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分册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第17课宋朝的建立以其制度创设唐朝实为武将夺权(方镇太重,君弱臣强)一.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二.文官体制——北宋的“防弊”之制军事:①杯酒释兵权②三分兵权(禁军)③更戍法枢密院枢密使文臣以文制武枢密副使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武将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政治:①文官系统(重文轻武)②官、职、差遣分离制③科举制的完善——文官体制的基础1.考试制度的规范化(三级考试,以后成为定制)状元↖殿试←皇帝主持省/会元↖省试/会试←中央主持解元↖乡试(解试)←地方主持2.考试规则的严密话(弥封、誊录等规则使考试更加公平和公正)3.考试内容的实用化(增加策论考试,更能选拔治国之才)※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①游牧民族②擅长骑射,战斗中占有很大优势③吸收汉文化,是个开放的民族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国,史称西夏北↗辽(兄弟)澶渊之盟(1005年)宋↘西夏(君臣西夏为臣)(1044年)二.金与南宋的对峙1115年,女真完颜阿骨打建国,国号大金。1125年,金朝灭辽。1127年,“靖康之变”金灭北宋。南宋→金(君臣南宋为臣)“绍兴和议”(1141年)榷场性质:各政权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的互市贸易的市场管理:官府商品:宋——茶叶、瓷器、丝织品少数民族——马、皮革、药材、盐意义:本意是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但客观上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三.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1206年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大汗国)忽必烈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时期最终完成经济重心的转移最明显的标志是人口转移(南宋居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政治: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开发农业,商品经济→夺回燕云十六州)经济: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大量劳动力②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放江南自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农业突飞猛进,水稻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南方有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和桑蚕业。圩田治田治水。纺织、制瓷和造船。江浙一带出现了独立的私人作坊,称为“机户”。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交子”在北宋出现,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二.宋代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原因:①传统商路受阻②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③统治者重视路线: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岛、印度、波斯、阿拉伯及至非洲。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影响:①宋朝政府获得巨额的财政收入②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③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启示:政治稳定是必要前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外交流是重要因素。统治者重视不可缺少。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宋朝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唐代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一.活字印刷A.发明:北宋毕昇泥活字印刷B.发展:元朝王祯《农书》最早记载了木活字,后来又采用了铜、铅制作的活字C.传播:活字印刷在十三世纪走出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二.火药武器A.发明:古代炼丹家炼制丹药时发明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炼丹家发现硫磺、木炭和硝石按一定比例混合一起加热极易燃烧和爆炸,从而“无意”地发明了火药。B.唐中期制成火药的方向:唐末开始用于军事C.宋元:火器、突火枪、火铳等武器D.外传:13世纪火药随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并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三.指南针战国用于采矿秦用于警卫宋用于航海指南针不光是用来看风水A.战国发明司南B.后人们用磁针指南,制成指南针C.北宋用于航海事业D.南宋向外传播四.《梦溪笔谈》——科技成就总结性著作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出的一本科学著作,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第22课元朝的统一一.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元朝建立1271年南宋灭亡1276年统一全国1279年二.经济发展措施:①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青花瓷工业的发展是元代制瓷业的重要成熟②漕运和海运③商业(元大都的繁荣)三.政治制度中书省(宰相)→大都及周围地(最高行政机关)↓行中书省→全国其他地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由宣政院管理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四.民族关系:民族分化政策等级名称包括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人,当时称“国族”第二等色目人指西夏、吐蕃、畏兀儿等西北各族人,以及中亚、西亚、欧洲人第三等汉人指金统治下的汉人、女真、契丹等族人第四等南人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五.对外交往出身于意大利威尼斯的马可·波罗于1275年到达上都,于1291年完成使命返抵威尼斯。不久完成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第23课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一.明朝的建立和元朝的灭亡1368年应天(南京)朱元璋(明太祖)年号洪武元朝灭亡1368年明军队进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修养生息1.轻徭薄赋(民与土地间矛盾)2.政治清廉(民与官矛盾)3.文化开放(争取士大夫支持)4.科技、国家生产力向上措施1.归耕,并减免徭役和赋税2.实施大规模的移民屯田3.鼓励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4.推行了一些有利于工商业的措施5.重视水利工程影响积极: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为大明王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消极:过分的重视农业,不利于商业发展(抑制了在中国萌生的资本主义)二.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1.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2.