促进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加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2)促进了思想的解放(3)对中国近代化影响①教育的近代化②法制的近代化③中国军事的近代化2“中体西用”的局限性①思想的局限性②时代的局限性三结语“中体西用”作为一种对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回应和外部挑战的策略选择,对于当时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理论指南,这种理论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要清楚的看到这种思想是在中国遭遇落后与强大激烈对抗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所作出的选择,这种思想的本身存在着内在矛盾以及理论缺陷,因此对中国后来的发展起着束缚和制约的作用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任何一种思想都应该根据当时的历史状况和历史环境作出正确的分析,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四、导师对选题的评价及开题意见(不少于100字)导师对选题的评价:是否同意开题:导师签字:年月日五、学生所属院系对开题的意见教学主任(签章):年月日导师指导学生撰写设计(论文)的过程记录指导环节指导过程记录导师签名学生签名初稿修改意见二稿修改意见定稿意见导师评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