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科地理教学策略南安国光中学李金明2011.10一、高二年文科地理教学安排根据我校近几年来地理教学实际情况,高二年地理一般是完成必修3和区域地理的教学任务。“必修3”从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结合具体的区域,以案例的形式来探究和说明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必修1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及必修2人文地理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生在高一年已初步掌握,有一定基础。但是初中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相当薄弱的,因为许多初中学校在应对初中会考是敷衍了事,临时突击,死记硬背,基本上没有掌握。所以我校在教学安排上先教地球地图(它是学好区域地理的工具)再区域地理,然后必修3。根据《义务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近年高考命题的趋势,把教学要求上升到高中层次,对区域地理有关的内容应有所取舍,重点是学会区域定位,认识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评价区域发展条件。二、教学策略(一)搞好地图教学,强化区域定位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区域空间定位的实质是地图运用问题,地图不仅能简明表述地理现象的分布,而且通过这种现象,我们能认识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的实质,分析现象的成因与变化趋势,诠释地理问题。因此,学会运用地图掌握基本地理事实的分布,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花较多课时来解决经纬网、地图和等值线的问题。注重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如在区域地图判读,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读图基本程序:先读图名、图例以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来确定地图类型、地域范围等,教学上将对地理事物的讲授,尽可能的落实到各种图像上,做到图文结合,图文互换。通过读图活动,不仅可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分布状况及规律的理解,建立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等空间概念,而且在阅读地图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和记忆地图得出的结论,使学生能熟悉读图步骤,掌握读图技能,养成读图用图习惯,形成地图思维。结合南安市省级立项课题《中学生地图素养的培养》开展一系列活动,如进行备课组专题研究,开设探究课,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较好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为区域地理学习奠定基础。区域空间定位是地理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好地理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如何进行有效的区域空间定位是目前学生地理学习面临的难点之一,一般可通过下列几种方法进行。经纬网定位法:在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带有控制意义的重要经纬线,如赤道、极圈、30°纬线、40°纬线、子午线、30°经线、60°经线、90°经线、120°经线、150°经线和180°经线,识记这些经纬线穿越的主要大洲、国家、重要城市、地形区、河流、气候区等到,进行宏观空间分割。这不仅能对其所经过地区进行定位,还可对周围其它地区的定位起到帮助。要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地图,形成左图右书的学习习惯。同时,我们向学生推荐一本《中学地理复习考试地图册》(哈尔滨第三中学主编),要求学生有计划有步骤把世界地理中要求的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六个国家及中国地理中的中国专题及各分区进行定位训练并落实到地图中去。每周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小测,并在月考中试题体现区域定位要求。对没达到要求的学生及时进行补缺补漏。相对位置定位法:以熟悉的地理事物或控制点为参照物,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去推导陌生的地理事物,实现区域定位。例如,天山(43°N,85°E)的南部为塔里木盆地,北部为准噶尔盆地。区域轮廓定位法:每个区域轮廓都有一定特征。因此可根据其轮廓形状特征来空间定位。如朝鲜半岛像兔子、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等。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文化现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如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位于0°经线、洛阳的龙门石窟、埃及的金字塔、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二)突出区域特征构建知识网络1、突出区域特征区域地理是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机组合。复习区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在进行几个区域教学后,可指导学生建立地理特征的描述模式。区域特征:自然环境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社会经济特征(工农业生产、人口、城市、交通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十地形分布+地势起伏;气候特征:气温十降水+季节;水文特征:流量十水位+含沙量十结冰期水系特征:支流+流程十流域十流向+流速自然资源:种类+数量+分布根据这些模式,指导学生对一些区域进行自学,归纳概括其区域特征。区域地理囊括的知识内容很多,在学习中要从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特色的特征,而不需面面具到。例如,西亚主要突出特征:三洲五海之地,气候炎热干燥,河流稀少,水资源缺乏,石油宝库。2、用系统地理统领区域地理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区域地理是高中系统地理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平台,从现在高考题的特点看,区域地理主要是作为命题背景和切入点,对于地理事实往往要求利用系统地理的原理加以解释和分析。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域地理的学习不能脱离系统地理,否则就会肤浅,且效率低下,达不到高考复习的要求。因此,要妥善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地理教学、复习必须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将区域地理与高中系统地理有机整合,才能把握地理事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提升学生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比如,复习某一区域中的气候时,在描述气候分布,气温特点、降水状况等特征后,要用系统地理中的气候形成原理,进行分析,如,为什么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广和最典型,就指导学生从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和轮廓特点进行分析。要有意识地利用影响工业区位因素的原理分析日本、印度、俄罗斯国、美国、德国工业分布工业布局类型和工业布局的特征。这样,可以做到有地有理,改变死记硬背的学地理弊端,增强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关于地理特征的成因分析,也可指导学生建立思维模式,提高学习效益。