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1-难点21筛选并提取文言文信息此项从文章的整体内容出发,考查围绕某一主题对相关信息的筛选,能力层级为C级。●难点磁场[试题1](★★★★)(文见难点18选文一)全部为王导采取的使吴人前来归附的言行的一组为①导每劝令之国②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③二子既至,则无不来也④导每劝帝收其贤人君子⑤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D.①②④[试题2](★★★★)(原文见难点18选文二)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的一组是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③独伏不肯起。④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⑤征拜东海太守。⑥不敢见其邑子。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⑤●案例探究[案例1](★★★★★)(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①解鞍,令十骑纵马卧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③专以射为戏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知识依托:文言文基础知识等。解析:①句是遇敌后不得已而采取的迷惑敌人的手段,不合题旨,即可排除A、B两项。⑥是李广死后的情形,也不合题旨要求,这样即可再排除C项。②④⑤句符合要求。对于此题型,一般可先选出明显不合题旨要求的一句或两句,排除相关选项,再对剩余选项中的疑点语句进行比较分析。答案:D错解分析:错选A项,未能从文章整体上了解“解鞍”的意义。方法技巧:答题前应先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以便在做题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维倾向,这样可对所提供语句中多数很快做出判断;然后再对有关感到有一定难度的地方重点辨析。[案例2](★★★★)(2002年春季高考试题)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①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②远者归复,近者尽力。③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④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⑤登不敢辞,拜受而已。⑥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③⑤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知识依托:文言文基础知识等。解析:可采取正面选择与错误排除两种方式。②句是他临去世前上疏中所言治国方略方面的问题,④句写他不接受拜将封侯,⑥句写随从对怀疑为射弹丸之人采取的方式。此三项明显不合题旨要求。①句写孙登对待下属,③⑤句分别是对待徐夫人与步氏,都属于“待人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2-接物”之主题。答案:D错解分析:错选A,误把⑥句归于孙登。方法技巧:此类试题着力考查对文章中某一项内容(往往是主要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涉及到对全文有关信息的筛选和判断。此试题在做题时应着重把握两大方面:一、紧扣试题的主题要求。二、对细节问题要仔细推敲,全面落实。●锦囊妙计一、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及材料,确立全局观念一般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二、明确题旨要求,特别注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当然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语料或错选。如:2001年全国试题:“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项是”——①要了解兵不厌诈的含义,这是题旨。②要求的是“手段”,而非其“结果”(如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之)。再如1999年全国试题:“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关键在“艺术”二字。其所选语料中①为依法办事,②为工作细致,⑤为按规矩办事,皆不合题旨要求。三、从全文内容出发,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四、在联系中分析材料注意分析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对于事物事件要主要从整体环节上去分析把握,可从下面环节进行明辨:①原因、条件——事件的前提②过程、发展——事件本身③结果、影响——事件的侧面反映通过辨别,选出最切合题旨要求的语料。五、直接方法:对应,排除,比较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与文中相关语句、材料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这样可以缩小范围。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点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如2001年春季试题,6个语料几乎都是对韦仁约的赞扬,当然不会都符合题旨。这就要再次审视题干要求,并对这6个语料进行比较分析,排除虽写其正直,但主要属于为官职责的有关语料。●歼灭难点训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公孙景茂,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稍迁太常博士(掌祭祀礼乐之官),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召拜汝南太守,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属平陈之役,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3-征人在路病者,景茂减俸禄为汤药,多方振济之,赖全活者千数。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人,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女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仕,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临淄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日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北史·循吏传》)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稍.迁太常博士。稍:渐渐。B.属.平陈之役。属:正值。C.上优诏听.之。听:聆听。D.论者称为良牧.。牧:指州的长官。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以.母忧去职属平陈之.役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周武帝闻而.召见论者称为.良牧野祭而.去景茂减俸禄为.汤药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德化:用道德感化的方法改变人心风俗。B.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秩俸:官吏的俸禄。C.有修理..者,……乃褒扬称述。修理:整修,使坏的东西恢复原状。D.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都会:大会,集会。4.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景茂德政措施的一组是()①察孝廉,射策甲科。②法令清静。③多方振济之。④散惠孤弱不自存者。⑤阅视百姓产业。⑥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④5.下面对文意的叙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公孙景茂是北朝著名的好官吏,历任魏、周、隋三朝,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B.景茂博涉经史,在担任太常博士时,做了很多对统治者有损的事,因为言之有理,被人称为“书库”。C.景茂担任过济北、汝南二郡太守,息州、道州二州刺史,还当过太常博士、高唐令、大理正等官,中间两次去职,一次是以母忧,一次是致仕,最后卒于任上。D.景茂救助孤弱,深入百姓,阅视产业,以善化恶,使百姓人行义让,有无相通,互相帮助,几百户的村子,好像一家一样,深得百姓爱戴。6.翻译下面语句。①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②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A.A.C.A.D.A.B.A.高考资源网(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4-附:参考答案难点磁场1.C[(1)句是劝元帝之语,与题旨要求无关。(2)句是以行动显示元帝的威仪,以促使吴人归附。(3)句是对元帝所提使吴人归附的建议。(4)句是王导针对中原避乱的人们而言,与题旨中所要求的“吴人”无关。(5)句的建议与吴人归附的主题无关。]2.A[①句写尹翁归作市场上小吏,霍氏家奴再没人敢闹事,从侧面写他治理有方。②句写他不收财物,众商人畏惧他,表现他不谋私利,从严治理。④句写他对每一个案件都能仔细核实,追根究底,直接表现他奉公守法的一面。⑥句写于定国与他交谈一天,始终不敢让两个同乡见尹翁归,从侧面表现他不徇私情,严格守法的一面。此四项与试题的主旨一致。从选项的组合来看,应选A。③句写田延年接见时,他不同众人的做法,此时他非官吏,⑤句写授于他官职,此两句与试题主题无关。若用排除法,第③句明显不合要求,可首先排除BC两项;再结合要求,排除⑤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歼灭难点训练1.C[“听”是“允许”]2.C[“而”连结两个动作,表顺承;A项“以”一作“因”讲,一作“把”讲;B项“之”,一是结构助词,一作动词“往……去”之意;D项“为”一为“是”,一作动词“做”]3.C[“修理”是“治理得好”的意思]4.D[①是他科举情况;⑥是他治理的结果。这两句不是德政措施。]5.D[A历任魏、齐、周、隋四朝;B项“多所损益”是对礼乐祭祀的制度有很多改革,不是“做了很多对统治阶级利益有损的事”;C项还做了临淄刺史]6.(参考)①皇上听说后嘉奖他,下诏把他的事迹传遍天下。②有的大村有几百户人家,却都好像一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