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背山森林公园植被改造总体方案一、龙背山森林资源现状分析1自然概况宜兴市地处江苏省南端与浙、皖二省交界,又是沪、宁、杭三角中心。位于东经119°31′-120°03′,北纬31°07′-31°37′之间。东西最长距离约49.8km,南北最长距离约54.2km,总面积1758km2。东濒太湖,西邻溧阳,南交浙江长兴,北接武进,西北、西南分别与金坛的安徽广德毗连。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丘陵山区,占总面积的40%,北部为平原区,占总面积的38%,东部为太湖渎区,占总面积的3.51%,西部为低洼圩区,占总面积的18.48%。宜兴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雨热同期,自然条件好,为丰富的植物种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龙背山位于宜兴市城南,自然景观优美,生态环境极佳,宜兴市委、市政府将其规划建设成龙背山森林公园,一期总用地面积达550公顷。园内高达9层的文峰塔,是宜兴耕读传家、文化教育繁盛的象征,也是目前宜兴城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教育科技馆,将全面展示宜兴籍的17名两院院士和2000多名宜兴籍教授的风采。状元楼、艺术馆,可以使人充分了解宜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2龙背山森林植被现状龙背山地处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其地带性植被应为具有过渡性2质的常绿阔叶林。但由于受人工干扰,现有森林植被大部分是人工林,少数为天然次生林。主要的植被类型有:(1)针叶林:面积约占森林公园林分面积的1/3。主要是由杉木、马尾松等组成,具有一定的森林景观,但仍有大部分林分生长较差,需要进行改造。(2)针阔混交林:也是森林公园现有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之一,分布面积较广。树种主要由杉木、马尾松、枫杨、朴树、刺槐等组成,属于林相较好的林分类型,通过适当改造即可形成较好的森林景观。(3)阔叶林:是现有植被中生长发育较好的林分类型之一。主要是由壳斗科、榆科、豆科等树种组成。(4)杂灌木林:林分较低矮混杂,没有明显的优势种,急需进行林分改造。(5)竹林:主要以毛竹为主,成片分布。林内灌草稀疏,结构简单,种类组成单纯,无其它树种侵入,林下偶有枸杞(Lyciumchinense)、龙葵(Solanumnigrum)、菝葜(Smilaxchina)、石蒜等植物出现。(6)茶园、果园:主要有分布在公园西北部水面附近的茶园,及2号谷地周围的果园。(7)景观林及专类植物园:经过一期工程建设,建成了桂茶园、杜鹃园、月季园等专类植物园及部分道路景观林及游赏景观林。3龙背山森林植被存在的主要问题(1)树种单一,群落稳定性差整个森林公园除少量保存较好的落叶阔叶林外,较大比例的为杉木、3马尾松等人工林,这些人工林树种单一,群落稳定性较差。(2)结构简单,群落景观单调森林群落结构简单,缺乏层次和变化,视觉效果差,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另外,有些地段的植被处于比较严重的退化程度。(3)森林病虫害危害严重由单一树种马尾松、杉木组成的森林群落稳定性差,容易遭受病虫害的威胁,给护林防火和森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不及时进行林相改造,其危害将是致命的。4二、林相改造的指导思想、原则、基本思路和主要依据1规划指导思想(1)自然与人工相结合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在保持部分现有林分的基础上,结合景观需要进行林相改造,建立人工景观林,达到人工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构建稳定的森林植物群落,提高森林质量,达到最佳的生态价值和美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需求和文化需求。(2)科普与休闲相结合根据城市森林公园的特点,在植被改造过程中,增加树木的多样性,建立不同森林功能区(如生态保育林区、景观风景林、田园风光经济林等),丰富森林景观。(3)改造与恢复相结合在林相改造过程中,应以现有植被为基础,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保持当地地带性森林群落特征的同时,增加物种的多样性。在林相改造、植物配置上充分体现宜兴地方特色和城市森林公园的景观需求。2规划原则(1)整体性把龙背山林相改造与整个森林公园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与周围景点的匹配,充分发挥森林景观要整个森林公园中的主体作用。