例如:①地形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②气候成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洋流)③环境问题成因: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和植被)+人为原因(侧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④自然灾害成因:天(气象、气候、常见天气系统)+地(地形、地质、地貌、植被等)+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成因分析也不要求面面具到,而是要注重寻找出主导因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构建地理知识网络。例如:在复习我国青藏地区时要牢牢抓住一地势高这一主导因素来分析自然特征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下是青藏高原由“海拔高”联系展开的形成的知识网络。3、注重区域比较,深挖区域差异,加深对区域的理解。区域地理知识量大,内容复杂,而不同区域特征既有相似、又有差别,容易混淆。区域特征的差异要通过对比分析的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但并不是任何对象都可以相比,应该是同类地理事象才具有可比性,如区域与区域比较、气候与气候比较、工业与工业比较等。其目的是通过比较,找出同类事物特征上的异同点,加以概括与归纳,获得新的认知。对于相同事物,突出内在差异;对于相似事物,找出异同点;对于不同事物,找出内在联系。比较相同点或相似点,可以加深对地理规律性的认识;比较不同点,可以认识区域的独特性,加深对“因地制宜”观念的理解。如比较“日本与英国农业生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就比较内容而言,可从“农业生产部门的差异”“种植农作物类型的差异”和“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差异”等方面具体展开比较(如下表)。比较项目日本英国成因差异性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日本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英国气候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但有利于牧草生长,因此,以畜牧业和园艺业为主种植业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高产值的园艺作物占重要地位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放牧和饲养并存相似性农业在经济中均不占重要地位,渔业资源均丰富都是工业化国家,都有世界著名渔场通过比较,既从相似性和差异性上进行区别和联系,又有详实的内容,还进行了原因的探究。这样的比较,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不仅可以加强理解和记忆,学会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准确知识,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也促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必修三第一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完全可以有机结合到这一部分中来。4.注重区域地图的判读指导,做到论从图出区域地理的各种图像〔像区域的自然地理图,比如说经纬网图、地形图、各种气候图如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温度带、干湿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图等等、河流的水系图;区域的人文地理的图,如说矿产、城市、交通、人口、工农业分布图;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必须有意识地利用各种相关图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讲清各类图象(区域图、等值线图、示意图等)的作用、特点和阅读方法;然后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培养学生从区域地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透过地图中所表达的地理现象,归纳概括出区域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真正做到论从图出,这也是高考第37题经常考核的一种能力。综上所述,在区域地理中,不同的分区,在知识的结构和地理特征的编排上都有相似之处,同时,高考中区域的选择是多变的,但不同区域中的“理”是相通的,即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教师大可不必对每个分区进行机械重复的复习,只要对其中的1一2个区域,按区域综合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区域定位(确认区域位置,描述区域位置特点)——特征描述(自然、人文地理事象的时空变化特征;不同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比较)——成因分析或条件评价(推导各要素间的联系,解释地理现象和特征的成因;分析评价发展条件)——开发利用(运用人地关系原理确定开发利用的方向及主要方式)——问题及解决措施(区域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进行深入地解剖、分析、综合、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绘出“知识联系图”,围绕学科的知识核心构建思维模型,使繁杂的知识有序化,进而构建“区域地理复习模板”(如下表),其他区域的复习,教师尽可放心地交给学生用典型区域案例分析中习得的方法迁移、扩展运用,这样能为学生熟练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国家、范围不同要素特征各要素相互联系图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其他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自然资源经济地理特征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开发方向及问题解决措施(三)注重评价分析区域发展与区域问题,有机整合必修3在整体把握区域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区域评价,重点学会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评价(有利、不利),注意分析思路。这需要考虑区域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特征两方面。从区域自然特征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优势条件(区位、优势资源等)和限制因素;从区域人类活动(人口、产业活动等)入手,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或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从中寻找出可持续发展(治理与开发)的对策。地理必修3是从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案例形式,分别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来阐述的,因此,在教学中,将必修3的案例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流域综合开发、区域农业开发、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区际联系等,有机地结合到具体区域中,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从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只需要精选其中的一个典型的具体案例来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该案例,在掌握相关的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