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玉琮对比浅析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0级博物馆班刘晓禾320100921001摘要:齐家文化是继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之后发现又一黄河上游地区富有代表性的玉器文化。单就良渚文化与齐家文化而言,其中经科学发掘已出土大量玉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地均发现大量琮形玉制品。此文拟从两者文化的分区、玉料选用、形制差异、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对两者玉琮文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一初步的整理,从而期许为以后深入研究此二者之间的历史联系提供简要的文字基础。关键词: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玉琮;对比齐家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数千年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所知,它是继良渚文化、辽宁红山文化之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又一玉文化代表。在良渚和齐家文化中,又经考古科学的发掘出大量的琮形玉器,二者在分布、形制等各方面存在重要的联系和区别。以下分若干部分将二者进行一个初步的对比整理。(一)关于“玉”和“琮”《说文》①曰:“玉,石之美者”;据《康熙字典》释“玉”,《易·鼎卦·疏》正义曰:“玉者,坚刚而有润者也”,《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轻,温不重,是以君子宝之”。可见,古人很早之前已对“玉”的构成和质地特性有着深刻的了解,并且在后来将温润的玉与“君子之德”结合起来,成为古代社会主流意识的重要组成,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琮,《说文》②:“瑞玉大八寸,似车釭”;《玉篇》:“琮玉八角,象地”;《周礼·春官》注曰:“琮之言宗,八方所宗,故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虚圆,以应无穷,象地之德,故以祭地”;《周礼·冬官·考工记》③:“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为内镇,宗后守之”。从以上古文字的解释可以看出,古人将“琮”视为是宗庙祭祀或者“享天子”的重要礼器,并且对其形制、内涵、特殊名称都有着详细的记载和诠释,这就给我们对“琮”这一奇特而又神秘的玉器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尽管这些记录和解释都是存在于文字已经产生的历史时期,在没有文字记录的齐家和良渚文化期时不一定有着这些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但毕竟历史是从后向前发展的,这些记录至少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对于史前玉器文化研究的范式和思路。(二)关于齐家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分区学术界对于齐家文化具体年代及分期的看法也许会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反映了这一文化从早到晚的整个发展过程,体现了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普遍发展规律。另外,就是学者们在认定的遗址和遗存的内容上则是一致的,这样齐家文化遗存的年代范围无论早、晚或早、中、晚也都包括在内,所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亦都是处在该发展时期范围之内。其中典型的文化遗址主要有④:甘肃省的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大何庄遗址,永靖秦魏家①[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第10页,以下《说文》内容出处均同,不再做注,②同上,第12页,③《考工记译注》,闻人军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第126页,④整理资料来源于谢晓燕:《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中国知网,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12——遗址,渭河支流南河、榜沙河、漳河齐家文化遗址,西汉水流域齐家文化遗址,甘肃临潭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天水师赵村遗址,武山傅家门史前文化遗址,灵台桥村齐家文化遗址,礼辛镇遗址和积石山县新庄坪齐家文化遗址;青海省的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大通县黄家寨墓地,民和县喇家遗址;宁夏的固原店河齐家文化墓葬和固原海家湾齐家文化墓葬。