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三字经人之初》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和正确拼写“苟”“教”“择”“处”“杼”“窦”“惰”等字。2.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3.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重点处文字文稿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孟子的有关资料;了解课文中《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古人教子的事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二、初步诵读和感知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学生跟读至少2遍。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三、识字写字1.板书,把生字写在黑板上:“苟”“教”“择”“处”“杼”“窦”“惰”步骤:每写一个字,先出示字形结构,然后给拼音,并让学生跟读。2.写字:(1)要求学生边读边写,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顺序写字。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写字习惯。(2)点名抽查学生,让他们到黑板上写字,纠正不良的写字习惯。四、诵读感悟1.点名一两个孩子试读一下课文。让其他孩子注意他读得对不对,指出读错的音。提醒孩子要注意自己读不好的音。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他们校正自己读音。3.布置学生自由读,要大声阅读课文,把文句读通顺。4.分组分角色朗读,一半读上句,一半读下句。读2遍之后,交替读。要求达到读得快、读得准。5.教师再一次范读,读出感情色彩。五、内容梗概略讲1、第一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初”:开始。“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性”:与生俱来的东西。“习”:后天环境的影响。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先天为性,后天为习。2、第二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苟:如果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六:小结第二课时一、内容梗概略讲1、第三行: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择邻处: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老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断机杼: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这块布就成了一块废材料,孟母又问什么要这样做?(教育孟子做事情要持之以恒。)2、第四行: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师:燕山是人的名字吗?(地名)义方:教子中好的方法。扬:传播小结:无论孟母还是窦禹钧,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选择了很好、很适合、很有效的教子方法,这是在讲哪三个字的含义?(有义方)3、第五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解释后,老师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导体会:家长的过错:实际上是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教育子女,还要选择好的方法。老师的怠惰:实际上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偷懒、不可倦怠。小结:这句话讲了为人父母、老师的一种责任。二,拓展:1、讲“弈秋教棋”的故事。(1)这一故事以弈秋的两个学生学棋的不同效果为正反教材,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2)两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本来接近,但是学习的效果却迥乎不同,为什么?(3)这里所提供的弈秋的故事,只是辅助领悟《人之初》的文章精义,无需在这一典故上做过多引导,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大概,形成整体的生动认识即可。2、“诗歌赏读”,诵读杜甫的《春夜喜雨》。(1)点出:春雨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间飘落,细微得听不到一点响声。这正是家庭教育的特点。(2)范读一下生字。(3)播放这首诗的音频,让学生跟读。(4)让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5)让学生齐读,分角色对读,加深印象,达到背诵的程度。六、总结,布置作业。课后多诵读。三字经《子不学》教案一、教材内容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二、整体把握第2课选取的文段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孩子学习须趁早,否则老大徒伤悲,否则不知义。学习的首要内容是做人,即亲师友、习礼仪,做人的基本点是孝和悌(两个典故是为了说明这点)。小孩子在父教、师严的情况下,应该专心求学。本课旨在让学生树立小发奋读书的观念。三、字句梳理①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子”,指小孩子。“不学”,即不肯读书。“非所宜”,不应如此。“幼”,年少之时。“老”,年老之时。“何为”,是反问句,可以解释为“有什么作为呢?”或“有什么用处呢?”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琢”,雕刻玉石。“器”,指器物。“义”,做人的道理。“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学记》。“君子比德于玉”,美玉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制玉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③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少时”,小时候。“亲”,亲近。“师友”,良师益友。“礼仪”,礼节、仪式。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学习礼貌,懂规矩。如果懂得礼节,一言一行合乎节度,就是一个彬彬君子的样子。④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黄香,东汉湖北安陆人。“九”,九岁。“执”,坚持始终,身体力行。这是一个讲孝顺的故事。黄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曾经担任过尚书令。皇帝赞叹:“天下无双,江夏黄童。”⑤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融”,指孔融,东汉鲁国人。“弟”,即悌,在这里当动词解,意思是弟弟敬爱哥哥,名词当动词用。“长”,兄长。“知”,明白。“宜先知”,应该早早就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能够传诵千百年,关键就在于“谦让”二字。兄弟之间,要“兄友弟恭”,而孔融表现的就是弟恭。(3)全文翻译小孩子不努力学习,是不应该的。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哪能有所作为。玉石不经过打磨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人子弟,正当年少的时候,应该亲近良师益友,学习为人处世的礼仪。