加强对地方控制(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2)明朝设产卫特务机构机构,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和对人民的镇压。(3)明政府在地方设三司,分掌地方的行政、司法、军政,三司直接隶属中央。3.锦衣卫和东西厂等特务机构的设立4.注重整顿吏治措施:①高级官员必须接受御史监督②中下级管理有定期考核③严厉惩治贪官作用:使得明朝前期官场比较清廉,但不能根治腐败,秦:三公九卿唐:三省六部元:中书省明:内阁+六部+锦衣卫第24课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一.内外交困的晚明政局1.内忧(1)宦官专政(2)矿监税吏(3)天灾人祸(4)农民起义李自成于1643年建立政权,国号为大顺(均田免粮)。张献忠1644年建立政权,国号大西。2.外患满族首领努尔哈赤1616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继位的皇太极与1636年改国号为清。二.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1644年,明朝灭亡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余部后与明朝宗室建立的南明政权合作抗清。第25课康乾盛世(上)1662-1795年政权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建树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1.顺治: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雏形:八旗制度(最高决策机构)2.康熙:设立南书房(文学侍从)钳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加强皇权,但效果不大3.雍正:设立军机处(1)背景:为处理西北军务,防止机密泄露(2)职能:批答奏章,草拟诏旨,出谋划策等4.乾隆:强化军机处,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特点:①是清所特有的中央机构②位居内阁之上,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③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不过为皇帝御用机关(皇帝私人秘书处)臣:坐→站→跪表明黄泉高度加强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东北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中俄尼布楚条约》2.西北A.康、雍、乾平定蒙古准葛尔部叛乱B.乾隆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路3.西南顺治赐予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称号(班禅额尔德尼)设立金瓶掣签制度的目的:确保转世灵童公平性体现中央权威,维护国家统一(由驻藏大臣监督,其权利高于达赖和班禅)4.东南A.明末,荷兰侵占台湾(统治20余年)B.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C.1684年,康熙设置台湾府三.清朝疆域(p.40)第26课康乾盛世(下)一.社会经济的繁荣江南→经济作物(桑、茶、棉、甘蔗、烟草等)湖南湖北→粮食(番薯、玉米南方双季稻)商业以“盐、当、米、木、布、药材”六行最大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二.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康熙、雍正年间,官方组织学者编成《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为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乾隆时,又选派众多著名学者编成《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大兴文字狱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明清:封闭性一.“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官方)海禁(民间)明太祖时期,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多次下令“片甲不许入海”。朝贡贸易特点:官方控制下有限制的贸易。厚往薄来目的:安抚四夷,张显国威,联系友邦其附带的货物,由贡使携至京师,在制定地点开市数日,国内居民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至于海外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定。经营海上贸易或移民开发海岛,正逐渐成为沿海居民谋生的一种手段,形成武装走私集团。二.民间海外贸易外商经广州、宁波两地市舶司输入商品。月港(输出本国)开放后,成为进出口商品的主要集散地。闽南第一大都会澳门发展为沟通东西方经济的枢纽。随后而来的西班牙人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中转站,开辟了一条东西的新航道。三.从海禁到闭关明海禁----------→开禁(移民走私)(福建、月港出港,广州宁波进港)清海禁-----→开禁-----→闭关(迁海)(设立四海关)(广东十三行)康熙在位中期,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海关。闭关锁国乾隆时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第28课早期的西学东渐魏晋、唐朝→佛教明清→宗教、西方自然、人文科学一.传教士来华背景:(传播天主教)历史原因:东西方历史上有联系,而且西方仰慕东方已久(财富)。时代条件:新航路发现(西→东)建立了路径,殖民地提供了落脚点。直接动因:西欧宗教改革促使天主教大力向东发展。中国因素:明朝后期,政府逐渐放弃海禁政策。利玛窦能够在中国成功传教的原因A.贡献万物,赢得统治者的好感和信任。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八音器,自鸣钟。B.适应中国国情,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他取汉名,穿儒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C.注意打通官场关节,争取地方官员和朝廷的支持。D.以介绍西学,切磋学问的方法广泛结交士大夫。二.西学的传入自然科学数学: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与李之藻合作编译《同文算指》地理:《坤舆万国全图》天文历算:徐光启、李之藻完成《崇祯历书》元以前《授时历》清由汤若望改编水利技术:《泰西水法》机械工程:《远西奇器图说》人文科学哲学:《谈天》、《超性学要》逻辑学:《名理探》艺术:西乐、西画、西洋建筑(意大利环境郎世宁设计圆明园中的西洋建筑与景观)等。早期的“西学东渐”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第四分册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的萌芽与劳动密切相关的工具、设备均为生产资料庄园:劳役地租采邑:层层分封、效忠(中世纪)15世纪欧洲崛起,君主集权制加强文艺复兴在威尼斯最早出现商业萌芽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1.技术的改进2.农业与手工业分离3.商品经济发展(交换)4.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二.资本原始积累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生产力逐渐与生产资料分离。国内:暴力、立法结合——“羊吃人”圈地运动英国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典型途径之一,它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外:开展商业战争,殖民战争、劫掠,奴隶贸易——西班牙、葡萄牙黑奴贸易三.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的标志)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之一。①分工更细②规模大※③工场主不参加劳动④所有工匠与工厂是雇佣关系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一.百年战争的影响民族国家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