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高二政治期中试题第一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1.“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这是歌曲《童年》中的两个问题。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我们每个人都会这样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哲学()A.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B.可以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C.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D.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2.不研究哲学而高谈哲学,就“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透进它们的头脑。”这说明哲学是需要系统学习的,因为()A.哲学观点可以自发形成B.人们头脑中的世界观就是哲学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4.下列对哲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5.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在”。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化学元素的7.变化是有规则的,其中的放射性元素尽管变幻无常,但也是有规律的,元素的序号越大,它的半衰期就越短。这说明()A.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B.人们可以认识和创造规律C.世界的本原是意识D.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8.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凡尔纳在其小说中描述很多的科学幻想称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法尔那的语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②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④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9.人们见到五颜六色的水果时,都想知道各种水果的味道,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亲口尝一下。这告诉我们()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C、真理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0.毁誉参半的《赤壁》上映后,有人批评影片处处软伤、导演缺乏历史内涵,但也有人对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种现象表明了()A.真理具有客观性B.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C.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D.由于立场和观点等不同,人们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11.一般而言,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但在特殊条件下这个定理并不成立:在球形凹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可见:()A、世界上没有真理B、所有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真理是不需要检验的12.历时10年的全球“海洋生物普查”项目结果显示,海洋世界比想象中更为精彩。通过这次普查,我们了解了更多的海洋生物物种,但仍有很多海洋生物物种我们对其知之甚少,有待以后深入考察。这说明()A.人类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B.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C.真理是正确的认识,是不需要发展的D.人类完全不可能认识世界13.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这说明了()A.物质是运动的B.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近年来全球有数十亿蜂群死亡,严重威胁到农作物的收成。研究发现,导致蜂群大量死亡的原因很多,其中为增产而滥用杀虫剂是主要原因。据此回答14~15题。14.从联系的观点看,上述事例表明①事物的联系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人的实践活动不能改变事物原有的联系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④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要以尊重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前提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5.使用杀虫剂本来是为了农作物增产,结果却事与愿违。这说明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真理包含着谬误的成分B.认识具有反复性,是不断推翻已有真理的运动过程C.片面认识指导的实践,缺乏直接现实性D.离开正确认识的指导,实践的目的将无法实现16.“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从哲学上看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认为物质是客观精神派生的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否认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观17.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三分本事七分胆”。现代流行语:“爱拼才会赢”。正是靠这股劲,很多人走上了成功之路。这些话强调了()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B.精神不是万能的C.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做工作能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D.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18.《菜根潭》里有一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心态可以决定一切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C.事物是不可认识的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19.齐白石有一句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画虾腿,最初如实地画十对,后来改为八对、六对,最后变为五对时方觉得更为传神。这一过程,从科学实证的角度看,是越来越不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则越来越像。齐白石画虾表明()A.科学比艺术更加深刻地反映客观世界B.艺术比科学更加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C.艺术追求美,但与科学一样都包含真理性认识D.艺术反映事物的外在联系,不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20.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1.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客观物质性B.无限上升性C.主观能动性D.相对稳定性22.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而是要改造自然B.人不仅要尊重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23.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段论述表明()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物质是运动的载体C.世界上没有静止的事物D.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2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说:“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这一感悟表明()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5.据报道,为了坐上教室里“人气宠儿的最佳风水方位”,河南商丘市一名14岁的中学生在网上占卜后,缠着老师给自己调换座位,理由是这样能提高自己日益下降的学习成绩。这种思想()。A.否认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B.否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C.没有把握事物的整体联系D.没有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哲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根本的东西。回答26、27题。26.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以往哲学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是()。①黑格尔的唯物主义②达尔文的进化论③黑格尔的辩证法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7.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哲学,其基本特征是()。①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②实现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④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A.②④B.①②C.③④D.①③28.科学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发现是利用日全食的机会获得的。最著名的例子是1919年的一次日全食,它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英国天文学家艾丁顿的观测结果与爱因斯坦事先计算的结果十分吻合,从此相对论得到世人的承认。这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9.一位速滑高手说:“一般情况下,速滑转弯倾斜角在45度到60度之间为最佳,这样滑跑起来更省力更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上的“弯道”超越,也不是蛮跑,同样要讲方法、重技巧。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C.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D.在实践中人们总是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方法30.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第二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3大题,31题12分,32题16分,33题12分,合计40分。)31.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区域发展一直是中央和地方重视的问题。为解决安徽沿江中心城市规模偏小,行政区规模差距较大,且划江而治,水系特别是巢湖的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四县行政区划进行相应调整,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将有利于加强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全面提升皖江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培育引领安徽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统筹安排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说明安徽省在行政区整合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2分)32.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我国国内产业转移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向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转移;二是在同一区域内,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三是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推动国内产业转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要结合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科学规划国内产业转移。东中西部地区应根据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其产业地位和分工关系,实现东中西部产业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和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要大力采取市场化方式推进国内产业转移。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论知识,简要分析说明如何推进我国产业有序转移?(16分)33.2011年9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时指出,我们将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三者的关系,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