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试题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据此回答1—2题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的是()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D、黄山的自然风光2、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之所以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是因为()A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B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C精神文化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D文化是人们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张明敏的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割舍不断的感情。上述歌词表明:()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永远不变的4.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闲暇之余,进行观光旅游,网上冲浪,穿衣讲“服饰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等。由此可见()A、人的全面发展是飞速提高的B、人们的文化消费日益多样化,有多层次的需求C、不同时期的历史时期不同,人的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D、文化能影响经济、政治生活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表达中华民族()A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共同的民族心理B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继承性C民族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6.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调,这一要求符合下列道理()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B.文化的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唯一标志C.文化的性质决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D.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有促进作用7.中国传统文化尽管呈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的面貌,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理念、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谐共生的主张等等始终贯穿其中,它们都是现代社会可以利用的精神资源。传统文化为什么要呈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的面貌?A.只有因时而变才能提高传统文化的经济效益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C.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D.顺应社会生活变迁才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8.2007年5月15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在对人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大科学精神的含量,把科学精神作为反对封建迷信、邪教非法活动、伪科学的锐利武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因为()A.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B.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C.优秀文化能够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在今后5年内,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2大红色旅游区、30条精品旅游线和100个左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回答9~10题。9.据统计,2004年全国20个红色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达到202.57亿元,同比增长33.2%。这说明()A.经济优势可以转化为资源优势B.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C.社会效益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10.参观红色旅游景区的景观、器物,倾听革命事迹的宣讲,对参观者()①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②会发生深远持久的影响③会使其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④会产生思想困惑,精神失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②③④11.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是()A.中华文化B.民族精神C.丰富资源D.辽阔疆土12.民族精神()①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②渗透在整个世界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③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④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3.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A.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B.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D.弘扬科学精神2004年,国家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目前,《中国读本》以10种语言文字在全世界出版发行,进入了西方主流图书市场,著名学者苏叔阳把中国5000年的历史进行切片,以读本体的形式把这些切片重新串起来,这符合外国人的读书习惯,比看似全面而又不加选择的效果更好。作者每叙述一件中国大事,往往会与国外发生的同时期著名事件相比较,使国外阅读者直观上更容易理解;书中不再强调一些发生在中国的“第一”,而是说明这些事情对全人类的意义,使海外读者在文化和情感上更能接受。据此回答14——15题14.《中国读本》成为海外畅销书的主要原因是()A将一个充满魅力的中国推介给了全世界B全面介绍了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C进行了文化创新——文体和内容上的创新D作者苏叔阳以简洁流畅的诗样语言写成的15.关于文化继承、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正确的是()A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B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16.一支舞——《云南映象》震撼世界。自从2003年破茧而出,从神秘、瑰丽的云南红土高原走出来的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云南映象》的足迹已遍及全国29座城市,并成功走上美国、阿根廷、巴西和欧洲的舞台,迄今完成1400多场公演,海内外票房过亿元。《云南映象》震撼世界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A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B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C政府主导、多方参与D加强中外合作、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经验17下列与“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表达的精神一致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D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一诞生,就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尽管有种族、国家文化背景的差异,但全世界人民都盼望和平繁荣的理想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北京奥运会的口号属于整个世界,它是我们对未来的共同期盼。据此回答18——19题。18.种族、国家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说明()A.不同的种族、不同国家的文化没有共同之处B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C.有了种族和国家才有了人类文化D.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19.奥运会是整个世界人民共同的伟大节日,这不仅仅是因为奥运会是展现人们体能的舞台,更主要的是产生了伟大的奥运精神,并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内容,由此可见()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B.体育活动和文化活动是没有区别的C.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D.文化是体育活动的派生物和附属品20.2007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提议:应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这样做有利于()①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②培养家庭意识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③加强国民的民族认同,表达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④全面继承传统习俗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治生活学者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为期一年的《品三国》,迅速成为2006年的首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热点。易中天先生将站在平民立场,通过现代视角,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揭开疑云重重的帷幕,带您走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易中天的火与超女的火有异曲同工之妙,年近60的“超级教授“易中天也有一批忠实的拥趸,他们自称“易粉”、“乙醚”,还自发地在百度贴吧里为偶像建起了一个“易中天吧“。《百家讲坛》比较好地解决了学术品位和形式大众化的关系问题。据此回答21-22题。21、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品三国》,“以历史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的视角来品评历史人物,给我们的启示是()①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和形式表现出来②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不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③我们要用文化感悟人生,用学术品味文化④我们阅读书籍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22、易中天得到很多封号“学术明星”、“学术超男”……不过,对于这些,他都不认同。他纠正说:“其实,我讲的是‘萝卜史学’。所谓萝卜,一,它是草根的;二,它是很健康的,有益身体的;三,它可生吃熟吃荤吃素吃,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这留给人们的思考A、大众文化没有雅俗之分B、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C、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D、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23.2007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一个国家的道德秩序和价值观念,是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性平台,也是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必须()①.把发展先进文化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②.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③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④.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③④D.②③④24“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完成“普及、发展、提高”三大任务,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上述做法符合下列道理()①.教育在提高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②.国民教育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③.教育能够为经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④.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考试题第Ⅱ卷(友情提醒:请不要在密封线内答题!一选择题答题卡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二.非选择题25辨析: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能实现文化创新。(11分)26.材料一:2007第19期《半月谈》载文指出: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茉莉花》、《云南映象》走出国门,到动画片《中华小子》热播法国并摘得法国动画大奖;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到上海城市舞蹈公司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卷起强劲的“中国风”。。。。。。近年来,中国文化节(年)频频在海外落地:2002年的“中日文化年”和“中韩国民交流年”、2003年至2005年的“中法文化年”、2004年的“中华文化非洲行”、2005年的美国“中国文化节”都曾轰动一时。2007年,除了俄罗斯“中国年”和“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国还在西班牙、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匈牙利、以色列等国举办“中国文化节”。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材料二;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工作成绩斐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比,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要求相比,特别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相对还比较薄弱。文化走出去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快马加鞭,加速前行。(12分)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回答(1)如何理解“文化走出去......我们必须快马加鞭,加速前行”?(6分)(2)结合材料,请你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6分)27.材料一: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写到:对于这些逝去的优越,爱琴海选择了忘却,尼罗河选择了抛却,底格里斯河选择了失却。。。。曾经的文明都在没落。。。。。中华文明是凭着一种潜在意志的力量存活下来的。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材料二: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请你用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