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24题,每题2分,共48分)1.春秋时期,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B.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D.奖励耕织政策的实行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业著作,从此书中可能读到的信息是A.曲辕犁等农具的应用技术B.粟、水稻和玉米等作物的栽培方法C.按地力、节气播种的方法D.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使用方法3.《史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这段记载说明A.汉代实行重商主义政策B.工商业成为汉代社会基础C.国家统一促进商业发展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4.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丛家药肆”等等。这表明A.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B.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C.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D.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5.乾隆帝表示:“伊犁向为准夷(准格尔)腹地,故穑事颇修。今归我版图,若不驻兵屯田,则相近之哈萨克、布噜特等,乘机游牧,又烦驱逐。”由此可见,清政府在伊犁屯田是为了A.巩固了西北边防B.忽略了农业发展的条件C.促进了西北开发D.实现了自然经济的移植6.范仲淹(989—1052)在《四民诗·商》中写道:“尝闻商者云,转货赖斯民。远近日中合,有无天下均。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吾身。周官(即周礼)有常籍,岂云逐末人。”该诗反映了A.宋朝商品经济繁荣B.宋朝工商业阶层兴起C.诗人重本抑末的主张D.诗人重视商业发展的思想7.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植棉、纺纱、织布或栽桑、养蚕、缫丝这种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的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向。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A.农业生产的衰落B.自然经济的瓦解C.农业经济的商品化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8.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9.1961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通过法国转口,从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商——美国进口粮食。”这说明当时2A.中美关系走向缓和B.国家经济困难粮食短缺C.社会主义工业取得初步成果D.人民公社化运动成效显著10.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一在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3年后一度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出现材料中广告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B.计划经济,政府控制C.改革开放,经济发展D.特区建立,广告兴起11.据史料记载,隋文帝开皇四年,智贾租得常田一亩,交与田租银钱五文,租田人不负担田赋;灌田水渠破而水溢,田主不负责。据此可知A.均田制已经瓦解B.租佃制在全国范围推广C.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D.经济生活中存在契约意识12.《汉书·夏侯胜传》:“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害怕)不明经术(儒家经典),经术苟明,其取青紫(高官)如俯拾地芥耳。’”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儒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B.儒学在政治上确立统治地位C.儒家思想吸收各派学说形成新体系D.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主要内容13.文化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下列时代风貌与文化艺术特色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组是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B.隋唐时期盛世气象——杜甫诗歌体现忧国思家情C.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反映市民生活的话本流行D.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小说逐渐发展为文学主流14.“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B.朱熹的“格物致知”C.王阳明的“心外无理”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15.明人吴讷说:“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另有诗云:“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上述现象反映出A.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B.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C.元代城市生活日益多样化D.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16.李贽《道古录》载:“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不得所者哉?”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B.倡导人性的自由发展C.强调万物存在对立统一D.动摇传统礼教统治地位17.下列哪一项不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的主张()3A.黄宗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B.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C.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D.三人都尖锐地揭露道学家是“阳为道学,行若猪狗”18.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该学者意在强调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触发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19.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中国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A.变法维新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社会主义20.梁启超说:“共和政治的土台,全在国民。非国民经过一番大觉悟大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发生;非继续的觉悟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维持。”这说明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21.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这表明陈独秀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C.主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否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2.陈独秀、毛泽东等人曾给孙中山去信,建议“在上海、广州建立强有力的执行委员会”,“我们应联合商民、学生、农民、工人并引导他们到党的旗帜下。”与此建议信直接相关的是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第一次国共合作D.第二次国共合作23.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义B.救亡图存C.反对专制统治D.反抗外来侵略24.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A.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B.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C.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D.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二.材料问答题(每题26分,共52分)25.(26分)人类在不断探索经济的发展模式,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千秋,对此人们各有说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营经济(公营经济或官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二十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资委会开始对汽油、煤炭等国防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4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材料二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材料三邓小平在南方视察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8分)26.(26分)人的认识能力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历史概念有不同的解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历史的历史是结果。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二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量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1)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始问题,材料一、二的认识有何异同?(8分)(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的观点的合理性。(9分)(3)根据材料二对“世界历史”的认识,概述二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9分)5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O••••••••••••••••••••••密••••••••••••••••••••••O••••••••••••••••••••••封••••••••••••••••••••••O••••••••••••••••••••••线••••••••••••••••••••••O高二级历史科期末考试答卷一.选择题(24题,每题2分,共48分)题序123456789101112总分答案题序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25.(26分)(1)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