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张鸿芳初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沧源民族中学2012—2013下高一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5周2013年3月5日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计划课时:2课时主备教师:张鸿芳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学习这篇文章,其核心是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这一思想在当时乃至当今的意义。理解它的关键是要熟悉文章,了解文章记载什么事情、阐述什么主张。学生已经学过《论语》,了解了孔子的治国原则和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这篇《寡人之于国也》的仁政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还与后面要学的文言文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一定的基础地位,并对我们今后学习孟子的文章有很大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掌握基本文言知识,解决重点的关键是以问题引导方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1)、识记积累“数”、“发”、“胜”等文言实词,“以”“之”“于”等文言虚词和判断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2)、理解孟子的仁政和民本思想。鉴赏孟子的论辩艺术、论证逻辑、艺术手法。(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乃至当今的意义。(二)解析(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和文章出现的生字词,学生自己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完成。(2)、掌握文中排比、比喻、连环、类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与作用。(3)、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思想。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孟子的思想难以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思维深度不够,缺乏关于议论文的写作实践,很难把握文章的论证逻辑和这种似散实紧的结构。文言文教学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他们可能对此失去兴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其中关键是巧妙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第一课时播放诗歌泛读,目的是录音泛读为了纠正学生朗诵诗歌节奏,有助于优化课堂。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学习了《论语》,了解了孔子的治国原理和儒家的“仁爱”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以“孔孟‘称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孟子的《寡人沧源民族中学2012—2013下高一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5周2013年3月5日之于国也》也体现了这一主张,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其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二)、检查预习,正音检字数罟(cùgǔ)洿池(wū)鸡豚(tún)狗彘(zhì)庠序(xīáng)孝悌(tì)饿莩(pīǎo)(三)问题设置大问题一:这篇文章实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设置意图:了解作家与背景为了解作品的奠定基础。1、写作背景: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对外争城夺地,蚕食鲸吞,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徭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不足,劳力缺乏。人口成了个统治者争夺的焦点。鉴此,前334年,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他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孟子乘机提出“仁政”主张。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子孔再传弟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他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已任的博大胸怀。他积极用事,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孟子》共七篇,各篇又分上、下两篇,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大问题二:本文出现了哪些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加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记忆。1、怎样分析第1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意思?(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意思?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B.欲加.之罪,保患无辞(施加)C.缉拿元凶.(杀人的人)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2、如何分析解读2.3段呢?(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名词活用做动词。曹刿论战:“一鼓作气”(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沧源民族中学2012—2013下高一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5周2013年3月5日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直不百步耳(只不过)或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理直气壮(正确)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3、怎样分析解读4.5段?首先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毋”,不要的意思)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不,没有)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D.数不胜数(计算)4、接下来,又如何分析解读第6段?(1)“树之以桑”中“树”是何用法?(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A.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D.王好战,请以战喻(用,以)B.爷斤以时入山林(按照)E.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表目的)C.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F.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破读,通假字读音)(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义是否相同?“王”又当何解?(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点?5、最后怎样分析解读第7段?(1)本段中的“检”“涂”“发”各做什么解释?(2)“非我也,岁也”是什么句式?(3)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意思?A.非我也,兵也(武器)B.五万兵难卒合(兵士)C.穷兵黩武(兵力)(4)“王无罪岁”中“罪”是什么用法?(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四)课堂小结1、古今异义词归纳2、活用词语归纳(七)作业沧源民族中学2012—2013下高一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5周2013年3月5日1、背诵全文2、整理文言词语,理解常用实词、虚词3、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①通假字②古今异义词③一词多义词④词类活用现象⑤特殊句式⑥固定格式:直不……耳、或……或、是何异于……)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作解释并翻译句子。直不百步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涂有饿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作解释并翻译句子。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请以展喻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斯天下之民至焉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写出意思和用法。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然而不王者于寡人之于国也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梁惠王曰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可以无饥矣之王道之始也以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申之以孝悌之义申之以孝悌之义狗彘食人食则移其民于河东食则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4、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解释并翻译句子。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以帛易谨庠序之教然而不王者5、判定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非我也,岁也。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未之有也可以无饥矣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6、解释下列成语:沧源民族中学2012—2013下高一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5周2013年3月5日五十步笑百步:弃甲曳兵:第二课时大问题三: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仁政思想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之间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可民不加多”为话题的一次对话。文章是以梁惠王提出问题,孟子帮助他正视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写的。因此我们把文章分成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第2—4段)揭示“移民移粟”同邻国治国不尽心,数目不同,本质无异。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大问题四: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孟子的论辩技巧与思想精华的?设计意图:理解孟子,有助于从孟子思想领悟课文内容。1、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2、梁惠王施行这样的政策,结果如何?他的困惑在哪里?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他的困惑在于“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3、面对梁惠王的困惑和疑问,孟子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而用“请以战喻”?因为梁惠王喜欢打战——“好战”。孟子说“请以战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让他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比较容易。4、“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孟子用此有什么作用?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作用:这是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的实质是一样的,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5、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养生丧死无憾也;使老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让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1)他的仁政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养生丧死无憾;一是“王道之成”衣帛食肉,庠序孝悌的道理。(2)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仁政”即施行王道)(1)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和措施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2)当采取了合理的发展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沧源民族中学2012—2013下高一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5周2013年3月5日(3)做到这些标志着什么?王道之成7、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怎么比的,有什么作用?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作用:孟子用类比的手法批评了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一方面写出了社会不平等;另一方面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8、最后一句话“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结尾在全文结构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收束全文,照应前文。王无罪岁——天下民至大问题五: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设计意图:通过学了课文,最后让学生自由发言,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文章主旨思想。《孟子》的犀利,《庄子》的姿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都有众多高超之处。其一,善于掌握谈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以“战”喻证“民不加多”的原因)。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含义深刻;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镪,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画龙点睛,强化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六、小结: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们认识了孟子的“仁政”、“王道”的思想。这些思想主张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以民为本,保民、养民、教民思想正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蓝本。七、目标检测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数.(cù)罟洿.(kuā)池弃甲曳.(yè)兵B.孝悌.(tì)饿莩.(fú)养生丧.(sānɡ)死C.狗彘.(zhì)鸡豚.(tún)庠.(xiánɡ)序之教D.衣帛.(bó)畜.(chù)养请以战喻.(yù)(答案:C解析A项“洿”读wū。B项“莩”读piǎo。D项“畜”读xù。)沧源民族中学2012—2013下高一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5周2013年3月5日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