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在冬天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尊敬兄长,是从小就应该明白的道理。2.辅助练习⑴神奇汉字“学”字,本作“?”,像双手构木为屋形。后来下面加“子”字,为义符,表示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是学习。老师通过对“学”字字形与字义关系的讲解,告诉学生汉字的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增加学生书写的积极性。⑵日积月累“聪明的孔融”的故事,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是课文“融四岁,能让梨”关于孔融故事的扩展,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这一模块突出了孔融的思维敏捷,聪明机智。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的概念,将孔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可谓机巧。孔融面对陈韪的轻视与刁难,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机智。这一模块可以和课文中的“融四岁,能让梨”一句结合起来讲,最好配以形象生动的图画或视频,以直观的形象加以传授。激发学生的才思潜能,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长期坚持下去。⑶诗歌赏读孟郊的这一首古诗《劝学》比较浅显易懂。它旨在说明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此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强调了学习知识和实践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击石有火一样,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才能获得,人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自然而然地获得。3.思考与练习说明“说一说”模块是围绕“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又列举了庄子、诸葛亮、岳飞等人的劝学格言,鼓励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其中的道理。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可以增进对原文的理解与回忆。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2.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要注意“宜”“琢”“义”“方”“执”“融”“弟”等字。3.了解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故事,初步理解幼年学习知识和重视孝悌的道理。三、教学建议1.在教法上可以参考以下几点:(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诵读课文,了解关于孝悌的两个历史典故。教师还可以添加自己熟悉的故事。(2)导入环节,可以从现在入手,引导学生讲讲自己孝顺父母和对人友善的故事,然后导入。(3)课堂实践环节,可以结合“读一读”模块进行。在诵读和讲述内容结束后,可以安排学生做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加深理解。(4)教学准备方面,教师要找到课文那些故事的相关图片,至少要有课文中相关人物的图片,以辅助教学。另外,如果能够备好相关的动画故事或视频,就更理想。2.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参考以下几点:(1)认读生字本课要特别注意“宜”“琢”“义”“方”“执”“融”“弟”等字。①教师要示范读音,要求学生将不懂的字标出来。②教师对难懂的生字,要给予讲解。课文中“方”“弟”等字和现代汉语的意思差别很大,教师尤其要注意讲解,避免学生误解。(2)诵读感悟教师要通过增加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感知文义。教师的诵读指导很重要,避免单纯机械的模仿。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课文的兴趣。②教师将较难读的词语点出来,进行范读,让学生跟读.③教师在保证识字和诵读的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可以有选择地加以讲解,同时要将“日积月累”“诗歌赏读”模块的内容结合进来。建议以故事的形式重点讲讲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两个故事。(3)课堂实践适当引导,联系生活实际。令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尊敬长辈,善待他人。力图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社会观,懂得一些基本的礼仪。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孝悌的事例,来讲述课文,使学生更生动地理解经典。《三字经》教学设计“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四句。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中这四句。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2、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3、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人类食用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稻子、高粱、豆子、麦子、黄米、谷子”(成为六谷)。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朗诵学过的“三字经”内容。可用个别表演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齐读的方法二、新授感悟1、出示《三字经》中“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两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2、学生自主识字,“菽黍稷”3、老师配乐朗读《三字经》。4、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5、师生共同解释这两句三字经的含义。稻子、高粱、豆子、麦子、黄米、谷子”称为六谷,它们是人类食用的主要粮食作物。6、教师讲故事:六谷的对话。7、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讨论、交流。(1)六谷在我们生活中重要吗?为什么?(2)以后我们该怎样做?教育学生爱护粮食。9、配乐集体齐读10、指导学生背诵三、扩展活动:《三字经》里还有好多关于指导教育学习的内容,老师让你们自己搜集,你们找了没有?谁能把你喜欢的《三字经》内容和大家交流一下。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或者讲其中故事也可以。《三字经教育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引导学生体会含义,熟读成诵,积累语言。2、学生能试着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二、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三、教学难点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四、教学准备《孟母三迁》故事,古筝音乐,课件五、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