(2)科学性5调整龙背山的森林植物群落结构,构建稳定的地带性森林植物群落,在此过程中,必须遵循植被生态学的植被分布、分区理论和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在树种选择过程中尽量做到适地适树,以当地的乡土树种及地带性植物群落的建群种作为首选树种,适当引进有价值的外来树种,形成既符合自然规律,又有丰富的植被种类的森林景观。同时要考虑不同山体的特殊立地条件,选择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3)特色性由于本规划为城市森林公园林相改造,因此必须考虑城市居民休闲的需要,突出宜兴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地方特色。(4)有序性林相改造必须以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植被为前提,整体美化要以自然演替为主,人工促进为辅。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现有植被特点,坚持全面规划,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力戒改造过程中的暂时性破坏,以免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5)可操作性高标准、高起点规划,重点和一般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近期和远期相结合,分阶段实施,做到经济、实用、可行,保证林相改造规划的可操作性。3规划基本思路点(绿核):围绕森林公园的现有景点,对景点周边林分进行改造,形成各具特色的植被景观。6线(绿带):在园内公路两侧建设景观林带,丰富树木种类,形成乔灌草立体配植的绿色通道。面(绿网):整个山体的植被改造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不同立地区的环境特征,形成不同的植被功能区(如生态保育林、景观风景林、田园风光经济林、道路景观林等)体(绿核):以整个龙背山森林公园为整体,以林相改造和植被恢复为重点,根据不同立地类型进行全方位的森林景观改造。4规划的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龙背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3)《宜兴县志》;(4)《江苏森林》;(5)《造林调查规划设计规程》;(6)《造林技术规程》;(7)《森林抚育规程》;(8)《绿色江苏现代林业工程总体规划》。7三、总体目标和功能分区1总体目标以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美学的有关理论为指导,以龙背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依据,以龙背山的自然地理条件、植被现状和历史文化特点为基础,采用点(绿核)、线(绿带)、面(绿网)、体(绿谷)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在综合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社会要素的前提下,进行不同的功能分区,合理调整森林群落结构,形成区域特色显著、生态功能完善、森林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体现出“春花烂漫、夏日浓荫、秋日如染、冬季苍翠”的四季森林景观。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需求和文化需求。2功能分区森林功能分区是在现有植被、环境条件的基础上,依据森林公园的功能需求、主要适宜利用方向及空间结构状态,将整个森林公园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森林公园四周的林分划分为生态保育林。这部分森林主要以现有植被为主,进行适当抚育间伐和补植,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依据现有林分条件的不同,分别形成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和竹林等不同森林类型。大门入口、主干道周边、主要景点周围及1、2号谷地之间的重点地带,通过人为改造构成不同风格的景观风景林,主要包括游赏风景林、春景风景林、夏景风景林、秋景风景林、冬景风景林、休闲风景林(森林沐浴区)、文化风景林、科普风景林、湿地风景林。8现有的茶园、果园适当改造后形成田园风光经济林。对园区主干道进行道路绿化形成道路风景林。龙背山森林公园森林功能分区如下:各功能区的具体位置及在森林公园中的布局参见功能分区图。