按照上述的大概地理位置,我们可以将齐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齐家文化玉器的遗存分别归入到齐家文化的三个区域中去,按照谢端琚先生“三个地区五个类型”的划分,可列出如下表:表格1①分区范围东部地区甘肃东部及宁夏南部地区,包括泾水、渭水、西汉水上游等流域中部地区甘肃中部地区,包括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流域西部地区甘肃西部地区和青海东部地区,包括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和河西走廊对于良渚文化的分区,因考古发掘的不断发现,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分布时空脉络日渐模糊,继而也诱发出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激烈讨论。但是综合来看,“对于东至上海、南抵钱塘江、西到湖州、北达常州这片中心区域属良诸文化范围均无异议,而对毗邻的浙东宁绍平原、宁镇地区、浙西南山地区及江苏北部的江淮地区则各抒己见”②。黄宣佩先生《良渚文化分布范围的探讨》一文为一题单论之作。文章中详细的讨论了钱塘江以南的宁绍和舟山地区、常州以西的宁镇地区及长江北岸淮河以南地区的文化面貌和类型特征,形成了广大学者目前普遍接受的一个划分标准,将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做出了准确的四至划分,简略的可以归纳为“东至海滨,南达宁绍舟山象山一代,西至镇江,北至长江南岸”③。从上述内容来看,就可以大致的了解这两个文化所存在的空间位置。但是需要关注的是,玉琮作为一种特别而又神秘的礼用重器,先前只在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发现过,若干时间后却又跳过了齐家与良渚文化分布的中间区域而出现在黄河中上游,但是,最重要的是两者文化所出琮形制品却又同属一系。这确实给广大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距离如此之遥,这两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联系的?对于此,杨伯达先生也给出了一个较为宏观的解释,即其提出的“三大玉板(版)”论④。他将中国玉文化宏观的分为“珣玗琪夷玉”、“球琳戎玉”、“瑶琨越玉”三大块。他认为:“三大玉文化有运动、碰撞现象,后二者的碰撞,出现了良16页,①谢端琚:《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第115页,②朔知:《良渚文化的范围———兼论考古学文化共同体》,《南方文物》,1998年第二期,③黄宣佩:《良渚文化分布范围的探讨》,《文物》,1998年第二期,④杨伯达:《中国古代三大玉板(版)块论》,《上海博物馆集刊》,2002年第00期,渚文化与土著玉文化融合的齐家玉文化”①,但是这也仅仅是关于二者之间联系的一个宏观的纲领性叙述,其间必然的联系还需更进一步的考古学证明。(三)齐家文化与良渚文化出土琮形制品对比1、二者文化区内琮形制品出土概况目前发现齐家文化玉器的遗存,大体上分布于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宁夏南部和内蒙古西部也有零星发现。按照《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部分》(第十五卷)和《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浙江部分》(第八卷)的收录和统计,两地经科学发掘出土(不包含市场或民间流通)的琮形制品概况可列下表:表格2②齐家文化出土地点数量现藏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师赵村遗址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1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甘谷县渭水峪1甘肃省定西市团结乡高泉村1甘肃省临洮县1定西市博物馆甘肃省定西市内官营镇清溪村1甘肃省临洮县李家坪1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4静宁县博物馆宁夏自治区西吉县白崖乡1③西吉县钱币博物馆①同上②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第十五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③因此件标本是采集所得,经诸多研究证明,此件玉琮本为素面器,上所绘凤凰纹饰疑为后世所做,暂存疑,笔者注。表格3①注:余杭市反山遗址出土琮形器包括3件琮式玉管;瑶山遗址出土数据也包括3件琮式玉管。①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浙江》,第八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良渚文化出土地点数量现藏单位浙江省海宁市大坟墩遗址1海宁市博物馆浙江省海宁市佘墩庙遗址2浙江省德清县下舍新安桥遗址1浙江省德清县博物馆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建利村戴墓墩遗址1平湖博物馆浙江省桐乡市新地里遗址1桐乡市博物馆浙江省桐乡市姚家山遗址1浙江省余杭市反山墓葬遗址1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海宁市荷叶地遗址3号墓1浙江省余杭市瑶山遗址8浙江省余杭市瑶山遗址12号墓2临平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浙江省余杭市汇观山1浙江省余杭市星桥横山2浙江省余杭市吴家埠1综合上述表格,《中古出土玉器全集》所收录的齐家文化琮形玉器共为12件,良渚文化琮形玉器为33件。