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产生原因:①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②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社会动荡,、各诸侯国政治改革以求兼并得胜;“士”阶层出现且地位不断提高,他们到处游说,传播思想文化。③思想文化上: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自提出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宣扬自己的主张;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3)百家争鸣的重要意义:①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②繁荣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对中国后来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突出儒、道、法的影响)。派别代表主张影响儒家孔子“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正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孟子“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性善说”;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建立政治学说“仁政”,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性恶论”;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舟水之说。建立中国传统的“外儒内发”的治国模式;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法家的集大成者;思想适应中央集权政体需要,法儒结合,成为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家老子“道”是万物本源,否定“天命论”;朴素辩证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齐物”;“消遥”;天与人“不相胜”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俭”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①原因: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②产生: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③主要思想:A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B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D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突出表现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①原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②过程:A罢黜百家,倡导儒学B太学出现: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③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④影响:消极: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积极: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管理,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3、宋明理学1)、背景:①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传播,儒学面临危机②隋唐,“三教合归儒”,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③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2)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3)主要内容程朱理学: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①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4)历史作用:①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②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加强2)、李贽进步思想: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政治思想:①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②肯定追求物质享受的合理性,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③主张男女平等3)、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知识简表经历共同主张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作用处于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激烈动荡的年代,参加过抗清斗争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进步思想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主张“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博学于文,行已有耻”,反对空疏浮泛的学风,学以致用主张物质第一性,是杰出的唯物思想家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4)、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是怎样改造和发展儒学思想的?他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具体表现是:①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②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他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③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2010广东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5、C王阳明主张“心即理也”,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突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诗歌后半句嘲笑以前从外头入手的求理方法。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1、科技成就1)古代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A天文学:①天象观测:日食、彗星、哈雷彗星和太阳黑子的记录,领先世界。②天文著作:《甘石星经》我国最早,书中的《石氏星表》世界上最早③天体测量:a.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的见解(早1000多年),地动仪。b.僧一行黄道游仪(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制成水运浑象仪。c.郭守敬简仪”,测定的黄赤道交角,编《授时历》B数学:①春秋——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②春秋战国——筹算计算法③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④东汉——《九章算术》标志实用数学体系的形成。⑤魏晋南北朝——圆周率(刘徽,割圆术;祖冲之精确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C医药学:中医学——①远古时期针灸疗法②战国医学分科③扁鹊四诊法(望、闻、问、切)④《黄帝内径》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⑥华佗五禽戏麻沸散。中药学——①《唐本草》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②孙思邈《千金方》③李时珍《本草纲目》伟大科学著作。D农学:①农业技术——混合选择法(选种)、人工杂交②农学著作——a.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b.元代《农桑辑要》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c.元代王祯《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4/5。d.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并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型,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2)四大发明A造纸术①纸出现前:布帛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4世纪传朝鲜等、8世纪中亚、12世纪欧洲。④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B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金刚经》。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③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④加速文明进程,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C火药①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孙思邈《丹经》②唐末用于战争③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④加速西方封建骑士阶层的衰落D指南针①战国司南②北宋指南针发明,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西欧。④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1)汉字演变:①起源新石器陶器上的刻画符号②成熟商代甲骨文、商周“金文”③统一秦统一文字:小篆、“隶书”④理论东汉许慎“六书”:象声、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2)书法:朝代时代风貌书法名家艺术特色魏晋南北朝社会危机、士人群体、文具王羲之虚玄灵动隋唐盛世气象张旭、怀素狂放不羁颜真卿、柳公权注重规范法度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多样宋四家、赵佶追求个性、有意无法明代社会平民化、世俗化祝枝山、文徵明强调个性化3)中国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①起源:新石器时代;地面、岩壁、陶器上画;粗犷、浪漫;原始集体生活②战国时期的发展:毛笔;人物肖像;绢帛;《人物龙凤图》;从萌芽走向成熟③秦汉:帛画、画像石、画像砖;珍禽异兽、神仙魔怪;神秘、古拙;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④魏晋南北朝:士大夫画家活跃;“以形写神”;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⑤隋唐:隋展子虔《游春图》(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阎立本《步辇图》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壁画⑥宋到明清:文人画的发展宋代: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更加注重意境明清: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⑦民俗画的发展宋代: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市井生活;写实;《清明上河图》张择端明清:小说、戏剧迅速发展;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4)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①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③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3、文学成就(1)诗歌先秦:诗经——现实主义;楚辞——浪漫主义汉赋:司马相如《凤求凰》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元散曲:马致远(2)小说:唐传奇:《莺莺传》宋话本:《碾玉观音》明清小说: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1)戏剧演变过程①起源:原始社会傩戏②发展:宋代南戏③成熟:元代杂剧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高峰④鼎盛:明清京剧2)京剧的形成发展:①形成:乾隆80寿辰,“四大徽班”进京,道光年间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剧汉剧互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京剧。②繁荣:清同治、光绪年间,第一个繁盛期。③地位:不仅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类艺术的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专题三人文主义精神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智者学派(前5世纪中叶相当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开始)(1)背景: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高峰、平民地位的提高、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2)实质:一场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3)关注的问题:与人类自身更加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4)特点: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言辞和结论大胆而惊世骇俗;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尖锐地批判传统,敢于创新。(5)基本思想:①内容: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