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商鞅变法春秋: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5—前221年1、经济: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商品经济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宗法分封制崩溃3、思想:百家争鸣一、原因1、必要性(1)诸国变法、提供经验(2)秦国落后、富国强兵2、可能性求贤--商鞅入秦--扫清障碍论战权贵,扫清障碍。南门徙木,取信于民。说服秦王,获得支持。商鞅入秦,尽显才华二、措施1、军事(1)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2)严格户籍制度,实行什伍制度1、废世卿世禄制,设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2、严肃军纪3、严格户籍制度,建立什伍制度2、经济(1)奖励耕织,重农抑商(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3)统一度量衡3、政治: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制度;秦律4、文化:焚烧诗书5、生活:移风易俗你认为商鞅商鞅被残酷地车裂而死的原因是什么?(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2)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支持者。(1)顺应了历史潮流。(2)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四、评价1、性质:地主阶级改革、社会转型改革2、进步性(1)经济: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地主经济实力增强(2)政治:打击旧贵族、增强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加强中央集权(3)军事:增强战斗力,在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4)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3、局限性(1)法律严苛,轻视教化,造成暴政(2)摧残文化学以致用: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次年,称帝,为道武帝。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2、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3、社会发展落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4、冯太后、孝文帝决心改革二、主要内容1、经济(1)均田制①条件:大量无主荒地②内容:按人口分配土地;农民交租、服役③意义性质:土地国有制作用:抑制兼并、增加收入、巩固统治经济恢复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农业化、民族融合为隋唐提供制度借鉴(北魏至武则天时期)(2)租调制均田制与赋役制密切联系。均田令公布后,北魏又制定了新的租调制。均田农户除丁男负担征戍、杂役外(调),一夫一妇出帛或出布一匹,粟二石(租)。这一制度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3)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年,魏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选择本乡“强谨”的人充当。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二、主要内容1、经济(1)均田制(2)租调制2、政治(1)三长制(2)整顿吏治:俸禄制、考核制(3)迁都洛阳3、移风易俗①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与汉人通婚②废鲜卑旧制,行汉制改革的实质:经济农业化、制度封建化、思想儒学化、生活方式汉化、社会进程封建化三、意义1、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社会转型全面改革2、作用(1)经济上,农业化、恢复发展、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2)政治上,封建化,巩固统治、缓和矛盾(3)民族上,汉化、加速大融合(4)思想上,儒学化(4)长远上,为隋唐统一繁荣奠定基础启示:1、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2、改革需顺应潮流,适应生产力发展。3、改革措施须全面、得当,有持续性。4、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的精髓。认为孝文帝改革忽略北方边境地区;忽略军事上的改革;不加扬弃全盘汉化,忽视本民族文化支持第二种观点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从历史的进程来看,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北宋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经验教训。王安石的个人品质和经历对变法有何影响?①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②担任地方官期间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的积累;③为人刚正,意志坚强,提出“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一、历史背景1、“三冗”和“两积”导致社会危机(必要性)2、“庆历新政”提供了经验教训3、王安石个人品质和经验可能性4、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推行变法。二、变法的内容1、富国(理财措施)措施内容作用均输法政府协调供求关系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募役法政府出钱雇人服役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按土地等级收税哪些措施争议最大?青苗法每年春夏两季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农民按20%-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这就使农民在耕种、收获季节不至缺乏种子和粮食,又可以免受高利贷盘剥。(农户以前在青黄不接时,向地主、富户借高利贷,利息高的为本金的一倍)你对青苗法有什么看法?积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收入,保证农业生产,打击高利贷盘剥。局限: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导致百姓负担更加沉重。募役法又称免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作用:保证农业生产,但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大官僚、大地主由于免役特权收到限制,强烈反对新法。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措施内容作用和主要成效省兵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3、取士之法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措施内容作用改革科举改革考试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发展了教育,使有真才实学的新进之士取代了反对改革的旧官。选官制度批评“恩荫”,择优录用三、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主要: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阻力大)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③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引起民间不满。④推行新法操之过急。⑤变法后期宋神宗的妥协动摇和去世,保守派重新得势。改革启示类题目思路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3、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4、从改革失败的原因看: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行动要坚决彻底;要处理好改革派内部及改革派与守旧派间的关系。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3)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1)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2)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3)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1.判断表态立场鲜明2.论从史出史论结合3.表述条理逻辑性强北宋王安石变法背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庆历新政的教训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王安石的个人品质和经历内容富国之法—理财强兵之法—整顿军队(省兵、强兵)取士之法—科举、选官失败原因评价:积极、局限俄国农奴制改革克里木战争关于这场战争,恩格斯精辟地论述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民族进行的绝望的搏斗。”问题:为什么说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的一场绝望的搏斗?这场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哪些问题?引发哪些结果?(1)社会制度和经济水平的落后俄国无获胜希望。(2)经济、军事落后,落后的根源在腐朽的农奴制。(3)国际地位下降;加剧社会危机,农民起义不断。农奴制的建立及特点: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俄国当时资本家的主要烦恼:劳动力少,市场狭窄,技术薄弱,社会环境不稳定知识分子废除农奴制,推翻沙皇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十二月党人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一、原因1、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2、沙俄:专制、落后(1)军事:克里米亚战争战败(2)经济: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3)政治:沙皇专制统治,矛盾尖锐(4)思想:十二月党人、知识分子群体(5)沙皇——维护专制统治二、措施1、经济:“二一九法令”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1)内容:人身自由、赎买份地、受村社管理(2)评价①进步性: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农业发展②局限性:不彻底性:受村社控制;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掠夺性:高价赎买份地,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欺骗性:改革后土地更少,为生计重新受盘剥二、措施1、经济:“二一九法令”2、政治(1)司法改革:条文、程序、法院——法律意识、民主气息(2)地立自治:农村自治局、城市杜马——资产阶级占主导、没有改变专制政体3、军事、教育(近代化)三、评价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2、进步性——转折点、近代化(1)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2)政治:出现民主化气息(3)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4)军事、教育近代化3、局限性农奴制残余、贵族土地所有制、沙皇专制1861年改革是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一、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二、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三、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归纳:俄国历史上的主要变革1689年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农奴制改革1905年革命1906年斯托雷平改革1917年二月革命1917年十月革命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建设二战后三次改革(赫-勃-戈)1991年苏联解体艰巨、曲折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课程标准:(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日本的简介:19世纪中期:面临沦为殖民地19世纪末:侵略扩张二战后:议会内阁制国家前1世纪:小国林立4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