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城郊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50分)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梭伦王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论说雅典“陷于绝境”主要是指()A.奴隶的反抗斗争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斗争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D.工商业奴隶主的挑战2、面对雅典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难题梭伦改革的措施是()A、发展工商业B、提倡节俭,抑制奢侈浪费C、改革币制与度量衡D、抑制粮食涨价3、战国时期,各诸候国开展变法运动,其中著名的是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的共同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D各国君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4、《诗经》中记载:(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反映秦国当时A政治清明B经济发达C民风强悍D矛盾重重5、秦惠文主即位后,商鞅遭遇害后逃到一家客栈,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出逃魏国,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A商鞅被民众切齿痛恨B商鞅之法已深入人心C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D打击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关系6.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未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其目的是A.保护农业阶级的利益B.保持和稳定自耕农经济C.鼓励劳动者积极生产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7、据史料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北魏当时()A、阶级矛盾尖锐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民族矛盾尖锐D、汉族内部矛盾尖锐8.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A.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D.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9、下列对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打击了贪官污吏B.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C.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D.三长直属于中央10、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加速了民族的融合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11、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说明北宋统治者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12、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是A、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B、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对大地主、大官僚的斗争力量13、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A.均输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14、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对此理解较为正确的是()A、农民安居乐业B、家家户户都积满粮食C、彻底改变了积贫的局面D、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15、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反对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B.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C.改革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16、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是A.上帝B.教会C.《圣经》D.教皇17.明治维新中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A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平等C政府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D提倡武士道精神,力争实现民族振18.明治维新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条件的主要措施是A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B收回各藩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C“废藩置县”D将大名迁居京都19、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A.“废藩置县”B.废除封建等级身份制度C.殖产兴业D.“文明开化”20、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在实质上有极大差异。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前者君主权力至高无上,后者君主权力受宪法制约B.前者天皇凌驾于议会之上,后者议会权力超过国王C.前者是封建政治体制,后者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D.前者内阁大臣对天皇负责,后者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2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D.投资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22、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易就,二者行斯强也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23、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4.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B.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C.取消重叠机构,裁汰冗员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25.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战国策·秦策三》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杀掉,这也是一种“连坐”。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2分)(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4分)(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4分)(4)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3分)27、(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一:北魏服饰变化图图二:北魏孝文帝出行图材料二图一:日本岩仓使节团出访欧洲图二:日本早期火车站请回答:(1)材料-中的两幅图片表明鲜卑族的服饰和礼仪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北方社会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3分)(2)材料二中,日本岩仓使节团出访欧渊的背景是什么?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何内在联系?(6分)(3)比较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6分)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本论》材料二: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三:(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疾矣。——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易中天在《帝国的惆怅》中认为:“就事论事就法论法,这些新法的本身却无大错。他们无不出自良好的愿望。甚至很替农民着想的。这次变法不该是这个结果。……结果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北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材料二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么?(2分)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4分)。(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3分)当变法面临责难和困境时,王安石以怎样的精神来面对的?(1分)2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引自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材料二康有为一再劝说提醒皇帝对此不可操之过急,康有为在专门进呈光绪的《日本变政考》所加按语中写道:“日本亦至二十年始开议院,吾今于国会,尚非其时也。”当百日维新已开始一个多月后,他还在《国闻报》上特意发表《答人论议院书》,公开表示反对设议院、兴民权。“敬告足下一言,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材料三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四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有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一些强行查封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怨声载道。——岳麓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回答:(1)材料二的观点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变化?(4分)(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6分)答题卡26.答:(1)(2)(3)(4)27.答:(1)(2)(3)答案12345678910111213题号答案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题号班级:姓名:学号:……………………………………………………………………………装…订…线…内…禁…止…答…题…………………………………………………………28.答:(1)(2)(3)29.答:(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