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会考地理知识汇总第页共34页1高一地理复习提纲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层次河外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系地球银河系地月系太阳系月球其他行星系一、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太阳系(1)主要行星: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八大行星的公转特点: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3)八大行星的分类①划分依据:距日远近、体积和质量。②类型: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类,其中地球属于类地行星。2、地球的普遍性:与其他行星相比,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没有特殊性。二、存在生命的行星1、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2、有生命存在的原因(1)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①稳定的太阳光照。②安全的行星运行轨道。(2)良好的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②体积、质量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③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产生的水汽逸出、凝结,形成降水并汇集地表,形成原始海洋。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概况: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2、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亏损的质量转化为能量。(3)意义①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直接或间接能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太阳大气层从外向里分为日冕、色球和光球层。2、太阳活动(1)概念及类型: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主要类型有黑子和耀斑。其比较如下表:高二会考地理知识汇总第页共34页2类型位置现象周期意义黑子光球层暗黑斑点11年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耀斑色球层增亮斑块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电离层: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波通信受到影响。②对地球磁场:扰乱地球磁场,出项“磁暴”现象,导致罗盘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产生极光:在两极地区产生。④自然灾害:许多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运动形式: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有自转和公转。2、运动特点运动形式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地轴的空间位置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速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大约为15°/小时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平均角速度为1°/天近日点时速度较快;远日点时速度较慢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轨道平面赤道面黄道面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形特殊性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近,在1月初经过远日点距离太阳最远,在7月初经过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交角,目前度数是23°26'。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产生原因: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间内可看做不变。(2)位置:冬至日位于南回归线;春、秋分位于赤道;夏至日位于北回归线。(3)周期:一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高二会考地理知识汇总第页共34页3三、昼夜交替和时差1、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②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③地球不停地自转。(2)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2、地方时与区时(1)地方时①产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线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②划分: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2)时区与区时:全球共有24个时区,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每向东一个时区,区时就加一个小时。(3)国际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了避免时间的混乱,国际上大致以180°经线为基础划定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产生原因:地球的自转运动。2、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3、偏移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没有偏转。4、表现最为明显的物质:气流和水流。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南半球极地四周北半球夏至日在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北半球冬至日在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春分日秋分日在赤道昼夜等长(昼夜平分)昼夜等长(昼夜平分)昼夜等长(昼夜平分)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在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四周极昼南极四周极夜秋分日至春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在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四周极夜南极四周极昼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①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②冬至日:与夏至日相反。高二会考地理知识汇总第页共34页4③春、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八:四季更替和五带1、四季更替(1)天文含义上的划分: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2)气候上的划分:北半球许多温带国家把3、4、5月划分为春季,6、7、8月划分为夏季,9、10、11月划分为秋季,12、1、2月划分为冬季。2、五带的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2)温带:南温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之间,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北温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之间,无太阳直射,无极昼、极夜现象。(3)寒带: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无太阳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北寒带: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无太阳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补充1: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补充2: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补充3:区时,地方时的计算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高二会考地理知识汇总第页共34页5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热源: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过程(1)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穿过大气,到达地面。(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3)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3、影响(1)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影响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2、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大气水平运动受力分析(1)图中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特征是垂直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图中B是摩擦力,其作用是使风速降低。(3)图中C是地转偏向力,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垂直。2、力的作用效果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统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平均状态。(2)成因: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使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驱使大气不断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2、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1)形成因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2)分布:(3)季节移动规律①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②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成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加上海陆相间分布,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2、分布:高二会考地理知识汇总第页共34页6(1)夏季:亚欧大陆上的副热带高气压被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上称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上称亚速尔高压,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2)冬季:亚欧大陆上的副极地低气压被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北太平洋上称阿留申低压,北大西洋上称冰岛低压,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影响机理: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平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和形成。2、影响:(1)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2)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3)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3、其他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1、气团(1)定义: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2)分类:A为冷空气,B为暖空气。2、锋面系统(1)组成锋面: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形成的倾斜的交界面,自地面到高空向冷气团一侧倾斜。锋线:锋面与地面的交界线。锋:锋面与锋线的统称。(2)分类①依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不同。②类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它常会带来云、雨雪、大风天气。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它常会形成连续性的降水或雾。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常会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1、基本的气压类型(1)低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升高。(2)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减小。(3)低压槽:由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