虽然数据统计仍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是笔者认为此书所收录两者文化琮形制品更具代表性,一方面择其精品,可避免伪或仿作之疑,另一方面也可结合图版,给对比研究提供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以下从玉材选用、形制特征、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将二者做一简单对比。2、玉材的选用为了从根本上寻求良渚文化玉琮与齐家文化玉琮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对二者玉料来源和选用的整理和分析是相当必要的。首先,关于齐家文化玉石器的玉料来源说法不一。主要的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种,“本地玉料说”。这种观点认为齐家文化的玉料来源主要是甘肃、青海的本地玉,但也有少许新疆和田玉,二者所占比列为7:3;第二种,“新疆玉料说”。这种观点认为甘肃青海毗邻新疆,远古时候就已有互相往来,而齐家文化又处玉石之路的要冲,所以齐家文化玉料来源与新疆的可能性极大;第三种,“三源说”。这种观点保持着一个兼收并蓄的态度,认为齐家文化的玉料来源不仅有上述的新疆玉和本地玉,还有一些杂色、透明度较差、硬度较软的地方玉料。但是不论怎样,齐家文化玉料来源就是非本地即新疆,这也是根据科学考古发掘之后研究所得的不可否认的事实,齐家文化出土玉石器本来就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在齐家文化圈内的甘肃临夏到榆中境内的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绿色、青色、豆青色玉材以及属蛇纹石的鸾鸯玉等”①。太湖流域拥有悠久的玉文化传统,从马家浜文化开始经崧泽文化发展到良渚文化,终于迎来了玉文化的高度繁荣,良渚文化以其独特的玉文化引人注目,而玉琮又是良渚玉器中最具形体创意和体量最大的器物。“根据经过矿物学鉴定的标本来看,良诸文化玉踪一般属透闪石一阳起石系列的软玉”②,“同时蛇纹石、叶蜡石、萤石、绿松石、玛瑙等似玉美石也占有少量的份额”③。而良诸古玉的玉色主要有鸡骨白、赭褐色和湖绿色。鸡骨白玉主要出土于浙江北部地区,储褐色玉多见于宁镇地区,湖绿色透明绿玉大多出土于上海和苏南地区。此外,再结合不断进行的考古发掘,良渚文化区内接连发现大量的可能为制玉作坊的遗址,“学术界已经普遍接受良诸玉料产于本地区的天目山脉、宜潥山脉和茅山山脉个别山体中的观点”④。综合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齐家文化玉料来源大部为本地的地方玉料,其中也夹杂着来自新疆的和田玉料,而良渚文化区内按照目前的发掘情况证明和前人研究所得,都可以确认为玉料来自于本地,基本上可以排除外来玉料夹杂其中的的可能性,若有其他特殊情况,还有①转述自谢晓燕:《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一文,原话出自雷从云赴香港讲学的专题演讲稿《认识齐家文化玉器》,②薛琳:《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研究》,中国知网,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论文,2008年5月,第12页,③同上,第13页,④同上,第14页,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学证明。3、形制特征的区别和联系根据《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所收录的齐家文化和良渚文化琮形玉制品标本,可将其简略的分为两种,即素面类和纹饰类。顾名思义,素面类就如天水师赵村遗址出土的浅黄绿色玉琮,造型较小,方边圆孔,不慎规则,表面无任何纹饰。而纹饰类就是表面存在线刻图案、凹凸槽或刻划弦纹。如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建利村戴墓墩遗址出土玉琮,内圆外方,以四角为中轴,雕刻一节简化神徽,抛光精细,并且上部还有刻划弦纹,玉质也是翠绿欲滴,晶莹润泽;还有甘肃省静宁县治平乡后柳沟村出土青色玉琮,它的加工工艺就是在器体转角处刻划十三节凹槽,并被打磨的相当精致。以下按照分类做一简单对比。(1)素面类素面类玉琮,多见于齐家文化,而少见于良渚文化。在《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所收标本中,齐家文化玉琮共11件,而素面器多达9件,其中类型各异,按照王裕昌先生仔细的研究,以形体特征又可分为除纹饰类的其余八种,分别是“高体长射式”、“矮体短射式”、“矮体短射式”、“方体长射式”、“短体长射式”、“方体无射式”、“圆体短射式”、“圆体短射式”①。而良渚文化中,玉琮基本不见素面器,多为线刻神人兽面纹、简化神徽或者神徽和刻画凹槽(瓦棱纹)、弦纹等相结合,并且普遍有分节刻划的现象,制作上明显比齐家文化玉琮要精致精细。(2)纹饰类纹饰类玉琮在齐家文化中当以静宁县治平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