龙背山森林公园森林功能分区生态保育林景观风景林田园风光经济林道路风景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游赏风景林春景风景林夏景风景林冬景风景林秋景风景林休闲风景林文化风景林科普风景林湿地风景林观光茶园观光果园竹林9四、具体林相改造方案林相改造是在现有的人工、半自然或其它退化植物群落的基础上,在不破坏现有环境条件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人为促进措施,借助自然演替的“天然力量”,使这些退化植被类型尽快恢复为顶极的天然森林,以建立稳定的、具有最大生态功能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某些特殊地段,在不违反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也可人为引入一些目标树种,构建一些既具有较大生态功能,同时又能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近自然林分,如景观风景林、道路风景林等。龙背山地处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其地带性植被为常绿与落叶阔叶林混交林。但由于受人为干扰比较大,现有林分中除少量保存较好的以榆科和壳斗科为建群种落叶阔叶林外,大面积存在的是杉木、马尾松、毛竹等人工林。针对现有植被特点,结合不同区域的地形、土壤等环境条件,考虑与森林公园周边景区的协调,现将不同功能区的具体林相改造方案规划如下:1生态保育林(1)植被现状分析:生态保育林主要分布在森林公园周边地带,总面积208公顷。现有林分包括以杉木、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杉木、马尾松、朴树、构树等构成的针阔混交林;朴树、刺槐、枫杨等构成的阔叶混交林;以构树、胡枝子、接骨木为主的杂灌木林;以毛竹为主的竹林等。林相参差不齐,需进行大面积的改造。(2)改造目标:大面积改造,大力增加造林树种,丰富植被群落,增加林相的季相、层次,提高绿量,形成丰实的林冠线、林缘线,为整个森林公园各景区、景点提供一个浓郁、优美的背景森林景观。(3)改造措施:10以现有森林植物群落为基础,以抚育间伐和适当补植为主要手段。通过林相改造,形成各具特色的森林景观。根据现有林分状况、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可分别采取如下不同措施:①皆伐改造,重新造林。主要是对无培育前途的残次林或因树种不符合景观需求的林分,采取全部或局部皆伐后重新造林;②对于以原有林木为目的树种的疏林,进行补植,提高林分密度;③对于经营粗放,林相较差的林分通过强度间伐,引进适宜树种形成新的森林景观;④对林相杂乱,疏密不均,林龄相差悬殊的复层林和遭受自然灾害的林分,伐除生长衰退、受灾严重的林木后视林分状况进行补植改造。针叶林:(1)资源现状:分别保留位于森林公园的东北部和西北部两片较好的以杉木为主的针叶林,面积约28公顷。(2)改造目标:以杉木为主体的常绿针叶林景观。(3)改造措施:通过对杉木林进行抚育间伐,伐除杉木下部枝条,使游人能观赏到林分较深处或更远的景观。通过抚育整枝后,林内光照可大为提高,为林下植被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现有林分的生长发育,保持现有林分的基本景观特征。针阔混交林:(1)资源现状:分别位于森林公园的东北部和西北部,邻近两片针叶林。面积约44公顷。现有植被主要为由部分杉木林及杉木、马尾松与阔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2)改造目标:对现有林分进行改造,形成针阔混交林景观。(3)改造措施:对现有的杉木林进行块状皆伐,然后补植枫香、银杏、无患子、栾树、乌桕等树种,组成针阔混交林;对于现有的马尾松与阔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由于马尾松遭受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严重,应逐步伐除后补植一些色叶、花果和芳香类树种,进行重点改造。按照适11地适树的原则,选择香樟、枫香、白玉兰等形成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1)资源现状:位于森林公园的南端,面积约23公顷。现有植被主要为由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及马尾松与阔叶树种组成的混交林构成。林相尚可,通常进行局部改造。(2)改造目标:通过改造形成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3)改造措施:通过局部改造形成如下几种森林景观a、女贞、朴树、刺槐混交林:在现有的以朴树、刺槐为主的落叶阔叶林的基础上,伐除生长较差的非目的树种,补植常绿树种女贞而形成。b、红果冬青、乌桕、枫香混交林:对现有生长较差的林分进行全面改造而成。所有树种均采用随机配置。以枫香成片林为基调,红果冬青、乌桕、采用随机点缀方式。c、杜英、榉树、银杏混交林:对现有生长较差的林分进行全面改造而成。所有树种均采用随机配置。以银杏成片林为基调,杜英、榉树采用随机点缀方式。落叶阔叶混交林:(1)资源现状:主要分布在森林公园东南角及西南部,面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